•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引见

    引见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韩国2021

    主演:申锡镐,朴美姬,金英浩,艺智苑,奇周峯,徐永嬅,金敏喜,赵允熙,河成国 

    导演:洪常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神秘窥视

    • 更新HD

      苦笑人生

    • 更新HD

      风流夜合花

    • 更新HD

      阿尔玛穆拉

    • 更新HD

      青梅竹马

    • 更新HD

      鳗鱼

    • 更新HD

      船续前行

    • 更新HD

      鲸鱼马戏团

     剧照

    引见 剧照 NO.1引见 剧照 NO.2引见 剧照 NO.3引见 剧照 NO.4引见 剧照 NO.5引见 剧照 NO.6引见 剧照 NO.16引见 剧照 NO.17引见 剧照 NO.18引见 剧照 NO.19引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英浩被身为医生的父亲召见,发现他正忙着给病人看病,其中一个是著名的演员,于是他不得不等待。他的女朋友Juwon搬到柏林去读书,英浩为了给她一个惊喜,出现在这个城市。Juwon通过母亲在一个艺术家那里找到了住处,他的美貌让她惊惧。一段时间后,英浩和他的母亲一起去吃午饭,母亲想给他介绍一个同事,正好就是英浩在父亲的诊所遇到的那个人。英浩让朋友贞秀陪他一起去,午饭后他们去了海边。英浩睡着了,梦见了Juwon。醒来后,他冒着严寒去游泳,贞秀在一旁看着。

     长篇影评

     1 ) 洪常秀与变化的领域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洪常秀再一次来到了柏林,这也是2010年代以来欧洲三大中最偏爱他的电影节。除了此前入围金熊的《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以及《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之外,他的《逃走的女人》才刚刚在去年的柏林赢得最佳导演奖。

    他今次这部六十六分钟的《引言》,是主竞赛单元中时长最短的电影,这一时长刚刚踏入当代电影语境中“长片”的领域。其实自六十七分钟的《自由之丘》开始,他便愈加频繁地制作更精炼的、六十分钟左右的影片。

    这里的“引言”有着多重含义。在这场特殊的电影节,它成为了一部特殊的开幕片:无论对于媒体还是市场来说,它都是第一部放映的作品。

    “引言”也预示着电影的内容。这是该词条最初的译名,此时它已经改为“引见”。影片中确有关乎引见的情节,但原片名的韩语词“인트로덕션”为英语词“introduction”的韩语音译,故它的本意其实同时囊括了这两种译名,而且或许还有更丰富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它的片名呼应着洪常秀以往的电影创作,标识着极简主义的风格与内容——这是一个简单到不会被说完的故事。这位年逾六十岁、公认的“电影作者”,在创作序列最新的末尾,添上了一部讲述开始的作品。

    饰演男主角的新锐演员申锡镐,成为了洪常秀作品中最新的“无用之男”。此前他便已经在前两年的《逃走的女人》和《草叶集》中露过脸了。

    无用之男可谓是洪常秀影片里专属的类型角色,一般事业坎坷、不善言辞,与充满谜样魅力、“你好漂亮”的女性构成对照——是的,在这部影片中,仍是担任配角的金敏喜女士。

    这部影片分为三幕。在第一幕中,申锡镐饰演的英浩来到身为医生的父亲所工作的医院,并在那里陷入了漫长的等待,完成了包括饮水、抽烟、赏雪、与旧爱相会等一系列动作。接着,他来到了女友所在的德国,其时两人正处热恋。但在第三幕中,两人已然分手,英浩在母亲的引荐之下,携友人与一位知名演员会面,但这场聚会似乎并不是那么愉快。

    对于洪常秀这样风格已然成形的老朋友来说,观察风格线索的延续与变化,已经成为了观众的一种习惯。

    是的,观众仍能在《引言》中找到游戏般的叙事结构,我们可以将这三幕戏当作是三则引言、三个零碎的故事,也可以将整部影片看作是一段忧伤历史的不同阶段。这种马克·雷蒙德所谓的“分岔式叙事”,这是自《江原道之力》便开始启用的叙事技巧。

    梦境或想象与现实的分野,再次成为了这部影片中的关键元素。这是一种同构于分离式叙事的主题,因为梦境本就是一种平行于现实的叙事,而洪常秀再次用英浩的梦境,探索着不同路线之现实的可能性。

    此外,我们再次看到了无用之男、略显尴尬的恋情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指涉:第三幕中关乎电影表演的争论可谓激烈异常。那位第三幕中的知名演员,也是以电影艺术家的形象面世的。

    当这位演员一面饮酒,一面吵嚷着关于爱和电影表演的真理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洪氏电影中的另一种类型角色——“自大之男”。从习性上来说,这类男性比无用之男更具侵略性,但并不代表他们就多么有用。

    他饮酒吃菜的场景,也是洪常秀影片中时常会出现的餐桌调度群戏。但他这次的场面调度显得简洁许多,反而更频繁地采用近景别镜头与运动镜头。或许这也是引言的另一重含义,他不再让观众自行体认视觉重心,而是“引导”观众选择更重要的信息。

    而正如《在异国》与《自由之丘》一样,飞抵柏林的英浩开启了一段关乎异国的情愫——洪常秀还在电影宫旁拍摄了部分柏林场景。有趣的是,在他的影片里,近似的构图、叙事乃至表演风格,总是让不同的地域显得如此相似,那仿佛只是他摄影机中的另一种韩国。

    当然,还有对于作者本身的自嘲式指涉,其他角色屡屡夸赞着金敏喜的美貌——当然,就连长得并非十分出彩的申锡镐也获得了英俊的称号,洪常秀的电影就像是一个夸夸群——在第二幕那对热恋的年轻情侣谈及“冲动”的时候,敏后若有所思地笑道,“人生总有冲动时嘛”。

    诚如上文中关乎调度的讨论所述,在《引言》中形式层面的变化显得比《江边旅馆》和《逃走的女人》更为丰富。几乎每个镜头都在运动,景深的呈现也更为频繁。

    在几部最新作品的变奏之后,他已不再是那个强迫症般使用大量平面构图与固定镜头的导演。在《引言》之中,甚至他自《剧场前》开始便最具代表性的变焦推拉镜头也少了许多。

    但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背面视角的呈现——用背对摄影机的人物掩去大多数的情绪信息,这是安东尼奥尼、安哲罗普洛斯与斯特劳布-于耶夫妇最偏爱的技巧之一。正因如此,《引言》似乎放弃了以往洪常秀影片中的幽默气质,显得略有些缄默与怅惘。

    飘飞的雪花与窗外的风景,构成了人物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他近年来的偏好。但同样是这些元素,《引言》中的忧郁又不同于《江边旅馆》的忧郁。后者是终结与归于沉寂,而前者是在迷惘的雾霭中寻求继续开始的路径。

    一直被抨击重复的洪常秀,其实始终在看似游戏般的篇幅中,探索着自己的创作方式。他的镜头也可以频繁地运动,他的叙事模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转换,他也在不断地调整各类技术性特征的细节,只要这些变化符合他想要的主题与氛围。

    他属于自己的领域,但这世界不是凝滞的领域、韩国的领域,而是变化的领域、世界的领域。

    以这部不同寻常的洪常秀,开启这届不同寻常的柏林电影节,可谓再合适不过了——我们需要新的电影创作方式,也需要适应新的电影观看方式。在这则“引言”之后,就让我们继续怀想电影“之后”的未来吧。

     2 ) 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引见》:看,树上的“鸟窝”!

    美学教父美学.艺术素质教育

    你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片中出现三次拥抱,到底什么意思?

    2 三个故事之间有没有共通性?为什么感觉几个主人公全程尬聊

    3 为什么导演采用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为什么要拍成黑白片?还有,树上的鸟窝在片中起到什么作用?

    4 大量镜头语言解读

    最佳剧本银熊奖: 洪常秀(韩国)

    男:这电影感觉跟《穆赫兰道》差不多,都是烧脑型的!

    提起《穆赫兰道》我气儿就不打一处来!紧着说“两人做梦,两人做梦”掰开揉碎讲得明明白白,还那儿犯迷瞪,杠精……半点儿艺术细胞都没有,看这种电影不是找罪受嘛?!

    美学教父:影评 《穆赫兰道》到底谁在做梦,你真的看懂了吗?165 赞同 · 91 评论文章

    男:哈哈,您可以看看网上影评,很多都是我同学的写的……

    不行,太辣眼睛……一个个都不会说人话了!

    男:您不知道,小资就喜欢这种离骚味儿的!

    我就纳闷,导演装大尾巴狼,咱影评人跟着起什么哄?

    记着,凡是装b式影评,无病呻吟的玩意儿,统统和学术不沾边…… 我都不明白写它干啥?

    男:老师教的呗,故作高深,不明觉厉,关键问题上三脚踹不出个屁

    所以啊,为什么大学教授都听不懂韦神的课,为什么连个广告也看不明白

    男:经年累月的装b,脑子秀逗了!

    对,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忽悠韭菜恰烂钱

    类似这样的文艺片,虽然不能“扫一眼秒懂”,但也不至连导演想表带什么都搞不清……像这样的水平办大学,说出去让人笑话!

    男:要么咱每年给洋学生十万精神补偿呢!真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可惜我们,为了混个证书还要花钱学!

    吃一堑,长一智,明白就好,千万别糊涂一辈子!毕竟你们还年轻,有大把时间认清这个社会……

    尽早接受艺术.素质教育,为入到一个新台阶打好基础!

    我们知道,学习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很多东西一点就透,但需要一个“开窍”的过程……不得其门而入,干着急没有用!

    so,必须掌握要领,唯有“四维一体理论”,才能帮大家打开天眼

    男:yes sir!

    小帽结束,开讲

    本片有什么疑惑,你统统抛过来……

    在我这里,“没有看不懂的电影,没有解答不了的问题!”

    男:那您说,片中出现三次拥抱,到底什么意思?三个故事之间有没有共通性?为什么感觉几个主人公全程尬聊?为什么导演采用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为什么要拍成黑白片?还有,树上的鸟窝在片中起到什么作用?

    ok,那咱就从鸟窝说起……

    男:我发现有影迷真的逐帧在看,列表绘图,生怕漏掉蛛丝马迹……可那些东西我还是看不明白!

    电影不是这么看的,艺术也不是这么玩的!

    化繁为简,必须知道导演想干什么?之后才能顺藤摸瓜……

    每次都强调“艺术思维,艺术眼光”,假如这些建立不起来的话一切都是瞎忙,统统无用功

    男:同意,还请美学教父给大家支招!

    跟鸟窝有关的还有这个长镜头,镜头对准地面,女孩的母亲和朋友径直走过,女孩驻足停留,发现地上的短树枝,镜头下拉,是一片泥塘,此处有一个树枝和大树的倒影……

    正常人会关注这些吗?脏不脏啊!

    但导演此处给了长镜头+特写……怎么回事?

    男:是啊,导演想强调什么呢?

    思考:

    谁会关注泡在烂泥塘的树枝?

    女:……谁啊?

    麻雀,小鸟啊!女主就是只小家巧儿,小鸟依人,懂不懂?

    女人倒在男人怀里,就是小鸟依人!所以为什么男主要一米8,明白吗?

    麻雀为什么要做窝?

    男:找个伴儿,生孩子啊!

    爱,for love!

    有爱的人,才会关注地上的树枝,他们要建造自己的爱巢!

    再看男主和女主的状态

    这两人都是大学生, 想出国留学,寄人篱下的状态!

    男主有家吗?父母离异,男孩找到心仪的女子,可惜兜里没钱,不可能给女孩一个家!

    这三个故事,也就是三个鸟窝,三个家!

    男:第三个故事发生的场景在餐厅……

    男主的母亲和演员是傍尖儿的关系,这地方也相当与鸟窝

    “鸟窝”是否完全等同于“家”,导演通过大量剧情来分析!

    总之,本片是把家比喻成鸟窝,一切围绕“家庭”来探讨!

    男:有点意思,您再给具体说说

    咱从片头说起,我最后讲怎么个首尾呼应……

    男主的父亲对着漆黑的电脑屏向上帝发誓:如果给他一次机会,他会把钱捐给孤儿院……真的,真的!

    注意,男主没有对着耶稣像,手中也没有十字架……而是对着电脑屏

    男:这里有什么门道?

    要上帝给他机会,提到上帝我们经常想到,“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

    本片三个段落的起点,1 2 3,标记的位置都有和窗,而且都和白色有关!

    男:对,医生穿白大褂的时候,身后就是一道门……

    睡觉,瞌睡,抽烟……都代表进入精神世界

    门,窗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入口出口!

    男主的母亲离异,但一样可以找到男人收留他!

    女人需要男人,男人也喜欢女人,所以才可能形成一个家庭!旧家,新家,乔迁新禧……

    再想想鸟窝,是不是

    男:我看医生家的的小诊所,很像枝枝丫丫树上的鸟窝!

    看这句话:如果给我一次机会,他会把钱捐给孤儿院……真的,真的!

    思考:

    上帝给他机会了吗?

    给了呀!他儿子不就想找父亲要钱留学嘛!

    假如连最亲的人都不肯帮,还还能把钱捐给谁?

    男:哦,原来这样啊!

    so,他眼前的电脑屏幕可以指代电影,此处就等同于导演摄像头……

    医生对着导演发誓!

    导演的镜头对着烂泥塘的枯树枝……找到这之间的逻辑没?

    此时导演就代表上帝,为了满足你,给你机会,我编个爱的故事成全你,或者说在精神世界达成你的心愿!

    男:明白,向上帝起到本身也是精神世界!

    形散神聚,树上的鸟窝,还有片中这三个故事,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爱,用爱编织的鸟窝,这就是本来的逻辑!

    导演镜头对准的树枝,是女孩停驻的位置,女孩,男孩都是麻雀,导演和男女主角都是有爱之人,而医生对家人冷漠无情,是个烂人

    所以医生在片尾被踢出局,out……

    因爱而起,但无法收尾……能理解吗?

    也就是说门在你手边,但出口不在这里……

    儿子是你生的,树上第一个窝是你建的,当你失去这份爱,这份责任:

    妻离子散……窝还在,但家还是“家”吗?

    男:恍然大悟,如此说来,本片就是谈家庭,谈鸟窝了呗!

    ……必须的呀!

    说到鸟窝,涉及到几个概念

    1 聚拢 2 间隙 3编织

    当母亲点烟的时候,女儿伸手过去为她挡风……这就是聚拢

    第三个故事,大家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哪怕有陌生人,但还是很开心……涉及聚拢的概念!

    在饭馆喝酒吃饭,像家人一般……这就是一个鸟窝啊!

    抽烟,两人一起抽,在精神世界的交汇!

    男:哦,我想起女主的母亲和画家,男主和哥们都在一起抽烟

    是的,这些要对比看!剧情设置都有目的,要么怎么得最佳剧本奖?

    一个人太冷清,把我的家让出来跟你和女儿一起住,增进了友谊……这也是家的意义!

    一切围绕“爱”展开,用爱编织的鸟窝!

    引入拥抱,其实就是阐述“聚拢”的概念!

    相反,男主和朋友在议论,阳台的母亲有没有看到他们?我们要不要招手……

    此时女人正在阳台抽烟,两个男孩知道她在想什么?

    男:猜不透,所以儿子不想打扰她!

    儿子和父亲母亲没有一次拥抱,说明精神世界他们是疏离的……

    男:那儿子和助理拥抱说明什么?为什么要下雪?

    下雪,代表上帝的礼物啊!

    男:啥意思?

    男主父母离异,几乎没有了家,就在这个诊所度过青葱岁月,显然,这个助理就取代他母亲的位置!

    至于说是儿子,还是情人?两人到底有没有爱情,谁说得清?女人最喜欢别人夸她们漂亮,年轻……

    动情之处,男主一个深情地拥抱,这就是

    小鸟依人,女人总爱追着男人,仿佛一只小麻雀,她们愿意依偎男人宽大的臂弯中……

    为什么要拥抱?为什么要造鸟窝,建立家庭……这是自然法则,上帝安排的!

    编织爱的故事,爱的小窝,爱的家……看到爱,就找到本片的灵魂!

    男:那第三个故事,两个男人抱在一起怎么回事?

    男主想抱他妈,可能吗?距离太远,精神无法交流!

    你看,母子两人见面的时候也没有拥抱!另外,在事业上,说明母亲并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的内心想法……

    男:确实!男主和朋友最要好,两人一起抽烟,精神世界有共鸣!

    女孩这边也是如此,观众看到他与母亲之间的相处,几乎全是尬点

    你看这母亲的状态,又冷又藏(zang),社会上不少这种人吧?尤其在教师队伍里,很常见……

    男:嗯,我特同情教师子女!

    这就牵扯到鸟窝的下一个特征,距离感,我们常说“疏密得当”!

    你注意观察鸟窝,像柳条编织的花篮一样,缝隙间距比例相当!

    男:哦,对对,确实如此!难道这就是本片尴尬的由来

    对喽!导演想表达一个观点:

    当代年轻人和上一代人疏离,是由于精神世界无法沟通,就是所谓“代沟”!

    男:哈,没想到年轻人比老一辈人还保守!

    你教育的呀!所谓敬语,传统文化……应试的玩意儿不学行吗?全都学傻了!

    男:亚洲国家都差不多,文革那拨人啥规矩都不讲,人家最后全发了!

    艺术家心思缜密,要论观察和思考生活,一般人还真不是对手!

    片中所有的人物,剧情,对白还有树上的鸟窝都在围绕“”的概念展开……

    针灸为什么还穿着衣服?

    因为那是女人,这样符合传统!跟大夫谈跑肚拉稀好像无伤大雅!

    这就是社会默认的一种紧疏关系!

    医生与病人也都只是利益关系,虚情假意……这里并没有爱!

    有意去套近乎拉关系,给人感觉肉麻兮兮……

    烤灯距离皮肉太紧,会烫……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才是恰到好处!

    左边帘子后有女病人,右边帘子后是男病人……

    好比窝里两只鸟,一公一母,就能成为吗?非也!

    再看医生与儿子的关系,那种冷漠,还不如和病人走得近!

    男:但其实他对病人也没有那么上心!

    对,导演其实想说,诊所并不是男孩的家,这里没有温暖,跟客栈差不多!

    再看女主在德国借宿的家

    手中拿着钥匙却打不开门,和之前的女画家进门形成对比

    强调主人与客人的关系!

    画家是房间的主人,但出了这个家,她能干涉母女二人的事情吗?

    男:哦,我想起来了,女画家只是给女孩指路,并没有对她见男友提供任何建议,毕竟女孩的母亲对此事非常担心!

    这里保持距离,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别人的家务事,不在我的地盘,我就是局外人!

    男:哦,又在强调距离感,处处是尬点,却和主题思想紧密关联!

    注意这里拍摄的场景,柳树枝条,片中尬点,也就是编织鸟窝的结点

    保持间距,指代鸟窝的缝隙,疏密得当……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往往也是自然形成的关系!

    剧情和人物之间好比柳枝,每个细小的冲突,包括(对白和语言之间)的交汇,都可能成为影片的亮点,也就是鸟窝的“结点”!

    编故事就像筑巢一样,编织爱的小窝!

    为什么柏林要给导演颁发最佳编剧奖,明白了没?

    男:绝!

    我们再看个细节,你体味一下

    女主和妈妈的关系,就像一个乖巧女生和大姐大,妈妈问:吃口香糖吗?女孩接过盒子,吃完后直接放进自己口袋……

    这就是亮点,母女关系,多年养成的,你的就是我的!

    朋友关系不一样!你的烟怎么没带出来?放在屋里了……有借有还,对吧?

    艺术家带你观察生活,找到生活中很多结点和边边角角,反应出的问题是什么?

    温暖的,有爱的,理所应当的,自然形成的……无论何种人际关系,保持距离感都符合审美

    电影看的是什么?文艺片怎么看……有feel没?

    再看这里,“小麻雀”趴在栏杆上……她在观察什么?

    不一会儿,跑到母亲和画家这边,带着满满地爱意!

    找到了爱,内心喜悦,才会由衷地称赞别人,夸人家漂亮……因为善良所以美,因为有爱所以美!

    爱,将“你,我,他”聚拢在一起!

    自己的窝 or 别人的窝并不重要!有爱才有家!

    男主在梦中,发现沙滩上受伤的麻雀,我要给她一个温暖的家……这是爱的誓言!

    男主漂泊不定,飞来飞去,也是麻雀,此时需要一顿热食……谁能给他?当然是朋友

    成年人迈向社会,更多需要朋友的支持和怀抱!

    最后重点讲片尾,编织爱的鸟窝,落脚处却是大海……

    男:对啊,怎么个首尾呼应呢?

    片头,医生面对的是黑屏电脑,之前说指代导演,导演帮他达成心愿!

    但此人不懂爱,筑个鸟巢就飞走了……

    爱的入口是唯一的,但出口很复杂……

    男:……为啥?

    爱会通往精神世界,这样的爱才能隽永,绵长!

    结婚有爱吧?but,爱能的保鲜吗?未必……

    即便两口子分道扬镳,爱也会永驻内心,鸟窝就是证明!

    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

    想象一下编织鸟窝,从第一根枝条开始,后面就是各种“出口入口”了对吧?

    看画家与女孩的这句对话,学服装真的很难!

    男:对啊,学服装有什么难的?哪儿挨哪儿啊

    呵呵,服装代表编织

    言外之意:编织是最难的!

    编鸟窝,编故事,需要创造力,想象力,错落有致……关键还要有爱!

    亲不亲,近不近,疏不疏,远不远……满是尬点,满是窟窿眼儿,“破绽百出”,却疏密得当,妙趣横生

    这可不是纱窗,而是鸟窝!自然形成,用爱编织而成……巧夺天工,上帝安排

    男:明白,礼数,传统,让年轻人裹足不前,不知所措……

    对啊,哪怕因好奇聚拢过来,好奇也是天性!树上的鸟窝多了,鸟群都会飞过来!

    别忘了,演员,画家在片中出现,他们都是艺术家,搞艺术需要好奇心,眼光敏锐,不失童真

    男:说到好奇,导演采用固定机位长镜头,明明对白提到“鸟窝”和“阳台的母亲”,可画面却不带过去,让观众心里挠痒痒……这是为啥?

    除强调好奇心的概念外重要的是“编鸟窝要专心,三心二意怎么行?”

    只能盯紧自己的鸟窝,把手里的事情干完,再干一样!

    男:哇塞,原来如此!难怪“学服装很难”!我突然想,假如拍摄一个鸟窝的特写,疏密有致的窟窿眼儿,我或许也能看懂这部电影!

    你会爬树吗?那凭什么让导演爬树拍鸟窝?

    就让你在树下想象,搞艺术,做编剧需要想象力,懂不?

    本片写的就是编剧这个行当,还不明白吗?

    男:嗨,处处是学问啊!

    此时此地,男主眼前一片汪洋……有路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年轻人有爱,更要有股冲劲儿,世间真有那么可怕吗?

    喜欢就爱,就抱就吻……热爱艺术也一样啊!

    瞻前顾后干什么呢?想那么多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男:哈哈,老艺术家着急了!

    年轻人遇到困难应该是什么态度……游戏人间啊!

    海水好冷,冷又怎样?

    体尝海水的滋味和温度,不妨到人间走一趟!

    抑郁自杀,像话吗?千万别那些烂人影响你的斗志……

    投入朋友的怀抱,亲人的怀抱,身边人的怀抱,多一些引见,多一些爱的故事,爱的鸟窝,让社会充满阳光!

    拍摄这些有爱的,温暖的电影,是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男:可惜只有您这样的大师级才能看懂本片,外行会感觉:真的“好冷啊”!

    呵呵,导演知道观众说他冷,他自己拍着都觉得冷……

    在“又冷又尬”,缝隙和“空间感”体验温暖,才是导演洪常秀的创作意图!

    人间很多情感说不清的,爱无法定义那种爱,但有一点,爱有温度的,是温暖的,是察觉的!

    体会一下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爱在心头口难开,真遇到事儿,谁耷下脸求人找关系,谁会在乎你的安危?

    男:还真是,好想回家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

    搞艺术不怕尴,但你脑子里得有玩意儿,有货

    那些满嘴跑火车的“臭装b犯”都不尴, 我尴什么?真TM咄咄怪事

    男:哈,我又想起“电影批评学”,什么玩意儿?大学要还教这些,赶快关门倒闭吧

    所以啊,你看我写这些文章从来不怕尬?每天这么多事情,还要看电影,我哪还有功夫润笔?

    但从来也不担心这些,这里有支持我的粉丝知己,足够了!

    男:对,奥斯卡戛纳“扫一眼秒懂”,美学教父不在乎那些细枝末节……

    我理解当下年轻人的迷惘,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真好像面对一片大海!

    男:是啊,您有啥好建议没?

    这社会就是这样:

    你不拿自己当王宝强,没人拿你当王宝强!

    我总结两条:

    第一:学真本事,第二:建立自信

    把艺术玩到家,这里很多话你慢慢会理解的!

    男:yes sir!

    美学教父:森森大军 《国际获奖电影辞海》50 赞同 · 12 评论文章美学教父:影评 《穆赫兰道》到底谁在做梦,你真的看懂了吗?165 赞同 · 91 评论文章美学教父:短片集中营《国际获奖短片及广告索引》11 赞同 · 2 评论文章美学教父:柏林金熊奖短片《银行事件》:你能看懂吗?6 赞同 · 2 评论文章

     3 ) 《引见》:洪常秀的素面朝天

      洪常秀的电影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梦,作为与现实对立的元素而存在,或者可以视为洪氏风格的一种体现。但令人跌破眼球的是,这个本来与现实对立的元素,在洪常秀的风格化的运用中,又总是错误的与现实衔接,从而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导致结构出现许多不可控的错误,最终成为其不可靠叙事风格的一个标示符——当洪常秀的电影出现了一个梦的时候,这个故事99%的概率会死。导致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还是洪导风格化了的巴赞式爱斯基摩人长镜头。由于洪导在可见的每一个场景中都使用同样的镜头语言进行叙述,梦的表现形式与现实的表现形式没有任何区别,两者无缝衔接在一起,客观与虚无相互解构,最终就形成了双失的局面。

      以《夜与日》临近结尾处的那个梦为例,它突兀地接续在金成南返回韩国与妻子见面的情节后,以一个颇多主观意味但实为客观的镜头开场,叙述了金成南与另一个妻子的家庭生活。这一节内容在线性连贯叙事里与此前已经成型的情节大相径庭,由于它的后现,似乎这才是金成南真正的家庭所在。以此为真实的话,那么此前谎称怀孕的“妻子”之身份就成疑了。从叙事效果来说的话,这个突兀出现的情节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奇,完全可以视为一个成功的戏剧性高潮,但更大的惊奇也意味着更多一层的反讽复归。当面对第一个妻子的时候,金成南表现出与此前我们认知其形象时即相同又实不同的一面,这意味着我们此前的正面性认同犯下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作为观众的我们需要调整自身的道德性立场,从此前正面认同所达成的统一性里分离出来,以应对金成南这一人物形象负面性的转变,这形成了一层情感层面的分离。此时第二个妻子的出现又改写了第一个妻子身份的真实性,这意味着金成南这一人物还存在着更多不为我们所知的“假面”,这需要情感上更多一次的分离。

      相对第一个妻子出现后的认同/分离之调整,第二个妻子出现后,我们需要更多的后退以距离金成南这一“假面”人物更远,这足以形成一个批判的视点。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这一段情节结束后,故事又回到金成南与第一个妻子的生活中,明确的表明此前的“第二个家庭”是一个梦。这又是一个让我们最终哭笑不得的惊奇!它首先表明此前的梦之惊奇是虚假惊奇,当然也是虚假反讽;其次它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极其为难的选择:既然第二个妻子的出现是虚假惊奇,那么我们在此基础上的批判性分离是否需要转向,再次向金成南这一角色回归重新寻求统一,毕竟这是我们立足于故事的基点所在。全面的回归显然不太可能实现,毕竟第一个妻子的存在已经赋予金成南以假面,认同的回归必然还是会被其隔离在外,最终停留在一个前不能达成认同后无法达成批判的尴尬位置,大约相当于语言层面上不主不客的无意义性——这就是洪常秀天外飞仙一“梦”所达成的荒唐叙事效果。在整体的叙事上,如果考虑到“基点”所涉的可能性变化,这一“梦”之错实际上还会传染至更多的情节。

      与这一错梦相对应的是语言层面上的洪氏爱斯基摩人长镜头。这一“梦”之段落一开始就是一个我们前面说过的似主实客的客观镜头,其间还有横摇跟踪人物的客观客体化错误,在这个镜头内金成南开始吃饭。第二个镜头由特写变焦至相对意义上的全景,因为巴赞的爱斯基摩人长镜头不敢这么用,所以这一段落一开始我们就去巴氏而直接命名为洪氏了。镜头内金成南在擦一个花瓶,这是一个区别于吃饭之动作的新行为,非延续性表明时空已过,这实际上就是客观化叙事了,时序上的时间省略指向了一个外部的叙事者。之后切换为外景,金妻在路上独行,摄影机再摇至窗户边的金成南,时间与空间之对立阻止了这一后聚焦的主观性统一,这还是客观性镜头,而且由于金妻先现于镜头内,这一“外”出还形成了聚焦与视角的变化。对应这一变化,下一个镜头是金妻在澡堂内拭泪的动作,这可以视为一个内聚焦的主观镜头,并具有相应的情感内涵。之后镜头上摇,又对准玻璃外的一只猪的猪影,又是一个荒唐之梦里的荒唐象征以至无意义的符号物……综上所述,这是一段客观全知叙事,客观之内包含了两个主观性的视角,讲述了至少两个人物以及一个可能需要从象征性上加以理解的意象,后者类似于洪氏电影中重复多次的路边一条鱼之意象,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一次居然在梦里出现了,或许这就是一条鱼变形成一只猪的原因吧。

      这是一段纯粹的客观全知叙事,因为它的纯粹之客观,所以一出现就造成了我们认知上的混乱以及失位。对于我们而言,从此前情节所述的现实转变为梦,我们在语言层面、叙事层面以及外部客观层面上没有察觉任何虚实转换的征兆。如果它制造了正确的叙事之惊奇,这当然是非常惊人的洪氏天分之尽显,可惜最终呈现的是一地鸡毛,那么这一错误的虚实转换实际上就被放大了。这种天堂地狱一念间的错误在洪常秀的电影中随处可见,不仅体现在虚实转换之上,在主客、视角、叙事层级等元素的转换中也随处可见。宽容的看是洪导在处理这些重要的结构细节上太随意随性了,严肃的说则是洪导对电影语言与叙事的认知停留在颇为初级的层面上,他意识不到也处理不了这些形式之下的内涵性表达,一旦随意的加以转换往往就是“一梦误终生”,所以我们说洪常秀的一部电影往往不止死一次就是这个原因。

      确定了洪常秀的“影中梦”在形式与内涵上的双重失位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谈一谈银熊作《引见》片尾附近的一个“梦”了。你们可能会觉得这有些老调重弹,不就是99%可能性的所指吗?或许错也或许对,《引见》之“梦”是99%对应的那个1%、洪氏电影中少见的没有“一梦误终生”的一个“梦“。这个梦出现在英浩喝酒后在朋友的车里睡觉这一场景之后。在这个梦开始时,跟洪常秀的大多数“作梦”一样,没有明确征兆的出现,在镜头所示的空间转换里直接进入了梦境时空。当这个梦结束时,出现了跟梦之开头相似的一个变焦镜头,不久后我们从剧情上确认了这是一个梦。以两个变焦镜头为首尾,这个“梦”有了明确的指示符号,算是洪常秀风格化“作梦”的一个非常规处理。这个梦的内容是英豪在海边遇见了前女友,两人似乎又恢复了从前的关系。这个梦在一个镜头内完成,没有前面我们分析《夜与日》一梦的全知客观叙事与多视角,也没有足以引发反讽复归的惊奇,这让我们大概能接受这是一个事实上的梦,唯一的不足之处可能就是太过平淡以致看上去不像一个梦。

      在整体结构上,这个“平淡梦”没有对其他情节产生伤害,也没有形成太多的助力或者化学反应,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从故事中摘除出去。而摘除这个略显多余的梦,是我们对洪常秀的一次“卸妆”,以恢复洪常秀的“素颜”,让我们能够在没有遮挡的情况看一看洪常秀的真实“模样”。以此为出发点,我们还需要摘除《引见》中的一些“伪梦”,这些“伪梦”的情景大多集中在故事的第一段,即英豪的父亲趴在桌上似乎在做梦的镜头,以及英浩在沙发上睡着的镜头。在没有明确的梦之指示符号存在的前提之下,在此前或者此后的内容中,情节都处于洪氏爱斯基摩人长镜头的全知客观叙述之中。这其中,如果我们考虑英浩的出场是被父亲电招过来这一状况,他的视角勉强可以被其父亲的视角所覆盖,进而形成视角嵌套,对应情节就会表现出一些“梦中梦”的幻想性意味,但洪常秀的爱斯基摩人式叙事显然否认了这一点,因为这一段情节中还出现了客观下的第三人视角,也就是“剧场之神”的出现,这是一次偶然的来访。多视角的平行共存限制了“伪梦”的生成,指向了一个外部的客观全知叙事者,其所述内容都是可见意义上的现实。也就是说,《引见》中仅有第三段那个实在之“梦”,只要去掉它的存在,洪常秀看似云里雾里的“素颜”就袒露了。

      为了严谨起见,我们再对洪常秀的“素颜”做一个小小的“补妆”。当我们摘除了故事里唯一的梦,这里就会留下了一段空白,为了避免大家觉得这是一手“留白”而无下限演绎,我们临时加一点线性上可见的实在性内容填充在这里,也以此作为对“梦”的非真性的一个简单诠释。以第二段故事的内容为参照,在“梦”发生的时间段里,可以确定的事实是英豪跟他的女友已经分手了,这与“梦”的内容形成关联,即作为弗洛伊德式的欲望满足之梦。这个梦还可以说明两人感情之结束对于英浩而言是被动的,这一被动的现实原因很多:比如他还在首尔生活证明他没有弄到钱去巴黎女友身边陪读;比如女友在热恋期间仍然决定去巴黎读书实现她的梦想,事实上一开始就在英浩和巴黎之间选择了后者,女友对他的留恋并不多;另外的原因可能就属于我们的主观之推断了,这样一个有野心的女孩在巴黎渡过适应期后,很容易就会遇到一个“德国王子”,越洋电话的“系留”实在太望梅止渴了。至于梦中女友的病症,对应着激发英浩对落魄女友的“拯救”之行动,大约还是“欲望之满足”中的道德优越感之体现,对应了现实中因被弃而生的压抑之失落。

      至此我们就可以排除杂讯、直面《引见》的叙事及结构了,它是一个线性时间内的三段式结构。这种结构通常有两类用法,第一类三段均以一个人物为核心建构,另一类则是三段不以贯穿的人物为核心,只作为一个在场的目击者视角而存在。前者的三段时间如果跨度足够大,那么三段就足以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全画幅之呈现,许多shishi类故事都采用这种结构法;后者则追求段落间的碰撞,也就是从三段叙事的平行对比中寻求统一性表意。《引见》显然不属于第一类,也不太适用于第二类,这跟洪常秀的“超!限”叙事有关。在《引见》的第一段中,英浩应父亲的电召而来,在父子还没有有效接触时叙事即告一段落,这其中英浩扮演的是一个被动性的角色,尽管段落以他的视角收尾,但整体依然不足以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叙事,同时在全知叙事中他的个体视角未能覆盖足够的场景,因而也不具备旁观者的地位。在第二段叙事中,英浩同样没能成为叙事的中心,大部分时间不在场的他也不足以成为旁观者。第三段叙事中他是叙事的核心,大家均因他而来,目的是为了解决他的一个“困境”,这是情节的聚焦所在。由此可见,在三段叙事中,英浩承担的叙事功能并不一致,或中心或旁落,三段叙事没有因他的贯穿而形成表意上的线性或者平行结构。

      简单的分析后我们就可以确认,《引见》的三段叙事缺乏统一性所指,彼此之间是脱节的,这也体现在人物关系之上。第一段中的父亲和“剧场之神”没有见过第二段中的全部或大部分角色;第二段中的人物反过来也没有见过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全部和大部分角色;第三段的人物因英浩的“困境”而相聚,他们不关心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全部和大部分角色。从“引见”的角度而言,第一段没有“引见”,或者“引见”不存在于我们可见的内容中;第二段有一个引见,但贯穿故事的英浩不知道这一个“引见”的存在;第三段没有“引见”,或者有一个“引见”,即英浩的朋友被“引见”给“剧场之神”,但他显然为了打酱油而来。结构上,三段式叙事缺乏有效核心,其内部必然是混乱的,混乱的结构必然形成混乱的张力。第一段中我们看见英浩来到诊所,在剧情没有明晰的全知叙述中,张力主要表现为神秘,这与“叙旧”所指的过去形成了呼应,再结合戛然而止的情节多少也产生了悬念。第二段的叙事脱离了此前的神秘与悬念指向,我们先入为主的看见了一次“引见”,这超出了后出场的英浩所知,张力毫无预兆的变成了反讽,反讽意味着分离,这改写了第一段中的统一性,英浩这一角色由此失去观众的认同。第三段开始后,英浩的“困境”出现,但在反讽视点之上,观众并不关心他的困境,“拒绝吻戏”这个难题对于观众而言更是一个不痛不痒的问题,这事实上就形成了双重分离。这种双重性的分离,跟我们分析过的《夜与日》中的双重分离性质一样,但这一次双重俱实,所以观众会退回到足够远的位置上,形成批判之视点。

      发展至此的《引见》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批判性表达,可以视为洪常秀叙事的成功之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次成功,但永远有个但是的问题是,英浩这个有些拧巴的失恋的曾经的“马子狗”,做了哪些事、犯下了哪些罪,需要我们在高度客观的位置上对他展开严肃的批判呢?他有些傻、有些冲动,缺乏变通,但这就是年轻人成长中必然经历的阶段,论后果也没有对他者造成什么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于他的处境而言,作为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以及一个当下的失意者,他也许更需要我们多一些同情或者怜悯,这远不是一个值得洪常秀或者我们去严肃批判的对象,这是一个无意义的批判。换而言之,这仍然是一个近不能认同远不至批判的尴尬表达,所谓叙事之成功最终还是失守于叙事之无意义,这与《夜与日》的失败并无本质区别,1%最终还是回归到99%之内。这些残酷事实足以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美颜”后的洪常秀和“卸妆”后的洪常秀始终如一,或叙事失控,或主题无力,对应着绕不开的形式与内容之耦合,应该就是他创作力的天花板了。

     4 ) #电光幻影# 《引见》,交错中的交错,世界四通八达,我们总会遇见同一个。

    #电光幻影# 《引见》,交错中的交错,世界四通八达,我们总会遇见同一个。

    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硬着头皮看完一部电影了。不关电影的事,是我自己浅薄了。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人要直面自己的能量,对于很多作品,如果没有能力和足够文化修养去支持与理解,还是不要勉强自己比较好。放过自己,有时候也是对作品的尊重。作为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中的一部短暂的电影作品,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体量还是让我很兴奋的,外加上导演洪常秀属于那种虽然我不懂,但是我听说过的典型。出于对自己的不自量,我还是选择了这部电影,然后看的一塌糊涂。

    剧情明明白白的摆在眼前,我都可以细腻的复述了,但是看完了之后看了个什么,我自己也不是太清楚。导演大概是清楚的,可是我问不到他。

    关系交错,场景变更,似是连贯,又自成一体。

    在父亲的诊所处,年轻人英浩在等待。他等待父亲,他的女朋友等待他,他父亲的病人在另一个场景里等待。该拥抱的拥抱,该微笑的微笑,有些人是代表了过去的记忆,有些人是走向未来的台阶,有些人是莫名的未知,他们都有固定的意义,他们都会遵循这个意义。

    在德国,相聚是值得开心的。那里有本该进行的生活的推进,也有意外出现的爱人的陪伴。女主是被母亲带到德国去的,住在母亲相识的韩国人家里,寒暄是生涩的,那滚热的爱的奔赴,才是带来热情的源泉。

    男主带朋友见了母亲,以及母亲的朋友。那位母亲的朋友,就是父亲的病人。本该各自行走的线索汇成了一条,有点小小的心机,但是巧合往往并不是巧合。到海边相遇吧,哪里能找到的,是最美丽的女人,也许活在现实里,也许,活在记忆里。

    虚虚实实在交错,不同的关系关联在交错。梦醒了,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当下,请紧握。

    确实没看懂,心好累。

    作者:小佛搞特

     5 ) 《引见》:一种旁观式的在场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643.html

    柏林国际电影节海报,上面是电影英文片名:Introduction,底下是男人和女人的“拥抱”:背对着的男人,面对着的女人,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女人用闭眼的方式达到了某种沉浸的感觉,当画面传递出的是密不可分的浪漫和柔情,“Introduction”的“引见”所传递的出的却是某种疏离,仿佛有一个神秘的“引见者”存在于他们之间,将这男女的拥抱带向另一种隐秘状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洪常秀用“引见”来诠释拥抱之中的可能状态,似乎在制造隔离感。引见,是一个动作,是一种场景,必不可缺少的是三个人的存在,他们一个是引见者,另一个是被引见者,而引见行为本身会连接起这两个人,使他们从陌生到熟悉——无疑,引见最重要的是引见的主体,即那个连接者。在这个过程中,引见的连接者起到的是中介意义,他本身不参与其中,不进行主要的对话,也不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他们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既是在场者,也是旁观者,所以在引见的过程里,他们是以旁观式在场的方式存在的。

    第一个场景是在韩医医院,这里出现了在关着的电脑前祈祷和入睡的院长“父亲”韩东炫,有和女友一起又分开独自来找的“儿子”英浩,还有乡下认识父亲现在已经是著名演员的男子,当然还有在医院里的一名女工作人员。在医院里,英浩是接到父亲的电话说有事要商量所以才进来的,乡下曾经认识的那名演员和韩东炫也有约在先,所以在这两组关系里不存在引见的可能,引见的主题应该是那名女工作人员。他在英浩进入医院后接待了他,给他泡“双和汤”,告诉他院长在在忙让他等待一下,英浩坐在沙发上,起先翻着书,后来打了个瞌睡,再后来女工作人员把他叫醒,但是父亲似乎还没有空,这时,女工作人员变开始了引见,她告诉英浩,你父亲正在接待乡下来的好友,于是她开始介绍这个好友,说他是著名演员,“是戏剧界神一样的存在。”

    但是很明显,这种引见带来的一个问题时,引见者和被引见者并不处在同一时空中,引见只是简单地介绍,在没有时空交集的情况下,引见的主体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在场者。而在第二个场景中,英浩的女友周媛和母亲来到德国柏林,周源想要学习服装设计,于是母亲带她去见已在德国的服装设计师,在这里,母亲和周媛来到了服装设计师那里,母亲的引见既让她成为旁观者,又是一个在场者:在母亲和女人面前,周媛说起自己小时候对服装设计感兴趣,希望在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而在母亲和周媛面前,女设计师则抽着烟说起现在太累,因为忙于施工,她邀请他们可以住在这里。

    在这里,母亲为女儿周媛引见了女服装设计师,旁观和在场都较明显地体现了引见的属性。而在第三个场景中,这种属性更加明显,甚至变成了双重的引见。英浩的母亲安排饭局,他让英浩过来认识一位演员老师,而这位演员老师就是在医院里父亲认识的朋友,这里有着某种重合,但是母亲的正面介绍弥补了医院工作人员不在场地介绍,当英浩到来,母亲做了介绍,演员老师和英浩开始第一次见面,所以他们从此认识了,他还问他们是不是喝酒,当英浩说和烧酒时,演员老师提出忠告:不能喝醉。接着母亲的引见进入正题,那就是关于英浩不肯拍戏的纠葛,演员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肯当演员了,按照英浩的说法,自己无法拍摄吻戏,因为有女友,否则对不起她,然后英浩说相爱和拍戏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没有感情的地拥抱让人有负罪感。”正是这个观点,似乎激怒了这个演员老师,他质问英浩:“这怎么会有负罪感呢?戏里接吻都是假的,年轻人真是死脑筋……”声音越来越响,最后变成了训斥。

    无疑,在这三段故事中,引见都是存在的,不管是引见者和被引见者不在同一时空的介绍,还是在场起到连接作用的中间人,引见都无法去除这三个元素,所以引见的主题,就在一种旁观中在场——第三个场景具有双重的引见,母亲引见了演员老师和儿子英浩,同时,英浩从首尔过来,也不是单独一个人,他带来了自己的好友申贞秀,在饭局里,英浩也向自己母亲和演员老师引见了申贞秀,还一起喝了酒。引见在发生,引见者和被引见者在场,作为引见的主体,具有旁观者和在场者的双重身份,但是在引见发生中,这种旁观式的在场慢慢变成了在场的旁观,也就是说,他们在过程中完全作为旁观者的存在,在场只是一种形式意义的:第一个场景中的医院工作人员主要是为英浩送茶递水,即使当外面下雪英浩站在那里抽烟,她走过去说好久没见了,然后问了一句“还爱我吗?”英浩便说:“爱你。”然后拥抱了她,和引见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在第二个场景中,母亲引见了服装设计师和周媛,但是对于周媛来说,此次来柏林给她带来的最大困扰是英浩也乘飞机赶了过来,引见本身似乎变成了一段插曲;第三个场景中,母亲引见了演员老师,英浩引见了申贞秀,但是除了关于演员之间拥抱的话题之外,引见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母亲坐在旁边后来基本上插不进什么话。

    引见本身被淡化了,引见的主体成了形式上在场本质上旁观的角色,所以实际上取消了在场性,正是这种在场性的取消,使得洪常秀在三段论故事里制造了太多缺省的东西:英浩到父亲的医院里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周媛去柏林学习服装设计,英浩赶去那里,是不是对爱情的某种执著?母亲介绍演员老师,是不是想让英浩重新成重为演员重新拍戏?三段故事本身就是割裂的存在,不仅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甚至在故事的延续性上,一方面洪常秀故意加入了空白,第一场戏中英浩和周媛关系不错,他主要的问题是面对已经和母亲离婚的父亲,在长久的等待中,父亲根本没有为他们见面商谈留下空间,那么父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医院工作人员问出关于爱的问题,英豪还和她拥抱,他们是怎样一种关系?第二场戏中,英浩乘飞机去见柏林的女友,并且自己也想要在柏林学习,所以他提出要向父亲要一点钱,周媛抱住他说的是:“我渴望和你在一起学习。”但是在第三个场景中,英浩又从首尔来到了酒店,也就是说他不在柏林和周媛在一起,在关于拍戏和相爱的矛盾观点之后,在海滩上他遇见了周媛,周媛说自己眼睛患病很厉害了,所以来这里看看海,两个人走着的时候,英浩问起了她的婚姻问题,周媛说和在德国的丈夫离婚了,他还是找了一个韩国女人——但是在两个人走在沙滩上的时候,镜头切换,申贞秀从车上下来,也叫下来在车上睡觉醒来的英浩,英浩说和演员老师喝酒有点多了,刚才一直在睡觉——也就是说,他在沙滩上遇到周媛是一场梦。

    洪常秀留下了太多空白,在剧情的缺省中,观众实际上成了不在场的旁观者,也就是说,他让观众完成了一出“引见”,在请观众猜谜的过程中,这场引见走向了更多的隐秘可能:起先父亲面对观着的电脑祈祷:“我什么都愿意做,愿奉上全部家财,照顾孤儿……”这是一种赎罪心态,但是没有提及给儿子英浩,英浩来医院与父亲见面,在等待之后打了一个瞌睡,而父亲在给演员通向做针灸之后,自己又上楼靠在桌子上,仿佛也进入了梦想——英浩的梦和父亲的梦,是不是进入到同样一个迷失的世界?女工作人员和英浩之间的暧昧,是一种爱情还是某种亲情?也就是说,这个女工作人员是不是父亲后来的妻子?如果是一种爱情,英浩刚和周媛分手,不大可能去拥抱另一个女人,而且在和演员老师的饭局里,他明显说出“没有感情地拥抱让人有负罪感”,也就是说他一直坚守着爱情中的拥抱,所以他不可能让另一个女人投入自己的怀抱;而在第二个场景中,母亲说起服装设计师,也说到她已经离婚两年了,而面对周媛的母亲,她也感慨自己太累了,施工是一个方面,是不是还有情感上的疲乏感?周媛去见英浩的时候,在桥上战力了一会儿,似乎对于男友的到来并不高兴,在见到英浩之后,她也抱怨他不该给自己一个“惊喜”,还是希望通过电话联系,而得知英浩也要来德国,她看起来很高兴,但是笑容背后总有某种难言之隐;而到了海边,英浩“梦见”了已经离婚的周媛,周媛患上了眼疾又说起丈夫找了韩国女人,英浩和她当初是怎样分手的?那个韩国女人是不是就是服装设计师?

    当然没有明确地答案,当观众成为猜谜者,他当然是旁观者,而当这种引见成为旁观在在场,当观众成为旁观者,洪常秀似乎在缺省和空白中制造另一种隔阂,“引见”不断出现,隔阂也不断产生,他们是英浩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是英浩和周媛之间的隔阂,是表演和现实中的隔阂,是周媛和母亲之间的隔阂——当引见本身带来更多隔阂,引见的意义也被消弭了,就像周媛起雾的眼睛一样,看到的是模糊的世界——可见不可见是一种常态,就像英浩和申贞秀走在沙滩上,看到酒店窗口站着的母亲,“她好像在看我们这边,又好像没有招手……

     6 ) 一个俗套小故事如何讲得仙气十足

    看到有些影评人写得太玄乎了,甚至扯上了圣三位一体还要扯点德勒兹,作为洪粉虽然不明觉厉,但感觉有点消受不起。在我看来《引见》还是典型的洪式小故事,在打乱切碎以后(其实这很布列松),故事被隐藏在一堆碎片中,需要拼图游戏才能看到全貌。

    我是看第二遍的时候领会了整个故事。

    首尔一对很相爱的恋人,女孩被母亲引见给了旅居德国的女艺术家,打算在异国学习时装设计。男孩想念女孩,当天就买了去德国的机票,两人在德国见面后商量怎么才能不分开。商量下来如果要一起在德国留学,唯一的办法是让男孩当医生的父亲出钱资助,所以男孩被引见给了父亲。但是男孩父亲并没有拿出这笔钱,于是男孩和女孩分手了。

    男孩长得帅,考虑当演员,但男孩在和对手演员拍吻戏和拥抱戏的时候卡住了,导致演员路受阻。于是男孩母亲把他引见给了以天才著称的前辈老演员,男孩认为自己无法和不爱的人接吻和拥抱,在男孩看来,拥抱某个人具有绝对价值,于是引起了老演员愤怒的指责。

    这基本是全部故事了,那么洪常秀是怎么讲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的呢?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讲好这一部分,我没有电影相关知识储备。

    来看影片的结构。总共三幕,三次引见,但前面有一小段,可称为引子(之前的译名就叫引言),其实很符合音乐里的奏鸣曲式,三个乐章,加一个引子。

    引子的部分,并不是故事时间顺序。开场是一名中年男子坐在桌前祈祷—下一次,我一定会奉献我全部的财产去帮助穷人—也就是说,这一次他没有出钱。祈祷完他穿上白袍,提示他是一名医生,这时出现1,第一幕开启。

    镜头切到首尔街头,男孩女孩要暂别,因为男孩要去见父亲。父亲的诊所是一栋小楼,标牌写韩一韩医院,是中医诊所。男孩和女孩告别的时候说,会很快回来,镜头给诊所门口的三双鞋特写,父亲、护士和一位客人。男孩被护士引导到候诊室,父亲在给一位女病人针灸。治疗完女病人,父亲有时间接待儿子,但他选择收拾桌上的东西,此时著名戏剧演员刚好上门拜访,父亲热情地招待他,演员说自己没有不舒服,医生却主动给他把脉,还做了针灸治疗,并且约了一起午饭。洪通过这些镜头展示父亲的心理活动,在第一个女病人治疗结束和演员治疗结束以后,他都有时间见儿子,但他选择不见。第二次安顿好演员他上了楼,侧拍镜头捕捉到父亲犹豫的表情,随后宁愿枕着自己的手臂休息。

    另一条线是男孩,他等了很久,中间只有父亲你再等一会的敷衍,护士发现他瞌睡,他说只是休息一下。之后的戏很是精彩,如果说钱是第一主题,这段关于爱和拥抱的戏是第二主题。钱和爱分别在第二第三幕里展开和再现。这段和护士的爱的表白和拥抱是真实发生的,还是男孩迷糊中的情景,很难有定论,这也是很多人一直说到梦的原因?

    引子和第一幕用的时间大约是八分钟,这八分钟呈现了太多信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改动,是真的做到了极简。

    第二幕在故事时间里是第一幕,是第一幕的行为动机。如果作为三部曲式的呈示部,出现了钱和爱两个动机,展开则是在第一幕。第二幕是最抒情的一幕,洪用了女孩膝盖以下部分向布列松致敬,用途中倒影着树枝的水塘向塔可夫斯基致敬,那棵奇怪的树,又向谁致敬呢?

    第三幕,男孩被母亲引见给老演员,在这之前,我们不能意识到老演员的作用和医院男孩与女护士之间爱和拥抱的戏和剧情上的关联。男孩曾经和母亲一起在父亲那里见过老演员,老演员曾经夸奖过男孩的外貌,母亲认为老演员的这些话是男孩决定做演员的动因,所以才有了这一次的引见。然后,我们都看到了关于身体的亲密接触对于爱情意义的两种态度。

    如果说爱是有绝对价值的,那么在现代,这种绝对可以看成一种逻格斯中心主义,已经被解构得七零八碎了,在现代,不再有任何一种统一的被所有人认可的价值观。一直以来,洪比起结构主义更像解构主义电影大师,但是就如德里达并不是要消解所有意义,他只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逻格斯中心主义的独断。

    男孩在被灌醉以后,出现一段情节,女孩出现在海滩上,得了一种叫葡萄膜炎的眼疾。女孩说是因为和男孩分手受了惩罚,以至于怎么都看不好快瞎了。

    这一段很明显是男孩酒醉后的臆想,可能在其中投射洪本人的私货—世界是看不清的,我们都是瞎的,而信念不同,信念是虚无里的一束光,就像男孩坚持拥抱具有绝对价值,这不是事实而是信念。信念和爱可以让人踏入冰冷的海水吧。

    其实《引见》没有让我哭,哭得最厉害的是《草叶集》,影片最后的几个调度镜头,才是力量万钧,哭得泪流满面。《在你面前》也很好哭。洪片,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看去喜欢,但大概只有和他一样死过的人才在灵魂里和他会面。

    ——德里达带着铭心刻骨的伤痛和悲情描述了“解构”就是“绝境”的体验,德曼的“不可阅读性的寓言”就是对“绝境”的体验,即在思想被困,前途无路的时刻“给出或许诺对道路的思考,激发思考尚不可思考的或未被思考的、甚至不可能的东西的可能性”。“解构”就是一种主动受难的激情,对不可能之可能性的激情

    —献给洪

     7 ) 何以引则见之

    第一部洪常秀的电影,不似韩国主流的现实主义控诉类片子,甚至对现实的追求都是很低的。三个片段,看起来好像在讲一对男女的相恋和分手,一个个节点,没有设计感的镜头切换以及尴尬的对话都在取消作品的电影媒介感,试图把拍摄降低为随意的录制。第一部分讲男主被他爹叫去他父亲的医院,结果他爹什么都没跟他说,反而帮着治疗一个突然来访的著名演员老朋友;第二部分讲女主去了德国,住在一个艺术家的家里,结果发现男主飞过来看她了就去见他;第三部分讲男主和女主分手之后不想再当演员,因为他相信拥抱必须是真心实意的,他母亲要求他来和之前出现的著名演员聊一聊,看能不能回心转意,一番未果,他走到饭店边上的海岸,发现女主在那里,把她拉了起来,看起来好像可以重归于好。到这里,作品只会稍显异样,且由我们对话语的关注消减,考虑到外国观众必须用眼睛看字幕就更是这样。但下一幕男主从车里出来,海边并没有女主,他一个人站在海岸,回望他母亲的别墅,他母亲却好像是第二部分出现的女主的母亲。此时,各个形象之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回头看,第一幕时男主对女主说让她等一下,他很快就会从父亲的医院出来,但他不仅等了很久而且外面下雪之后他也没有去找女主;他对着一个女人说:“我爱你。”最开始我们认为这是他的母亲,但第三部分开头的女人和她并非同一人,最后出现的那个女人虽然身影模糊,但更像是第二幕出现的女主的母亲,因此这个女人很难被认为是男主的母亲,那么她是谁?随着最后几个镜头,第二幕男主的行为也变得奇怪,他根本没有钱从韩国飞到德国,看样子父亲并没有给他钱,那他是如何过去的?只能假设这是女主的幻想,可这幻想的质感延续到了第三部分,即我们当初顺理成章地认为男主得到了父亲的资助到德国学习了演戏,又和女主分手了。此处说不通的地方是男主和他朋友进去时穿的是羽绒服,出来却变成了夹克衫。最后的一组镜头也明示穿羽绒服时里面的衣服并非夹克衫。

    这样看,越来越多的东西暴露出来,比如为什么演员说了不能喝醉,但看起来还是喝醉了。比如为什么艺术家告诉女主十到十五分钟就能到达市中心,与男主见面时女主却说用了五站。最开头男主父亲说:如果重头来过,他一定愿意过那种生活,这句话又是何意?说到底,他究竟是不是男主的父亲,还是说着整个视角都是“男主父亲”的幻想,如果儿子如何如何了那么会怎么样。又或者这个“男主父亲”就是男主,之后则是他料想当初的发展若非如此今日会如何。以此观之,所有的固定视角都崩塌了,观众的位置遭到了威胁,所有片段的联系都成为了观众的责任,因为电影本身从来未曾言明它们的关系。甚至在镜头上,它还不断强调着断裂和崩坏,只不过言语之间仿佛有关,人们便开始顺理成章动用自己的格式塔行事了。值得注意的是,镜头并非单纯的否定我们的前理解,它只是把它打向模糊,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女的,完全可以仅仅是父亲的助理,只不过回看之时,我们已经对内容的传达方式产生了怀疑,再难坚定地断定任何人的身份。

    这里,各个角色之间的视角抢夺便很清晰了——观众正是在这些视角的被迫引导中,见到了引导本身的虚无。所有的言语都是废话,它们阻碍着观众去看,并且把说的转化成看的,自行缝补着怪异的镜头衔接。当然,言语从来都是引见的最基本形态,但引最终只会带来不见。我们此时就需要注意到,与模糊的身份相反,最后的最后一幕,男主下海跑了一圈,上来准备穿上衣服,镜头给海又平移回来,男主在给出的画面里却不像是刚刚的男主,而更像经历了更多东西再来海岸,身怀惆怅,这份感受是如此真挚,仿佛在诉说:唯有放弃对这些言语,以及图形语言,电影语言的执著,把扑朔迷离当做常态接受,把电影当做片段集合而不是日常时间的流转,我们才能见之有物:男主和“女助理”、男女主拥抱时的喜悦,演员愤怒时细微的伤感以及男主独自望海无言的悲戚。这些暂停的片段被话语、镜头以及观众的常识、电影拍摄和解读的历史遮蔽,因此更需要用它们本身来打破,从而涌现出作为片段的片段自身。此时,必须利用引才能够破引而见,让我们发现不需要任何引导,我们总是早就见到了。这也是为何作品的切换和取材都如此现实,只会稍显偏离:否则,作品就是推倒重来,未尝将引之为引展示出来,就把引毁掉了,此后又何以判断在见之时是否有引的存在呢?

    至于有些朋友说的讽刺,层级制之类的,我觉得这都属于再次重组破碎的人物关系之尝试,它或许在特定的解释框架里可以成立,但说不上是作品本身会长久带有的内容,尤其是在我看来,内容真的就不太重要,因为内容一定已经把镜头进行了阐释,而在这部片子里,这样的阐释只会带来混乱。把理解放下,让每个片段就当作片段来感受,让它自行显现,足矣。

    但我觉得这种类型的拍摄完全可以更短,每个片段并没有什么氛围需要进入,毋宁说每个场景都很干瘪,所以氛围并不是需要被破除的遮蔽性因素,那又何必花那么长拍过多的废物片段,仅仅保持日常感就够了。而且,这样的形式化探索在电影历史上就算不是很多也不算很少,60年前格里耶等人在小说上都已经在追求类似的技法了,要是不能把这些形式化因素运用到各种具体体裁和实践上,我认为这只能算是原地踏步,被既有的思考引导着忘记了真正所见的表现和责任。

    不过,如果它能更加大众化一些,那我还可以说此作具有传播形式化成果的功能,但我坚信大部分普通观众不可能有心在这里拉片、回看、对比、思考。绝没有理由在这里说:“电影是高雅艺术,就是需要如此耐心。”这里讨论的是传播问题,那就要提前思考并在电影里真的呈现出来思考的结果;如果根本不考虑传播,那就是形式化的老问题,它已经不是第一部,那它的价值就会锐减——不断提醒智慧之人保持智慧,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而智慧之人如果要受到这部电影的引见才能长持智慧,那他显然还不够智慧。

     短评

    三次拥抱,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暖。

    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洪尚秀小作坊如果继续敷衍了事胡逼乱拍就是你们这群文青惯的

    6分钟前
    • SweetOphilia
    • 还行

    每个演员都有3根以上的抽烟指标

    11分钟前
    • yooooka
    • 还行

    以睡为醒、以醒入梦,拥抱和拥抱和拥抱,恍惚一下就过了一晌贪欢、小酌一杯就成了中山烈酒。老洪剧作愈发的神乎其技、漫不经心就是难以触及的佳作了。此外,纪柱峰老师在本片里贡献了洪式电影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近乎“失控”的愤怒,看的既震惊又过瘾,老来的老洪若能在结构之外多整点活儿,我们洪家军就能每年多过一次年。

    12分钟前
    • 張潛逸
    • 推荐

    “引见”更多的是动词,引出相遇,引出分别,更美妙的,是引出海边车内发醉的那场梦境中的再会。但在不断的引发后,似乎并未存在新的“奇遇”,一如既往的结构和反身外,却又以不做结的方式于洪既定周密的“随机”规则中再次进化出对一切发生时刻的任意欣赏与即兴联想。同心怡女助手相逢时的雪,梦醒别离后冰冷的海水,或甜蜜或痛苦,都是构成接下来的“过去”,与刚流逝的“未来”。

    1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柏林2021】没有任何惊喜的非常典型的洪常秀电影。

    16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siff# 百人dv观赏会

    17分钟前
    • 尤麦
    • 还行

    2021SIFF 假客气真疏离,年轻人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疏导,在海面前失效。

    21分钟前
    • dibudibu
    • 推荐

    從睡覺電影到喝酒電影到抽煙電影(請數一數本片中抽煙scene有幾個)也是有趣的轉變。第一次用這樣年輕不帶中年慫感的男主,時間線有模糊性,留下了很多餘白區間。異國只是一種概念,刻意避開的異域性。敏喜戲份很少但前所未有地接地氣。第一次見老洪寫過這麼多和現實中正常人無緣的廢話台詞,繼續精簡劇組,第一次劇本導演拍攝剪輯作曲全擔當,credit相當簡約lol。和女主的“重逢”一樣ironic,與中期的《夜與日》一脈相承。期待未來洪洪的更多變化。0529+0606CGV명동씨네라이브러리二刷。

    26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推荐

    金敏喜出场就是为了被称赞“你真的好漂亮啊”。

    27分钟前
    • T-fluoxetione
    • 较差

    3.5

    3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是不是有种积木的游戏,每次抽走一根,但维持积木不倒,抽到最后,整座积木空心玲珑,但依旧令人惊叹地矗立。怀疑洪常秀在用电影玩这个游戏。

    34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我,洪粉,也只给了三星,那还能说啥

    38分钟前
    • Heidyroyal Tea
    • 还行

    洪老师的片子,我也没有第一时间抢先看的冲动了。这是我的问题,也是他的问题。从创作年表看,他2018年的两部(《草叶集》《江边旅馆》)是最让我无语的两部,基本上摸不着边,从此倒了胃口。而从《逃走的女人》到这部,好像步子又略微往回收了收,在变化的同时又保持了部分的不变。另外,最近看了杨黎一首诗很受启发,杨黎说他写诗早已经不去考虑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更愿意写些诸如《怪客》《冷风景》之类莫明其妙的,这个角度或许也有助于我们客观看待他近作的“不好看”。

    39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为什么洪导可以这么厉害,仿佛不过脑子就拍出别人精心安排都出不来的质感。如果说逃走的女人里面弥漫的是一种属于都市女性的孤寂和惆怅,这部片的内核则涉及父子,男女等社会更多的方面,也似有若无的更加深刻。我们通过引荐结识不同的社会关系,却始终处在缺失感中。再也别提他的推拉镜头了,事实证明技法只是洪导的一个工具,围绕他想要的效果,什么的镜头语言都可以,并无意让推拉成为自己的标识。

    43分钟前
    • 笑聪
    • 推荐

    这么努力凑时长都才一个小时,洪老师别这样。

    48分钟前
    • GothamPunk
    • 还行

    照常尬聊,照常夸金敏喜好看,而且是好看到让人惊讶到说不出话,照常在海边漫步,照常是烧酒加人生,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可能真是韩国伍迪艾伦。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71st Berlianle# 最佳编剧。片名正解[引见]。洪常秀下不下力气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部片子完全是个随手的作品,规模和方法上近似于《克莱尔的相机》和《草叶集》的混合物。。此前洪常秀甚少处理亲子关系,这次换用一对年轻人做主角,依次讨论了父子、母女和母子关系。。核心的冲突也在于晚辈与长辈的交流方式(涉及到韩语的敬语体系),以及亲子关系,不同代际的人的行为处事方式。设计上的小心思包括一些洪常秀式的视觉元素,比如黑白摄影、下雪(前作如《之后》)、冬季的海(这部更近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洪常秀招牌式的变焦推居然用得很节制,大概只有两三处。全片最核心的构思是一处梦境,不过在他的作品里只能说是很一般。槽点“我觉得这就是对我跟你分手之后的惩罚”。片源糊得我第一次都没看出来金敏喜演得啥……

    5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向上帝祈求再活一次,到了梦里还是没法子,“太阳真美,可惜只有我们能看见”,洪导你的眼睛还好吗?以及你咋不去写小说?

    60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叙事结构很有巧思,无怪乎能获得柏林最佳编剧。看似漫不经心的引见、重遇与相谈,隐约留白的信息却非常多,轻盈的断片式结构,梦境与现实的交融对话,将人与人的关系拍得举重若轻。洪常秀真正拍出了梦境的日常感(与大卫·林奇、布努埃尔和费里尼迥异)一面,尽管不算好看,也不够尽兴,但细想来仍得叫绝。(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