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嘉年华

    嘉年华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中国大陆,法国2017

    主演:文淇,周美君,史可,耿乐,刘威葳,彭静,王栎鑫,李梦男,蒋欣悦,陈竹昇 

    导演:文晏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梦境

    • HD

      怨望

    • 正片

      神秘窥视

    • 正片

      花式舞蹈

    • 正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

    • 更新HD

      暴力本性

    • HD中字

      非常家务事

    • 正片

      傲慢与偏见 普通话版

     剧照

    嘉年华 剧照 NO.1嘉年华 剧照 NO.2嘉年华 剧照 NO.3嘉年华 剧照 NO.4嘉年华 剧照 NO.5嘉年华 剧照 NO.6嘉年华 剧照 NO.16嘉年华 剧照 NO.17嘉年华 剧照 NO.18嘉年华 剧照 NO.19嘉年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小米(文淇 饰)在位于风景区的一间酒店里打工。一天,正值小米当班,一个男人带着两个看上去还是小学生的女孩子来开房,虽然心中所有顾虑,但小米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替他们开了两间房。之后,在监控录像里,小米看到男人在半推半就之下进入了两个女孩的房间,心中隐隐觉得不安的小米将这一幕用手机录了下来。   两个女孩一个叫孟小文(周美君 饰),一个叫张新新(蒋欣悦 饰),那个男人是他们的“干爹”。东窗事发之后,小文的母亲报警并找到了律师郝洁(史可 饰),希望法律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然而事与愿违,证据的缺乏让嫌疑人迟迟不能定罪,而最最关键的证据,正掌握在小米的手中。

     长篇影评

     1 ) 如果有全知望远镜,希望能看到那些受伤的心

    如果有全知望远镜,希望能看到那些受伤的心

    “什么是处女膜?”

    ——这是张新新问孟小文的,她们前一天晚上被性侵后,正在医院接受身体检查。作为小学生,她们对身体的认知相当模糊,但从那一刻起,她们比别的女孩多了一份关于成年男性身体以及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记忆,这份记忆将伴随终生。

    在“三原色”幼儿园虐童案曝光后,家长在采访视频中说到:“孩子不想上学,但不敢跟家长说,老师跟他们说了一个特别可怕的话,说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一直能伸到你的家里,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知道。”这些话在成年人听来也都不寒而栗,更勿论在小孩心里留下了什么阴影。

    韩国电影《素媛》里的小女孩,在遭遇性侵后经过了漫长的心理修复期。女孩不但身体遭受严重创伤,而且还非常害怕成年男性,就连她的爸爸都让她感到恐惧。女孩的爸爸非常痛苦,他痛恨自己,更痛恨那个强暴自己女儿的畜生。为了安抚女儿,爸爸只能戴着卡通头套轻轻地走进女儿的病房。后来女儿慢慢放下防备,彼此每踏近一步,卡通头套后面的爸爸都泪流满面。

    《嘉年华》里孟小文确认被性侵后,妈妈在医院当场发作,给了女儿一个耳光。后来几天,她试图撕烂女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和剪掉女儿的“披头散发”。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无比痛恨这个不讲理的妈妈,但也许只有这样,她才能稍微解脱,才能告诉自己是女儿不检点不小心,而不是她忙着自己的生活,连女儿彻夜未归都不知道造成的这场灾难。

    大多数发生幼童性侵案的家庭,除了小孩存在巨大的心理创伤,其监护人往往也深陷自责走不出来。韩国电影《素媛》里的小女孩,独自上学被流浪汉拉进小巷子强暴,她的父母便一直责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女儿独自去学校。

    儿童性侵案每天都在发生,每次被曝光都能激起民愤,但所有的宣泄又会很快被新的热点取而代之。许豪杰幼童性侵案今年七月份被曝光,可现在回想起来,就好像是去年的事情;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仅仅是两周前发现的,却早就不再被大众讨论。信息时代每天都有热点更迭,新的热点掩盖旧的热点,而我们又那么健忘。

    很多性侵案背后,多少被毁掉的人生根本没有人再继续关注。没有人关心装上了人工肛门,每天都要背着便袋生活的素媛的余生,也没有人会关心《嘉年华》里孟小文和张新新往后的人生。有些人也许熬了过来,但有更多像台湾女作家林奕含那样默默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人,是我们不知道的。

    如果真的有“三原色”幼儿园老师说的全知望远镜,多么希望它能看到那些受过伤害的心,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

    敏感社会话题的每一次试探,都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电影里张新新的爸爸是施害人刘会长的下级,是他让自己的女儿认对方作干爹。性侵发生后,为了替女儿“着想”,为了她不被说三道四,为了她的前途,他们决定选择缄默。这样才能从刘会长手里拿到一笔赔偿,再换一所私立学校,只要他们不追究,女儿便是“清白”的,也就可以当作没有所谓的性侵。看到这里观众更是愤慨,可是作为受害家庭,要直面这一切并与之抗争,需要莫大的勇气。他们要对抗不单只是上层阶级势力,还得背负事件被大面积曝光后所带来的舆论压力。

    孟小文的爸爸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后,被工作单位要求签署一份承诺书,保证不再“妖言惑众”。单位领导对他说:“要依法表达。”但作为屁民,依法表达的途径又是什么,是漫长的司法程序?

    我们不得不回到“三原色”幼儿园虐童案上。我们看到了民众的愤慨,甚至各种混乱或者没有根据没有来源的言论四起,这个时候有人呼吁理性,告诫大家不要散播谣言。在一个司法制度健全的国家我们或许可以相信所谓的程序正义,但在公权力诚信丧失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通过舆论将事件推进到公共话题领域。

    韩国电影《熔炉》曾经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教师性侵残疾学生的暴力事件在六年后被改编成电影,网络万人签名要求重启调查,电影上映六天后,光州警方成立专案组重新侦查该案,在这期间,民众请求提高性侵案的量刑标准,由于涉案人员追诉期已过,民众又呼吁废除追诉期。在电影上映三十七天后,韩国国会就压倒性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此修正案的另一个名字就叫“熔炉法”。修正案不但把量刑提升到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外,还废除了公诉期。而施害人如果任职于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单位,则加重处罚。新法在光州性暴力事件首次曝光七年后实施。

    这是舆论的一次胜利,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国对言论自由的开放程度确实比较高。这次电影《嘉年华》全国上映算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也许《嘉年华》影没有像《熔炉》那么激烈,它甚至有点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但却是对敏感社会话题一次成功的试探。即使电影可能存在缺陷,但它的社会价值却不能忽视。

     2 ) 当这个世界的恶意碾过女孩们的身体

    1

    性侵了两个女孩的男人并未在这个电影中正面出现。他的社会身份在这个电影中是最高的,商会会长,甚至是其中一个女孩的爸爸的领导。他的变态而隐密的性癖好是这个电影中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开端——恋童癖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同样在任何时代,权力与金钱都能折算成性特权,或者为某个变态的癖好打开通道。

    这个通道通向施害者的快感,同时通向受害者的伤痛。而这个伤痛往往还被掩盖,被遮蔽,它们成为受害者的耻辱,成为不可言说的污点。就像自然界中那些受伤的幼兽一样,她们面临着更艰难的成长。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样的罪行与这样的阴影?如果那些不幸的人缄口不言,如果那些幸运的人视而不见,人性的深渊在日常生活中骤然形成巨大的塌陷,吞噬掉还未开放的花朵。而乌云从未消散,幸运与不幸之间并无真正的距离,当不幸的消息暗暗扩散,那些黑色的雨落在某个女孩子的身上,落在所有人的心里。所有的人都将陷于恐惧,都将蒙受羞辱。

    因此,《嘉年华》首先是一种承担。面对这个问题,说出这件事情。同时它又以一种坚定的态度,避免了这个题材的奇观性与窥视性,导演不是用一个私写作的视角,而是用一个带着新闻性、公共性的观察视角来描述这个事件,客观、节制,但这个视角里有一个成年女性(不只年龄,更是心理)对孩子的体察与照拂,她不那么追求表面上的感情的力量,而显示出一种有力量的感情。

    女孩们成为猎物,成为受害者,被讯问,被检查……然而有谁真正关心她们的身体与痛楚呢?在“被性侵”这个巨大的黑色标签之外?电影里,小文再次去体检时,在一个淡绿帘子的病房里,穿一件淡绿的体检病服,她干净得像春天里刚长出的一片叶子。然后导演给出了两次脚的特写:检查时,她的两个脚趾别在一起;和检查后,她坐在小床边,双脚无力垂下,细瘦的看着就还在长身体的踝骨。这无声的一幕让人心痛。

    而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保护?父母之爱总是有的,真不爱孩子的父母不多,但真正的关切与照拂也并不多。或者陷于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自拔的,或者已被这世界的潜规则驯化得面目可憎的,他们并不比一个陌生人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少。 《嘉年华》 里注视着孩子们的目光,宁静与包容的注视, 是这个电影给这个世界——发生这样的事情的世界的,真正的回击。并且用耿乐演的小文爸爸这个角色,给出了救赎的可能,这件事情,最终的结局并不完全在于罪犯被惩罚,更在于父母与孩子真正的亲密关系,真正的一起成长。

    2

    从女童性侵案切入的《嘉年华》,同时展开的是当代的社会生态。一个不在旅游旺季的海边小城,浮华与萧条同在,欲望膨胀得太大,罪行并不只一桩——然后总有一重又一重的掩盖真相的力量,维持着歌舞升平的表相。

    比两个女童大点儿的,是酒店里的小米与莉莉,一个十六岁,一个大概二十。她们身处底层,就像人行道的泥缝里开出来的小草花。沙滩上伫立着巨大的梦露的塑像,性的符号,巨大的能指,承载着所有男性的欲望,甜美,妖娆,欲拒还迎。将这个符号放大到顶天立地的同时,是对真实的身体的暴力伤害,是轻视与践踏——在底层,男性的暴力来得更恣无忌惮,而女性更无还手之力,连报案都不存在。

    有些女孩就这样被损毁,就像开始时对爱情还存着浪漫幻想的莉莉,也有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生命本能寻找不被损毁的可能——小米显然比莉莉来得更理念化些,这个来路不明的,没有身份证的女孩,她为自己买一个身份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随机与危险,在情节上有很大的推进难度,但是导演显然把自己的立场与愿望放在了她的身上。在梦露的塑像倒下时,少女砸断锁链,骑着摩托车,梦露式的白裙下,身体已逃亡于符号,奔向不可知的自由。

    导演也许是打定主意不悲观的,悲观没用,而承担,找到勇气与信心,更有用些。但所有这些想法并不使这个直面当代的,尖锐地要表达性别与阶层问题的电影显得过于理念化,这个电影的质感依然很好。

    电影的质感主要来自于人物。这个电影非常女性主义,但有一种对生活与人性的洞察力,不是观念出发,而是从对人的理解出发,每个女性角色,都显得那么自然贴切,不管是女童,还是少女,还是歇斯底里的母亲,还是冷静坚韧的律师,都是生活中原有的样子,这种“原有”里,是对一种复杂混合状态的还原,其实还是真正有理解,理解每一类人每一个人的困难,因此并无居高临下的对个人的道德批判,而转化为对整个生态的观察,以及希望从这种观察中找到好一点的可能性的期待。

    3

    写这篇文章的今天,红黄蓝幼儿园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心里其实是很绝望的,这个世界坏的那部分,坏到丧心病狂。

    恶永远都存在,但不能让生态再恶化了。

     3 ) 冷酷人间的游乐园——《嘉年华》

      我偶然看到过一条关于相亲的微博,是一个男人对自己相亲经历的吐槽,说“为什么现在外表清纯的年轻女孩都结过婚堕过胎呢?我想找个单纯的女孩就那么难么。”我回了一条——如果她不是年纪轻轻又单纯会那么随便就结婚还堕胎吗?

      “单纯”和“结婚堕胎”,看起来是矛盾的,哪怕是中国已经脱离封建社会很久很久,也依旧有人认为女人结过婚就“不值钱”,堕过胎就是“坏女人”。这一切根深蒂固思想,正源于我国祖祖辈辈的对女人的物化,和对性的藐视以及污名化,在男权统治的社会在长年累月下形成加诸女人的无形枷锁。

      《嘉年华》通过讲述一宗强奸幼女案发生后的一系列事件,讨论女孩和性的关系,以冷静的视角展现一部分关于“性”的社会现实。

      片中三个年轻女孩,小米,小文,莉莉,她们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家庭背景,却又有着不止一个的共同点——爱美,无知,无所依

      首先是爱美,这里有个无法省略的关键设置,一个庞大的梦露雕像,梦露是个不因时代改变而褪色的性感标志,她代表最纯粹的女性之美。影片开头,崭新的梦露像矗立,小米走过来抚摸雕像,她非常认真的看着雕像的曲线,描摹雕像的红色指甲,神色憧憬,没有任何亵渎之意,她对待雕像的态度不像游客,她会愤愤地撕走黏贴在雕像腿上的小广告,这是一种保护者的姿态,说明梦露的雕像在她的心中有着不一样的一席之地,之后她偶然得到了小文遗留的发套(我将之看作梦露的另一个化身),也像是得到了不得了的宝藏一样要珍藏着收起来,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仔细观赏。然后是小文,她戴着金色发套和朋友去唱歌,她有很多条小裙子,在她的母亲要扔掉裙子,要剪掉她的长发的时候,一直沉默着的她终于尖叫大哭。无论是裙子还是长发,这都是象征着她所喜爱的女性之美,象征着她性别意识的生长,是她无法割舍的珍宝。最后是莉莉,她被旅馆的经理训斥“打扮得像个妖精”,她比小米大一些,看起来也许二十出头,只是个旅馆前台,和小米一样挤在员工宿舍,所以她并没有钱,但是她依旧会花钱买新的耳环,给自己涂上指甲油,她是三个女孩之中唯一一个会真正打扮自己,并认为自己的美的人。

      如果说爱美,爱自己的女性之美,是自我性别意识的崛起,那么无知,就是缠绕在这些女孩身上的荆棘,这种无知在不经意间会把她们的人生拖进一个她们绝想不到的泥潭里。和朋友新新一起唱歌过夜,被新新---的“干爹”夺走初夜的小文,她们只是小学生,她们连处女膜都不知道是什么,她们受完伤害选择不回家,不告诉父母,因为她们害怕挨打——这意味着不受辱骂,不受皮肉之苦对她们来说更重要,她们不知道在那一夜之间失去的是什么,她们不明白性是什么,更不知道性会给她们带来什么伤害。张新新为了摆脱责骂将一切都推给了孟小文,而孟小文只会哭。小米作为唯一一个知道事情真相的目击证人,她同样不知道性意味着什么,而比她大些的莉莉,直接给她说明了性能换钱,特别是处女。莉莉无形中帮了小米一些忙给了她暂时的庇护,也许她真的将自己当作了小米的姐姐,但她将自己物化并把性当作工具的概念,亦是无形之中传给了小米,就像影片最后,小米接客前坐在梳妆镜前打开的盒子,里面有莉莉留给她的化妆品和耳环。

      无所依,是小米未曾对小文与小新施以援手的重要原因,片中的郝律师有一句话:“你认为住的起这样房间的女孩永远都不需要你的帮助。”律师在只知道小米的月工资只有六百的情况说了这一句话,但她还不知道小米是黑户——黑户,就意味着她只能身处社会的最下游,找不到稳定工作,找不到稳定的栖身之所。她才十五岁,三年前从家乡跑出来后已经呆了十五个地方,却依旧不想回到她的家。她的家到底发生过什么?莉莉比她稍微好些,但她同样是一个看不见自己未来的女孩,因为她在对小米说到未来的时候,说“也许你以后也能当个前台”,更早的时候她还说“你是个雏能卖个好价钱”,在她的眼中,前台是个不错的活,处女膜能卖个好价钱是不错的事。她知道她的男友小健是个只认钱的流氓,却仍旧怀着给他生个孩子从此栓住他的美梦。也许别的像她那么大的女孩才刚大学毕业,也许才刚是个社会新鲜人,而她早就已经被社会蹂躏成了一个没有未来的人。小文,她还有家,但她同样不想回家,因为她有一个只会跳舞抽烟的母亲,她的母亲叫她父亲窝囊废。在事情发生之后,小文得不到母亲的一丝关怀,她的母亲打她骂她,说她不三不四,要扔了她的裙子,剪掉她的头发,就像要亲手抹掉她的性征——她借由荡妇羞辱她的女儿以躲避自己身为母亲的职责,和在郝律师询问事发时她在哪的时候,她依旧用嘲讽的语气反问逃避她的职责一样。而小文的父亲,一开始也并不希望女儿留下来跟他一起住,显然的,她的父亲甚至没有合法的地方收留她。身为父亲唯一比母亲好的一点也许只有不会羞辱她,并把她当作受过伤的孩子安抚吧。

      影片中几乎所有成年人眼中的性都是邪恶的,沾上性的未成年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比如说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懂”的王队长,他用荡妇羞辱受害人来摆脱自己应该伸张的正义,比如说骂自己孩子不三不四的母亲,她用荡妇羞辱来摆脱自己应尽的责任,他们不告诉孩子们性是什么,他们只让孩子感受性的侮辱,他们逼迫受害者承认自己犯了错。只有郝律师一人在找寻正义,只有她告诉孩子,你受到了伤害,别怕。而本应该跟她同一阵线的警察队长,默默地成了加害者。也许她一辈子也做不成有钱有权的大律师,也许她一辈子都要不被人理解,她就像个理想化的灯塔,哪怕她只有豆大的光芒,她却是唯一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

      不健康的家庭即使健全也不一定就会养孩子。小文的同学张新新有一对懦弱的父母,让自己受了性侵的孩子依旧不懂性是什么,敢去和恶魔做交易,一点小小的恩惠以为自己的孩子以后有出路了,其实无非就是懦弱胆怯,如果不是将自己的孩子安在了不光彩的位置,为什么还要害怕别人的目光?恶魔给的承诺会成真吗?如果他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他就不会在给小米的钱里装上追踪器,不但要把钱抢回来,还要把人打进医院,如果他还是个人,他就不会借酒装疯,强奸两个小学生了。然而恶魔的诺言即使不成真,小新懦弱父母也依旧会懦弱下去,他们的妥协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了保全自己?

      影片中的男性,大多是卑劣而功利的,他们是力量与支配者的代表,哪怕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却依旧足够摧毁比他们更加弱小的女性。莉莉的男友小健只把她当成一个玩物,可以随便送给更有权利的人玩,他把小米当成赚钱的工具,他自己做嫖客,让女孩做妓;本应是正义化身的警察队长,是个联合法医为权下跪,抹黑受害人的王八蛋;张新新的父亲自己亲手把女儿送去认干爹,所认非人,受害之后还把女儿卖了个好价钱;唯一一个给人心理安慰的男人只有孟小文的父亲,这个被讽刺为窝囊废的男人终于在最后站出来维护了自己的女儿。这样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并不少见,强奸幼女的刘会长不是孤例,叫女友去卖淫的流氓不是孤例,叫亲女儿认干爹的不是孤例,逃避责任的亲妈不是孤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把孩子当作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不把女性当作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他们是人就会有喜怒哀乐,有自我的抱负,而当他们的个人意愿不被尊重,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遭受践踏,那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失格——为什么社会会允许儿童被任意侵害,为什么社会会允许女人被当做工具?

      影片的最后,是全片最为辛辣的讽刺桥段,电视机中放着孟小文张新新事件的法律处理结果,受伤的女孩得以取回公道,以权谋私的坏蛋被送入监狱,国家宣传正能量,要关爱未成年人成长……而在电视机前,是正在梳妆打扮,未入成年却即将卖身的小米。也许终于有更有权力的上峰看到了小文小新的不幸,但他看不见小米这种女孩的境遇。幸福的人活在新闻联播里,不幸的人活在社会每个角落里,周而复始。小米最后还是逃出了嫖客的房间,开着她的小摩托驶向未知。她说她喜欢这个城市,因为哪怕是乞丐,夜里也能睡个好觉,可是她还能继续呆在这个城市吗?旅店的老板不会要她这个黑户,而她身后的健哥,会放过她吗?巨大的梦露雕像被移除,被抛弃,抛向一个未知的角落,就像在摩托上的小米,她又会驶向哪里?天大地大,到底有没有属于她的安身之处?

      许多人认为这个结尾过于仓促和突兀,也有人猜测这是为了过审而刻意为之,但我却想到了一本书,紫金陈的《长夜难明》,整本书里都充满着为了寻求正义而伴随的悲伤和绝望,书的最后,也是一句话带过,看似是一个好结局,就如《嘉年华》的结局一般,但其实在这结尾后面,仍然是茫然和未知,就像我们每天看到的社会新闻一样,今天是留守儿童被集体性侵,明天是幼儿园虐待在读幼儿,后天又会是什么呢?人有千千万万,世上总有你想象不到的黑暗,有你束手无策的现实。而我想,这部电影诞生的意义,是告诉所有人,永远不要放弃反思,不要放弃抵抗,也许我们仍在黑暗之中,也许现实令我们窒息,但如果我们沉默,我们认输,那么将是全社会的沦陷,是周而复始的不幸,是我们将永远生活在我们自己唾弃的世界里。

    ---------------------------------------

    微博@安提戈涅的咆哮

    公众号@佛系独角兽

     4 ) 谁说中国人拍不出《熔炉》和《素媛》?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第五天,我看了《嘉年华》。


    看完之后我很激动,激动到有些说不出话。

    那是被震撼到的感觉,仿佛有无形的力量击中了我,心里也涌起了热血。


    今年,这是第一部给我如此观感的电影。


    或者说,《嘉年华》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出色的华语电影。

    更是今年最值得大家去关注的华语电影。


    我希望在它公映的时候大家都能去看看。


    所以在聊这部电影前,我首先要在此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去关注这部电影背后的社会问题,去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背后的弱势人群。


    《嘉年华》是文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这位看上去十二分温婉的女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拍摄水准。

    全片的节奏保持的极好,镜头克制而又不失感染力,诸多细节,如那座梦露的雕像,都能让人感受到文晏导演的才华。


    影片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拿到了金马奖三项重要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文淇只有14岁,就凭借本片提名了金马影后。同时,她也因为在《血观音》中的出色表演提名了最佳女配角。

    真是不得了。


    《嘉年华》聚焦的题材,是儿童性侵。


    这个题材大家并不陌生。


    韩国电影《熔炉》和《素媛》,讲述的都是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侧重点不同,但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尤其是《熔炉》,这部电影促成了韩国国会对于性暴力犯罪处罚方面的法律修订,因此也被称之为“改变国家的电影”。

    在各大网站关于熔炉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语句:


    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中国人拍出来了。


    中国人敢拍,也能拍好。


    如果非要把《嘉年华》拿来和《熔炉》、《素媛》这样的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然,虽然题材相似,但这几部电影的切入点各不相同。


    而《嘉年华》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切入点的选择独到而精准。


    《熔炉》讲述儿童在校园中被性侵的故事,视角来自孔侑饰演的那位善良正直的老师。《素媛》则通过被性侵儿童父母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

    这两种视角,都足够直观。直观地展现出了性侵者的禽兽不如,也直观地展现出性侵发生后维权的不易与家庭所受到的创伤。


    《嘉年华》则把视角放在了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身上。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小米,是性侵事件的目击者。

    在海边度假酒店打杂的小米,替前台值班,她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带着两个小女孩到酒店开房,更目睹了这个成年男子冲进了两个小女孩的房间。


    事件发生后,警方到酒店调查。小米为了自己的工作,什么都没有说。


    小女孩的律师来找她问询,她更是向对方要钱才肯透露信息。


    通过小米的视角,导演冷冷地带着我们看到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告诉我们讨回公道的背后,是如此复杂。


    而这部电影的第二主角小文,则是性侵事件的亲历者。


    12岁的小文有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她则和母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她觉得母亲并不关心她,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亲情。

    透过小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性侵这件事对于孩子的伤害,更是事件发生后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后续的影响。


    这两个视角,一个疏离,一个贴近。一边是冷冷地叙述着事件背后的阴暗,一边是极具感染力地讲述着孩子自己对于事件的反应。


    一冷一热,整个性侵事件的全貌就出来了。


    在当天的映后交流中导演文晏也说:


    “我想展现的不是性侵的暴力,而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社会的反应。”


    展现暴力,可以让观者愤慨。


    但愤慨完了之后呢?


    对于性侵这件事,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性侵之外的事情。


    我们不只需要知道禽兽做了什么,更需要知道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怎样去做。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究竟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文晏导演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找到了如何将这些性侵之外的事情展现出来的突破口。


    在《嘉年华》里,有懵懂的孩子,有在底层挣扎的少女,有为性侵儿童维权十多年的律师,有反应不太相同的受害儿童父母,有收受贿赂不作为的警察,也有为了私利当众作假的医生。

    这些人组成了这个社会。


    文晏导演用自己的镜头,剥开了这个社会。


    我在观影时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明明是很残酷的一部电影,为什么片名要叫做《嘉年华》呢?


    文晏导演说:“这个社会时如此浮躁,是如此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在浮躁和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


    她要拍的,正是嘉年华背后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影片中小米这个人物。


    导演用小米这个角色,不只带出了性侵背后的一系列人和事,更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整个女性群体的身上。


    小米不到16岁,是黑户,在酒店打工。


    为什么是黑户?因为她是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的。


    逃出来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大概猜得到。


    因为被动地卷进了这起性侵事件,小米丢掉了工作,想要继续留在那里的小米决定走向堕落,出卖肉体为生,但最终,她还是毅然离开,骑着摩托车驶向了远方。

    小米骑着摩托行驶在公路上的镜头,极具力量感。


    这是影片的结局,也是影片的高潮。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篇《娜拉走后怎样》。


    在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世家》中,女主角娜拉像是丈夫的傀儡,失去了灵魂,在觉悟后她最终选择离家而去。


    于是,鲁迅先生发问:


    娜拉走后会怎样呢?


    他的结论是:


    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他的理由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女性得不到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就得不到经济权,而她也已经适应了在家庭中的生活,所以决计在社会中生活不下去。


    鲁迅先生指出要想让“娜拉”走后不回去也不堕落,需要整个社会发生改变。


    他延伸到中国,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这是他那个时代的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就女性而言,人口拐卖、胁迫卖淫、性侵、家庭暴力等等问题,依然是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看到小米骑着摩托车驰向远方的样子,我会想问:


    小米走后怎么办?


    她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她甚至不如娜拉,因为她没有“回去”这一选项。


    也许她不会堕落,但她一定会在底层挣扎,因为她没受过同龄人受到的教育,她没有家庭关系的帮助,所以她的生活一定不会轻松。


    影片最后那一幕,色彩明亮,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这也许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嘉年华》的故事,关注的是性侵,更是女性的生存现状。


    在观影现场有人问导演文晏:


    “你觉得现在女性还是弱势群体吗?”


    文晏的回答似乎并不直接,我记住了其中一句话:“中国社会很复杂。”


    对着,中国社会很复杂。


    改变,并没有那样彻底。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独立女性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在各个领域闪耀着自己的风采。


    但与此同时,在大山深处,在某个宾馆的某个房间,也有着一些女性正遭受着不公。


    想到影片里酒店前台那句“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我心里就忍不住发颤。


    这些镜头的背面,才更应该被我们所关注。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一定是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追求的不该是女性处处凌驾于男性之上,不该是双标地去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而是应该真切地将目光投射到那些弱势群体身上。


    哪里有不公,哪有就需要保护。


    比如那些被性侵的儿童。

    在《嘉年华》中,性侵者想要用金钱息事宁人,被性侵儿童小文的父亲问了句:


    “那公道呢?”


    这句话的语气并不坚决,甚至有些无力,但却让人窒息。


    公道,本该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规则。


    我们也许不知道究竟什么事情是对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一定是错误的。


    比如那些性侵儿童的人,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事实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


    公众甚至不会知道。


    这时候,就需要媒体。


    电影是艺术,也是媒介。


    《嘉年华》这样的电影,不只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放大镜,将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社会一角放大,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放大,《嘉年华》才充满了力量。

    这种力量的存在,也是我们热爱电影的原因之一。

     5 ) 中国电影人终于这么拍出了这样的电影!

    《嘉年华》绝对称得上2017年最好的华语电影,甚至不用加之一。以前我们抱怨,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人拍不出《熔炉》那样的电影。现在,文晏导演终于拍了这么一部,从艺术水准上看,《嘉年华》绝对要优秀的多!这部电影入围过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还提名了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3个重量级奖项。

    《嘉年华》从美学风格上看,跟国内的电影,特别是国内的独立电影,很不一样。它用的也是手持摄影,光源尽可能的接近自然光,注重捕捉细节,将镜头对准当下社会女性生存状态的群像,风格上非常像达内兄弟。从视听语言流派上讲,你的视听语言风格越像某位大师,或者说某个流派,你的电影就越有电影感,也容易看起来高级,特别是对于新人导演来说。

    前段时间在贾樟柯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了看了几部国内新人的电影,印象比较深的赵婷的《骑士》,在流派上就属于圣丹斯范儿的美国独立电影,一眼就是泰伦斯·马利克;鹏飞的《米花之味》在风格上又是蔡明亮加北野武,特别是配乐的风格;文晏的《嘉年华》也是如此,就连摄影师都请的是达内兄弟的掌机。

    这种拍摄风格看似可以低成本,不需要打光,扛起摄影机,随时随地就拍了,对比国内的很多试图走这种风格的独立电影,你就会发现问题。当年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拍格斯·范·桑特导演的《米尔克》时,成片看上去非常漂亮,全程自然光一样真实,但摄影师说在现场并不是这样,所有的自然光在数值上都无法达到拍摄要求,所以只能想办法用人工光修补,难度非常大。真正使用自然光拍摄,对于天气和一天内的某些时间段的要求也非常高,全是抢时间,等待了一天,能不能拍还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儿。


    如果你真以为自然光、手持摄影和非职业演员这套拍法可以随时随地,那拍出来的素材多半都是垃圾,就像国内很多所谓作者电影风格的独立电影一样,简直就是抱着机器一通乱拍。真有想法倒还好,怕就怕一无是处,还自我陶醉。拍烂了,被吐槽了,没关系,反正可以用作者电影来挽尊,好像作者电影就该不被理解。都说电影怎么拍都可以,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拍,就算电影可以随便拍,但电影还是有一个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就算艺术水准上没有个具体标准,但拍摄技术上绝对有。一点专业技能都不懂,就瞎拍,反正在我看来,不行。

    当年在胶片时代,电影学院学摄影科班出身的摄影师,他们在控制胶片曝光方面,理论上精准的不容许出一点差错。一旦曝光错了,整个剧组一天的努力都会白费,就算如今用数字拍摄,真想挑战自然光,在技术上也应该达到这样的高要求。

    《嘉年华》在这套写实风格的拍法上,就让人非常的舒心,技术上和美学上完全跟专业接轨,没有一丝的廉价感,视听语言风格非常的西方化,摄影精准的捕捉到各种细节,写实主义的风格容不得一点刻意的做戏。对于演惯了电视剧的职业演员,表演要想经受住这样的拍摄风格,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职业演员在表演上必须像素人一样,人物的生命力要尽可能的靠本能,一旦运用表演技巧来做戏,从镜头里看,表演就会和影片整体的风格不搭。对于导演执导演员演戏,让所有人统一表演风格,就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所以片中几位小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

    文晏导演的眼界还不止于此,她讲故事的切入点也非常国际化,看似讲一件事,其实借这件事去讲更大的事。《嘉年华》讲的未成年人性侵事件,虽然片子没有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事件还是会让人想到海南万宁校长性侵案。导演没有像这类韩国电影那样,重口味加煽动性,用赤裸裸的方式呈现暴力,而是选择了第三视角,用一个旁观者的眼睛,讲案件中牵扯到的几位女性的群像,有酒店的值班服务员,沦为妓女的酒店前台,被性侵的小女孩,女孩们的妈妈们,还有人权女律师。通过这些女性的生活,讲当下社会的女性地位和女性现状,还有性别歧视。片中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想拥有话语权非常的艰难,女性角色虽然大都是受害者的形象,但也有为了女性权益努力奔波的女性角色,包括最后女主角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出逃,给这个故事留下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导演在这个故事的呈现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比如作为片中性侵未成年少女的加害者刘会长,这个人物始终没有出现。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职位不起眼的会长,背后却有强大的关系和能力,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以致于最后都可以扭曲是非曲直。随便一个小角色,都可以在这么呼风唤雨一手遮天,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可怕的地方。

    《嘉年华》里还设置了很多隐喻符号,就像电影海报上那个巨大的梦露像,电影一开场,女主角文淇饰演的酒店服务员就站在梦露的裙摆下面,用拍摄偷偷的拍裙下的白色底裤。梦露的形象几乎就是性感的代名词,在这里代表着女主角的性觉醒,也代表着女性的圣洁。所以她会在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两个小女孩来开房的时候,带着警惕性和异样的眼光,去关注这个男人的举动。电影后半段,圣洁的梦露像上被贴满了各种肮脏的小广告,最后市民以有伤风化的理由,把这座巨大的梦露像拆除。电影的最后,女主角骑着电动车,追着被汽车拉走的梦露像,随着主题音乐突然的增强,瞬间在情感上让人震撼到沉默,这场戏堪称是神来之笔。

    电影中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演员叫周美君,她饰演其中一个被性侵的小女生,她的表演还是本能的,并没有太多表演的成分,因为情感的真实,所以很有感染力。没什么人能真正理解被性侵是什么样的体验,会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冲击和心理阴影,所以片中并没有《熔炉》或《素媛》里那样的暴力展现,也没有刻意的去拍被害者事后遭遇的来自外界的不断加害。它选择了一个所有人都能明白的第三视角,就像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的性侵丑闻,普通观众很了解我们身边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也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这样的故事情境里面。

    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导演非常的克制冷静,不煽情,避开暴力,处理故事的时候还带着一丝温柔、善意和光明,但正是这份纤弱的力量反而更加让人绝望。不给希望倒还好,就怕给了你一线希望,让你有了期待,还告诉你现状是多么黑暗,未来有多难。

     6 ) 《嘉年华》:必须克制的态度

    前几天承水怪赠票,去看了电影《嘉年华》。这是一部极具勇气,艺术上也颇为出色的电影。我已经记不起上次在电影院看到对社会问题有观照的电影是什么时候了。

    导演文晏在映后提到她所选取的第三人(酒店服务员)视角,是一种旁观者的位置,极为克制。这种“克制”在电影中非常明确,没有直接表现会长性侵小女孩的过程,没有受害者哭天抢地,没有父母的申诉,唯一一个称得上激烈的情绪时刻,是耿乐饰演的父亲在看到医院召开发布会说女儿并没有被侵害后,试图上前和医生理论。那是一个远景。电影里甚至没有侵害片里常见的刻板人物,如果想想最常被提到的《熔炉》和《素媛》,首先会想到其中令人不寒而栗的坏人,和极其无辜的好人。

    《嘉年华》里,每个人都陷在自身生活的困境之中。小文父母有不如意的婚姻,这是他们疏于关怀女儿的原因。小米从小流浪各处,以自保为本能,所以不愿相信律师。酒店老板算是个比较规整的反面形象,不想惹麻烦,就藏起了视频证据。所有人的困境织成网,小女孩们再也逃不出去。造成她们悲剧的是性侵者,也是所有人。

    看完电影和沛沛吃饭,我们自然讨论了起来,提到了电影的风格,克制。有很多评论说这就是中国的《素媛》和《熔炉》,但两部电影的风格差异太大了。看《素媛》、《熔炉》会痛哭,但看《嘉年华》更多的是叹气。《素媛》、《熔炉》是这样一种电影,完整地展现了美好被撕裂的过程,有一个确切的反派,有一整套体制的压迫,有一方坚持对抗的力量。无论结果如何,任何一种情绪,对美好的同情,对反派的痛恨,对坚守者的感动,都得到了有力的释放。观众内心,也因为观看这部电影,完成了一次伸张正义的过程。

    这与《嘉年华》的克制,并无优劣之分。而我在想,克制固然是导演的审美偏好,但同时,它几乎是唯一可能在中国实现此类题材的方法。因为我们反抗的对象是缺失的。有伤害发生,就有施暴者,而施暴者不可描述。《嘉年华》里的施暴者是着墨最少的一个角色,只有前后寥寥几个镜头,几乎可以认为是符号。他是“商会会长”,其中一个受害小姑娘的父母的朋友。而文晏最初对这类题材感兴趣,是看到各地当时被广泛曝出官员、校长性侵幼女的新闻。权力者被置换成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坏人”。即便如此,施暴者的面目仍然是模糊的。他没有像《熔炉》中的那个肥头校长,缓慢露出猥琐又骇人的笑容,定格成经典的加害场面。他无法被记住。

    故而无从指责,无从怪罪。母亲只能骂女儿,以后不要再穿浪荡的衣服。父母相互埋怨,“如果不是你想和会长套近乎,怎么会让女儿认他当干爹?”阻碍律师取证的是酒店服务员和老板的自私,而警察的干涉被匆匆带过。人性的弱点如泣如诉,可真正的恶呢?真正的恶是故事的背景,还走不到舞台中央。

    一旦指认出恶,必然要求指认出恶的原因,完成对恶的惩戒。你必须说出魔鬼的名字。但我们生活在不允许魔鬼存在的次元里。

    当看到医院造假,医生对媒体说两个小姑娘并没有受到侵害,观众憋屈的情绪到了一个极值。小文父亲几下无助的挥手,除了自取其辱之外毫无用处。但很快镜头一转,以画外音的方式告诉观众,施暴者被抓了,干涉案情的警察被抓了,造假的医院负责人也被抓了……仿佛有一个全能的天神,于无声处主持了正义。而这天神是谁,如何主持了正义,就和这恶一样,没有来处,没有身影。

    中国的观众,早已学会脑补电影。一看到这里,观众席马上有人私语,“删的还挺多”。我们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心领神会,生怕导演不知道“我懂的”。

    电影的克制是一种“职业”的创作态度。它抗拒直诉苦难的悲情,谢绝沉溺于悲伤,甚至是体面的。它可能是我们唯一能保留尊严的方式了。在这一点上,对导演有极大的尊重和敬佩。

    没拍出的那些呢?专注的哭泣,彻底的愤怒,以及决绝的反抗,最终迎来胜利。这些我们没在电影里看见过,也没在现实中实现过。

     7 ) 关注红黄蓝幼儿园事件

    现实意义大概就是今天的红黄蓝幼儿园吧,性侵虐待幼童,真的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下的手,真的畜生不如啊,被扎针喂药,性侵到肛裂,需要现场抢救,孩子的父母要有多难过啊,这些孩子又该如何自处,畜生不如的东西,谁家没有孩子呢,怎么就能对这些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动手呢,看视频里的孩子说老师不许他们说出去,因为老师有望远镜可以听到看到他们说什么做什么,真的背脊发凉,希望法律能严惩这些畜生

     8 ) 这个社会太多愤怒,太少思考

    入围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因未曾斩获荣誉而在国内鲜少被媒体提起。不久前,它获得本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在内的三大重要奖项的提名,媒体的焦点更愿意留在“天才少女”文淇这个更抓人眼球的新闻点上。这部影片就是文晏导演的《嘉年华》,今年最值得推荐给所有人的华语电影

    本文首发于《映画台湾》公号 11月13日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道德和性爱思潮的涌涨中,梦露妩媚性感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追捧。几十年过去了,在中国某个小镇,因为裙摆掀的太高,梦露從女神变成了荡妇。

    2014年6月,广西贵港,一樽玛丽莲•梦露雕像,构建之初就打出了“全世界最高梦露”的旗号。落成之后,人们争相簇拥在她的裙摆下,小心地窥探和议论着。

    在商业中心街头矗立了仅6个月,因为“有伤风化”,而被有关部门勒令进行了拆除,性感女神最后如同垃圾一般躺在了郊外的废品处。

    贵港的轰然倒塌,迎来了另一座梦露在《嘉年华》中的平地而起。

    电影开篇,女孩小米站在巨大的白色裙摆下,她轻抚雕像鲜红的脚趾甲。

    她神情满是惊羡,梦露在她眼里,只是好看的女人。

    仿若西西里岛黑暗旋涡中的玛莲娜,越美的事物,越经不起俗世的洗礼。《嘉年华》像附在社会现实面上的油麻纸,你从外围看得通透,当时伸出手触碰,却发现这层薄纸脆弱得可以。

    黑户少女小米在海滨小城的一间旅馆打工,时时面临着因为年龄身份问题而被辞退的危险。她替前台顶班的某个深夜,一位成年男子领着两名小学女生来到旅馆开了两间房。

    当晚,小米在监视器中看到男子强行闯入隔壁少女的房间。事后,学校察觉出异样,将女孩们送到医院检查。处女膜破裂,两名少女被性侵了。可是因为旅馆的监控系统老化无法保存视频,警察缺乏证据,施暴者逍遥法外。

    中国的电影工业环境下,投机者们渐渐发现,观众的情绪其实可以点燃和操纵。于是,情怀、爱国相继成为了可被消费的商品。正义感驱使下的愤怒,当然也可以被利用。

    《嘉年华》的故事,很像一则社会新闻。女童被性侵放在当下,是一个非常可以引发讨论和关注的题材。

    文晏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她从始至终都没有通过影像来发泄情绪获得共鸣和认可。

    我们生活在一个似嘉年华般的时代,人们如同坐云霄飞车一般,尖叫着发泄着直观的感受。

    无论是南京高铁猥亵养女事件还是留守女童被性侵案例,当这些社会阴暗面被曝光在公众视野下时,民众用键盘充当着自己正义使者的武器,喧嚣着“把这个禽兽抓起来”“还是不是人”,如此“正义凛然”的话充斥在网络平台上。

    我们附和,我们赞同。

    我们有太多愤怒,却太少思考。层出不穷的事情在媒体上逐渐冷却翻篇之后,人们又恢复到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状态。

    愤怒就像曾经向河流中投入石头,掀起过波澜,很快恢复平静,死寂到你甚至连波纹都察觉不出。那些遭遇过伤害的人,他们后来怎么样了?没人记得去关心了。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认为,酷刑作为一种公共景观已经消失。暴力并非只有被展示,从能达到惩戒暴力的目的。

    电影当中隐去了犯罪人的形象、甚至连侧脸都没有。“我更想探讨其他人是不是尽到了责任?社会又给予他们什么保护了?”文晏在映后谈中如是说。

    这场性侵在《嘉年华》中,只是引导观众去认识反思这个案件的媒介。而比性侵更让人心寒的,还有现实中无形而隐晦的羞辱和冷漠。

    案发的当晚,两个少女小文和新新曾经向前台点了四罐啤酒。喝啤酒似乎不是一个“好女孩”该有的行径,于是警察审讯的时候对她们的口供表示质疑,不停追问着喝酒的细节。

    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事后也无法给受害人应有的温暖。小文的母亲得知此事后,痛苦又羞辱,在医院当面给女儿一巴掌。回家之后疯狂地扔掉女儿柜子里的裙子,嘶吼道“让你穿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不能说警察对少女没有半点怜悯,母亲就是冷漠无情的异类。相比无知到根本不知道处女膜是什么、那晚发生的丑恶为何的两个小学女生,成年人反而因为深知事情的恶劣性必然会更为痛心。

    只是在痛心疾首之时,他们共同默认了这些事情因果中的“因”除了那个丧心病狂的禽兽,有一部分出自女孩们。

    小时候爸妈就警告你,衣服不要露太多。为什么?因为会有坏人,这规训话语背后潜藏的逻辑是,行为不检点便会引来不幸。

    所以,《嘉年华》中人物的举动和做法你并不会觉得怪异陌生,不会认为只会在戏剧当中出现,是被夸张、被反面塑造的存在。

    他们真实,他们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对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实施羞辱和冷漠,是对受害人的进一步伤害。性教育在我国的缺失,则是把未成年引向恶魔的无形推手。

    医院告诉女孩家属,二人处女膜破裂时,新新木讷地问小文,处女膜是什么呀。

    影片中另外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拼凑出那个罪犯的身份全貌:滨海小城的一位有钱老板,同时还是两名女孩其中一位的干爹。

    层不出穷的社会新闻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罪行的往往就是他们的身边人。

    然而,某卫视的一档亲子节目,给女童安排陌生男子做父亲的做法依然“坚持不懈”着。因为话题之后是巨大的点击量和收视率,媒体更是乐此不疲地为本是“父女”的组合炒着CP。

    娱乐至死的年代,不断地在消解着观众的思考能力,对某一部分观众而言,他们的偶像是肉体和道德完美的化身,他们听不得一丁点对“父女”组合的质疑,并回馈以“你思想怎么这么龌龊”的唾骂。

    可层出不穷的案件发生之后,我们难道还不该拥有有一点独立思考反思的能力吗?

    文晏在《嘉年华》中一一提出了这些反问。她把影像当作一把冰冷的匕首,直戳观众的脊梁骨,让你不寒而栗。

    影片是以两个女孩的视点展开的,一个受害者文文,一个旁观者小米。但受害者和旁观者的身份在电影中,其实是互相转化着的。

    不光呼吁着对未成年的性教育和保护,《嘉年华》也是为所有未成年孩子的安全发声。

    黑户、童工,离家出走,小米的身份太过沉重,看似跳脱于这场悲剧之外,但是当她试图通过这件事来换取自己的安稳时,她也成为了受害者。

    时间在电影中仿佛变成了轮回的管道,宾馆的前台,那个漂亮的堕胎出卖肉体的姐姐,似乎就是未来的小米。

    仿若《尤里西斯的凝视》下的再见列宁,片末,梦露的雕像在广场上被拆除了。在导演文晏眼中,梦露不是女神、也非荡妇,而是白衣天 使(《嘉年华》英文片名ANGELSWEAR WHITE)。

    小米穿着洁白的裙子,骑着逃亡的电动车行驶在公路上,逃过了出卖自己肉体的命运。

    运送雕像的货车从她身后经过,压抑了许久的情绪,在这一刻随着音乐的响起得到解脱。没人知道她会奔向哪里,虽然前路未知,但人生最大的幸事,是生活依然存在着可能性。

    《嘉年华》最想传达和期盼着的正是:有可能性的存在,才会迎来改变。

    11月24日,影片会在全国上映。期待着这部片子会给这个社会带来那么一些变化。

     短评

    最正面的男性形象也是一个无能父亲,最负面的女性形象只是一个无能母亲。

    6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补看平遥节“费穆奖”的最佳影片获得者,确实不虚其名,是本届我看到的最佳国产电影。女导演掌控剧情、人物准确,节奏恰当,手法简洁,内容丰富,扎实。缺点在于主角的精神、人性方面还欠更丰富、深层的开掘,使作品的格局没有得到可能的提升。

    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说是中国版《熔炉》当然是过誉了,但在现下如此多社会事件面前,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艺术价值。大红太阳高高挂,在审查的笼子里,国产电影就像永远飞不起来的鸟。我想编剧曾经考虑过一个结局,那就是在政治正确的新闻背景音里,嫖客脱下了小米白色的衣裳。也许只有这样,电影才更有力量。

    8分钟前
    • 苏打拌饭
    • 推荐

    现实让剧情片变成了纪录片。

    11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男人搞出的事情,全部交给女人自己去处理:这就是我们的社会。

    1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救救孩子!其实,电影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小文长大后变成小米,小米在长大一点变成前台莉莉,莉莉再变成小文的妈妈...虽有遗憾,但切合中国当代语境现实,整体后劲和力量都非常足!#不仅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也是近10年最棒的中国电影#

    1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少女性侵案,同情很容易,手撕罪犯也不难,但除此以外呢?片中两位母亲的做法,恐怕正好解释了悲剧不是随机并无意发生的。相比不可饶恕的恶,不自知其过的罪更是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乌云,与当下时愈发强大的男权功守道不谋而合。精准的镜头,几乎没有废戏,视点交还予女孩的处理方法真心很棒。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一部非常女性视角的影片,实际上涵盖了多年龄层与职业的女性遭遇,而男性角色大多数施暴者或是懦弱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几场戏的暗喻非常有趣,尤其结尾公路一场,配合难得的音乐。在当下内地,这个影片无论是选材还是视角,都是少见的,也是难得的。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嘉年华与红黄蓝

    23分钟前
    • 不夜铖
    • 力荐

    父母之罪,在于生而不养,养而无教。权富之罪,在于狂恶无边,只手遮天。民众之罪,在于自私狭隘,宥于偏见。

    26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B】最后电视里传来“和谐之声”,而我后排的一个女人泣不成声,她老公在一旁怎么安慰也不好,字幕放完,影院工作人员催促他们才慢慢站起。我才看到,她怀孕了。顿时脚下踩了空,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来安慰她,因为我全都不相信。

    27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扔裙子那段太难受了。小时候每次穿新衣服去上学都充满了羞耻感,学校默认好孩子不该穿得花枝招展。初中有次在衣服外面套了件小坎肩,收作业的时候听见班主任小声但坚决地说“请你回去把衣服换掉”;高中在商场遇见班主任,我妈打招呼说带我来买靴子,班主任说学校不让穿靴子,我在旁边早就急哭了。

    31分钟前
    • 竹官碧
    • 推荐

    在小鲜肉阴气弥漫,华语电影普遍不举的境况下,文晏以其对病态社会的深切关照及融汇中西的电影语言,贡献了一部极具担当的青春电影。这种担当不仅仅只是传统的鞭笞和批判,更为难得的是出逃与觉醒。此外电影也恰好映照了当下女性无任在意识还是行动上都远胜于男性的现实。

    35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污损了的就拆除,损坏了的就补上。倒下的梦露巨像从公路上轰然经过,愿一身洁白的你永远不被黑色的潮水追上。

    3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建设乐园的简便方法是,不用给小女孩小男孩上性教育课,教会他们沉默就可以了。

    4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可能我是最不喜欢这个片子的中国观众,感觉剧情牵强,演员表演浮于表面。结局总算给了点希望。小米和小文的演员长同一种类型的脸,我敢说外国观众绝对脸盲。开始我都以为小米是长大后的小文。

    43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儿童性侵题材难得被处理地如此克制,全部情绪被堆在胸口。摄像机紧紧对准女孩视角,男性几乎完全处于反面。导演构建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也颇具功力,大喇叭呐喊那场戏可以算全片的高光时刻。梦露像终将坍塌,世界不过是一场肮脏的嘉年华。

    4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电影聚焦着赤裸裸的痛点,却又无处呐喊,无处宣泄,或许这就是现实。2017媲美《相爱相亲》的华语佳作,就像耿乐说的,这样的电影能公映已经很欣慰了…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们不但拍出了超过熔炉的电影,还上演了超过熔炉的惨剧。

    51分钟前
    • 雾淡乡
    • 力荐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熔炉》,而且艺术水准绝对比后者高。女导演要第三方视角拍未成年人性侵丑闻,既保证了艺术性和个人表达,又保证了它的观赏性,镜头里不见残酷,但一线善意更加凸显了现实的黑暗,最后的结尾算得上神来之笔了,情感冲击力让人看完之后陷入久久的沉默。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