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画片 青春变形记

    青春变形记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画片美国2022

    主演:姜晋安,吴珊卓,艾娃·摩士,麦特里伊·拉玛克里斯南,吴汉章,菲尼亚斯·奥康奈尔,乔丹·费舍,萨沙·罗伊茨,何炜晴,洛瑞·坦·齐恩,安妮-玛丽,奥赖恩·李,程可为,Hyein Park,Tristan Allerick Chen,Lily Sanfelippo,Sherry Cola 

    导演:石之予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小叮当与失去的宝藏

    • HD中字

      山海经之再见怪兽

    • 熊出没重返地球

    • 头脑特工队2

    • 剧场版 BanG Dream! Poppin//Dream!

    • 魔界都市新宿

    • 朝花夕誓 (普通话版)

    • 花吻在上OVA~恋人的羁绊~

     剧照

    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2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3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4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5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6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6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7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8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9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包宝宝]导演石之予将执导迪士尼·皮克斯动画长片[变红](Turning Red,暂译)。该片讲述少女Mei在兴奋的时候会变成一只巨大的红色小熊猫。该片将于2022年3月11日北美上映。

     长篇影评

     1 ) 太可爱了,可是青春期和父母有那么可爱嘛?

    不知道是不是包宝宝的时候被骂小眼睛骂怕了,这次塑造了一个如此可爱富有活力足够传统又兼具反叛精神的理想亚裔形象,宗祠的打造也无可挑剔,粤语都足够原汁原味,堪称迪士尼中国战略中唯一一个毫无污点的作品。

    其实是一半勇敢传说一半头脑特工队,以变身为契机修复母女关系,内核则是解决情绪问题。甚至变身越多越难变回普通人的设定也和勇敢传说如出一辙。可是头脑特工队其实没有借助隐喻和幻想的力量,而只是具象化了情绪,所以它得出的启示也更加可信。 自卑敏感,羞于见人,暴躁而极具破坏力,性意识觉醒,其实变身就是一个青春期隐喻,而英文名turning red中的red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既是愤怒,也是月经。渡过青春期的秘诀的重要两点则是,朋友,和接受自己。靠朋友维持情绪正常,也只有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与人交往的方式,才能获得更多朋友。 时代背景做得非常好。电子宠物实在是难以抗拒的童年回忆。性压抑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非常合理。 掌控欲和窥探狂,对你的朋友评头论足细细打分,再加上一些自以为是的爱和一往无前的执着,是啊,中式家长就是如此humiliating. 她指责美美的朋友利用她挣钱时,屏幕前的朋友们,拳头有硬吗?

    你看,数到这里,似乎都是优点。它把一个青春期隐喻都打造得如此可爱,也把中国式家长捕捉得如此准确。 可问题就是,太可爱了,太准确了,两者矛盾到我无法容忍又一个如此严峻地折磨着无数人的群体性问题被如此轻描淡写地带过,再一次地遮蔽在“爱”这个字眼之下。

    和解的关键是妈妈的晕倒,是家人的痛苦唤醒了血缘里的本能。可是,爱和痛苦从来都不矛盾啊。 其实我对包宝宝的意见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是那么好说服那么好改变那么好醒悟的,哪会有一开始的那么多痛苦呢?最后它们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只有其中一方的晕倒,或者干脆是整只吃下这样的残忍时刻才能唤醒爱达成和解。因为此时最优先的矛盾被替换了,从亲子矛盾变成了拯救家人,和解从未真正达成过。而现实中,晕倒之后真的就未必能能起来了。

    有一些女性主义表达,可是太浅层也不完整,让位于更主要的家庭关系和青春期成长议题。例如这股力量的起源是男性的缺位,女性必须释放内心的野兽来保护家人,但实际上把女性的自我压抑起来,让母亲们有着过度的保护欲和掌控欲的,正是父权社会的规训,是男性的在场。而片中固然有女性的互助,但如上所言,它更多来自于“只有女孩会继承变身力量”的背景设定,表达的也更多是友情和亲情,而非girls help girls。

    其实直到最终的和解之前我都挺喜欢的。本片得出了多好的结论啊。 留下你的缺陷,留下你的情绪,留下你的愤怒,留下你的力量,然后跑去看妈妈禁止的音乐会吧。 做野兽也比做妈妈的孩子好哦。 越是在幻想题材里讨论家庭关系,越是揭示出这一问题的绝望和可悲。李焕英,抱紧我,小妈妈,智能大反攻,青春变形记……实在是数不完了。 发现了吗?家庭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定要靠穿越,靠有人去世,靠魔法,靠世界末日,靠变身,要靠做梦,才会解决。

     2 ) 关于“刻板印象”与“文化渗透”

    《青春变形记》本身是一部老生常谈的以青春成长与代际关系为主题的影片,迪士尼与皮克斯至少在《勇敢传说》就开始涉及这个话题了,而且同样将“变形”作为一种矛盾的具象化。《青春变形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场景放在了一个北美华裔移民家庭,导演石之予也是曾经创作过类似题材短片《包宝宝》的华裔,使得这部电影在中国观众群体中引起格外多的关注以及争议。目前我看到的对于《青春变形记》的批判与争议大体集中在两个方向,其一是认为电影充斥着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包括女主的长相、家庭关系以及片中的中国元素;其二则是认为电影意涵是否定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宣扬个人自由等所谓“西方价值观”,本质上是来自西方的“文化渗透”乃至于“糖衣炮弹”云云。本篇影评是我个人对于这两种观点的分析与批驳,不过从写作的出发点上与其说是想为《青春变形记》辩护,不如说是影片在传播上的这些“副产品”比其本身涉及到了更多值得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刻板印象”?

    在当代的身份政治议题中,无论是性别、性取向还是种族、民族、地域等等都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刻板印象的问题。从定义上来说,刻板印象是指对特定群体的概括性和简单化的认识,这其实是人类认识复杂事物常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刻板印象可能对特定群体的成员带来困扰乃至构成冒犯,并且可能暗含了社会群体间结构性的不公,因而成为了一个较为负面的概念。

    近几年国人最为敏感的可能就是外貌上的刻板印象,那么《青春变形记》是否涉及到这个问题呢?我想看了这部电影就都不难得出,这部电影只是在展现一个普通女孩的形象,电影里的所有角色都是较为贴近真实社会的,没有刻意的丑化、美化与夸张。这与迪士尼自身对“公主”系列的反思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如果以特定标准突出女性的外貌“美”,本身就是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青春变形记》和《魔法满屋》的女主角都是戴眼镜的,而《魔法满屋》的导演谈到2019年迪士尼收到了一名英国12岁女生的来信,希望迪士尼创作出戴眼镜的女性角色。虽然不能说两者直接相关,但其背后的意涵很明确,那就是戴眼镜的人群本身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完全值得在银幕上有更多的呈现。说句题外话,按照现在中国年轻人视力下降的速度,再过若干年银幕上出现戴眼镜的华人形象时恐怕都不用考虑是不是刻板印象了。

    《青春变形记》的主线是主人公小美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母亲对她在学校的表现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有很强的保护欲以及行为上的规范,而小熊猫就是小美青春期产生的自我意识的具象化。且不论作为影片必然要有矛盾与戏剧冲突,这是否构成对华人教育方式与家庭关系的刻板印象呢?持这种观点的人能提出的证据恐怕也就是“我家不是这样的”,但从豆瓣上的反响其实都不难看出,影片中的情况在中国家庭中不在少数。特别是小美来自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家庭,母亲希望让身为少数族裔的女儿在社会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同时她在例如两性等问题上相对传统保守的观念与北美青少年普遍较为开放的态度形成了张力,这都会使得矛盾被进一步放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描写华人家庭母女关系的《喜福会》等作品就成为了畅销作,虽然她也同样因“延续刻板印象”而饱受非议,但不可否认这种家庭关系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存在现实依托的现象。

    最后关于所谓的“中国元素”,我觉得首先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北美的华人移民家庭,导演恐怕也没打算“代表中国形象”。以挂满红灯笼的多伦多唐人街为例,看起来固然是离中国城市的街道相差甚远,但只要去实地走访一下海外的Chinatown就会发现影片所做的不过是在写实而已,至于Chinatown为什么要搞成这种装潢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北美地区的华人移民早期大多来自于闽粤地区,于是我们看到小美的家庭有自己的宗祠,有祭祖的习俗,小美还会和妈妈一起看翡翠台的电视剧。在这一点上,甚至可以说《青春变形记》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所谓的刻板印象或者不具有“代表性”,或许自己应该反思一下是否有什么元素能真正地“代表”如此复杂多元的中华文化。需要补充的是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元素来代表一个地区或者一种文化是影视作品中极为普遍的“偷懒”方式,就连美国人自己都不能幸免。市面上的美国影视作品大多都以加州和纽约为场景,根本无法代表广大美国人的真实生活。英国人就更惨了,有一个梗叫“英国等于伦敦”,大众眼里的“英伦元素”其实就是伦敦地标再加上喝茶、风衣和绅士风度,如此看来大概不能说单单中国人被好莱坞针对了。

    “文化渗透”?

    关于所谓的“文化渗透”我从高中政治课就有听到了,而在今天这个所有问题都要上升到宏观民族叙事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舆论环境中,很多话就更不敢过多展开了,说实话真正接纳这一套观点的人恐怕也不会轻易被说服。这里首先先回归电影本身,《青春变形记》是否存在所谓对家庭价值和中华文化的否定?我认为只要看到电影结尾就不言而喻了,小美利用自己的能力继续积极地和家人一起运营家族宗祠,寻求个体自由和家庭责任的并存,和母亲和解之后家庭关系实际上也更加和睦融洽了。既然如此,如果还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值得“警惕”之处就需要举出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才行,不然恐怕得考虑一下是否有被迫害妄想症了。

    我想很多关于所谓西方文化威胁和渗透的论证本质上都存在稻草人谬误,首先自己把“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价值曲解为自私自利、不负责任云云,然后再将“中华文化”描述为无私奉献、家庭关怀等等,人为建立起一种简单粗暴的对立关系,然后再让“中华文化”成为在道德上优势、舆论上弱势的一方。这样的观点看上去好像自圆其说,其实中间省略和模糊了无数论证步骤。以下的讨论只是针对这种观点,并不代表这部电影真的就涉及到了这些问题。如果讨论一下家庭代际矛盾就是“文化渗透”,那很多家庭情景剧都“早该管管了”,比如《家有儿女》我看就非常值得警惕,别忘了夏东海可是从美国回来的哦。

    像“自由”“权利”等很多哲学概念确实是源自西方文明的舶来品,但一个思想体系源自西方不代表它就属于西方,不代表它就要和西餐一样打上“西方”的烙印,更不代表它就没有一些能够为全人类所认同的价值。现代科学的体系同样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甚至反思西方霸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潮都有相当一部分是舶来品,要把这么多东西都全盘否定显然是荒谬的。至于“自由”本身是一个意涵非常丰富的哲学概念,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可以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等等,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如果简单理解为“为所欲为自私自利”只能说是一种见解,无论是《青春变形记》里谈到的自由还是西方国家写入宪法的“自由”,恐怕指的都不是这个意涵。

    反过来,儒家文化的家庭价值观是否就是温情脉脉的彼此奉献,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这里试引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著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家族利益难免会牺牲和违背个体的意愿,其正当性也不一定总是经得起推敲。在很多家庭悲剧中,那些冠冕堂皇的“为了你好”和“为了这个家”,不仅作为家庭组成的个体受到了损失(常常是晚辈或者女性),目的也不见得就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而可能是为了提出要求的一方。这里不是说“亲情”与“家庭利益”本身是一种束缚,而是由于处在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所以常常会沦为规训乃至剥削的手段。

    一边是承认个体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行为能力,一边认为个体应该无条件地遵循某种先验的秩序(先不论这种秩序本身是否正当),这两种价值体系无论对错,哪个更可能存在“灌输”“渗透”和“洗脑”呢?其实自己将一套单一的价值观视作理所应当,用以评判和要求他人,如果有不同的想法就是受到了他人蛊惑,这正好就是《青春变形记》中所反思的家长作风或曰父权制的特点,也难怪会将这种反思视作洪水猛兽了。

     3 ) 呜呜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和自己好好相处的力量

    这部电影表达比较明确的主旨是,经历成长的烦恼,和家人朋友们和解,接纳自己的缺陷和负面情绪,keep real,但后来我才意识到也许它还有另一个主题,讲述女性的初潮,以及伴随着初潮到来的,少女成长中不可或缺会遇到的一些经历和身心上的变化。 主人公美美在一开头就展露出了她的优秀,她不断在告诉自己,她是一个冷静、稳重的大人(即使她其实只有13岁),她可以处理所有事情。在学习上能够拿到很好的分数,在家里也能好好协助妈妈管理祠堂。不过她也像普通的13岁女孩一样,有喜欢的乐队,还有不小心见过一眼就爱慕上的便利店男生。在某一个雨夜,她突然梦见很多红色的能量喷薄而出,还有一些奇怪的幻象,早晨起来,她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红熊猫。 她崩溃了。她不敢见人,不敢和父母说发生在她身上的巨大变化,她的尖叫让妈妈觉得她初潮了。后来妈妈发现她会变成红熊猫以后,和她讲家族的历史,说女孩儿们青春期的时候就会继承这个天赋,释放出体内的红熊猫,只有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才会变回人形。 它的原名Turning Red的red,既可指美美愤怒激动时会变成的红熊猫,也可以指代月经。把月经隐喻成红熊猫,还挺有意思的。(而且美美这只红熊猫真的太可爱了...) 妈妈和她说要尽量少释放出自己的红熊猫,不然会很难封印住它。但是美美为了凑演唱会门票,一直变成红熊猫和同学玩,不小心差点伤害一个同学的时候,被妈妈发现了,美美也开始觉得自己糟糕透了。 当美美说“我是个怪物”的时候,爸爸回答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乱七八糟的,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和它共存。” 在所有女性亲戚都过来帮助美美做封印红熊猫的仪式的时候出现了大混乱。美美在仪式中回忆了自己拥有红熊猫后的种种经历,在和红熊猫的相处中,和它产生了感情,她学会了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随意控制红熊猫的出现和消失,所以她决定留下自己的红熊猫,而大家都很惊讶地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事,但美美直接打断仪式去听喜欢的乐队的演唱会了。 妈妈非常失望和生气,由于封印红熊猫的项链碎了,她的红熊猫也跑出来了,是一只非常巨大的红熊猫,它跑来演唱会找美美,把演唱会现场破坏了。 由于妈妈的红熊猫实在是过于庞大,仪式很难进行,所以所有的亲戚都变回了红熊猫去帮助妈妈完成仪式。在仪式的幻境中,一个亲戚说所以美美要留下她的熊猫?另一个亲戚说:那是她的生活,走吧。 在这里看到,美美好像是除了为了保护家族的新怡祖先之外,第一个选择留下红熊猫的女性,在我看来就象征着女性意识在不断地觉醒。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力量,不必要迎合世俗眼光,规训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女性”。美美在变成红熊猫的这段时间里,她也开始更表现出她在叛逆情绪,不再规训自己成为妈妈眼中那个只会学习,一板一眼的小女生。 在影片最后,美美也成功地留住了她的红熊猫,并且和它相处得很好,她不再像故事刚开始那样追求完美,做个只会听妈妈话的乖小孩。与此同时,她的妈妈也变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那些要求都加在美美的身上。

    美美说“有时候会怀念过去,但没有什么是一直不变的。我们都有潜在的野兽,我们都隐藏着一个邋遢、吵闹、怪异的自己,只是很多人从没让它暴露过,但我做到了。” 我正好是在生理期第一天看到这部电影,生理期与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我拥有了生育能力,还有非常难以预料变幻莫测的激素变化,会让我上一秒非常开心,下一秒难过到没有理由地哭泣,然后就是好像拥有了吸血鬼的一些特质,嗅觉会变得稍微灵敏些,讨厌阳光,怕冷,区别是我不是靠吸血维生,而是在淌血中勉强保持活力罢了。 我时常会厌恶生理期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影响,但我也会庆幸于自己是一位女性,拥有更多女性的特质。所以在这个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会让我觉得心里有被温暖到。每一个女性都是有力量的。

    我很喜欢这部动画,因为她用了一个挺荒诞但也挺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告诉女孩们,可以选择隐藏和压抑自己的一些女性特质,但也可以选择接受并拥抱自己体内的“红熊猫”。

     4 ) 真不是故意给这部口碑动画泼冷水

    华裔女导演石之予的首部动画长片《青春变形记》上线后评价很高,豆瓣开分高达8.3,这也是皮克斯继《心灵奇旅》后最受好评的一部作品。

    2022《青春变形记》

    影片能俘获大票粉丝不难理解:它不但将敏感焦虑的青春期状态展现得惟妙惟肖,更细腻真实地还原了中式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长那极强的掌控欲,以及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与长辈必然产生的价值观念冲突,还顺带讴歌了一把“girl helps girl”的女性纯真友谊,沾了点时下流行的女性主义气息。

    这让影片不仅对大洋彼岸有着相似移民经历的人来说极易产生共情,对同样经历过原生家庭阵痛的我们而言也非常感同身受。如果将影片的主题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它海报上的那句宣传语:“成长的烦恼,犹如洪水猛兽”。

    就像这两年的《飞奔去月球》和《许愿神龙》,影片《青春变形记》也已不单单满足于对中国元素的广泛使用,而是拥有在全球语境下讲述华人故事的野心。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我们对此当然持欢迎态度。

    《青春变形记》中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呈现

    《飞奔到月球》同样对中式建筑与饮食文化详加呈现

    仰赖皮克斯一以贯之的高水准制作,凭借其自身对戏剧节奏的精准掌握和天马行空的画面设计,石之予导演将这个故事讲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无论“变身”、驱“熊”仪式还是二“熊”对决的场面都极富画面冲击与情感张力。

    驱“熊”仪式

    女性导演、女性编剧、少数族裔、儿童议题、家庭成长、歌星文化及诸如唱片、电子宠物等复古“怀旧杀”——如此的视角选取和主创配置,简直能让影片老少通吃、包打天下。

    然而,作为一部动画片,政治正确的快船谁都会登,关键要看你拿出的是最终被归为几等舱的“想象力船票”。

    穿越“灵魂之镜”同“另一个我”告别的创意颇似《黑客帝国》

    以红熊猫作为青春期隐喻的高概念,本来足以让《青春变形记》昂首阔步地迈入一等舱。但可惜的是,这张票在具体的打印过程中还是出了点问题:这导致它暂时只能屈居二等舱。

    而眼下的分数,其实有点虚高——当然,这也是纵向跟皮克斯过往的经典动画作品相比。何出此言呢?不妨细细道来。

    红熊猫:成也高概念,败也高概念

    红熊猫,或干脆使用本片的英文名——“变红”这一全片最核心的高概念,至少有三层喻指:

    最直接、最明显的寓意当属女性“长大成人”的身体变化和身份确立:以初潮的到来为标志,伴随着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动。这点已借人物之口做了直白的宣示,无需多言。

    此外,它还指难以自制的青春期情绪,既包含敏感易怒、喜怒无常的非理性发作一面,也孕育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所以它不仅仅是少女的专利,更代表普遍的女性特质或女性力量——这力量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若不加以控制,力量就会变成“麻烦”甚至引发灾难。美美的妈妈、姥姥和姑姑们封印的可不是一颗“少女心”,而是一种历久弥强、源自内心黑暗面的破坏性力量。

    妈妈化身巨兽,是全片最惊悚的一幕

    所以母亲茗因愤怒变身为巨型红熊猫的情节大有深意,石之予在这里想说的是:人必须学会与黑暗面和谐共处,而不能一味地排斥它和否定它。

    所谓“黑暗”的必不可缺,恰如《头脑特工队》中“忧忧”在大脑总部的重要性一样——“乐乐”必须与“忧忧”协作打造出更为复杂的“情绪混合球”,而单纯的“快乐球”反而会促成危机。

    2015《头脑特工队》

    终究“完美”的好人是危险的,因为那些被压抑在内心的负面情绪总有一日会以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不论对个体还是社会构成的危害都更大。

    母亲的破坏力惊人

    当然《青春变形记》本质上还是一部主打合家欢的迪士尼动画作品,这点属于成人思考的弦外之音要赶紧以理解万岁的团圆结局收场,因此不便展开。所以我们看到:拥有哥斯拉体型的妈妈虽然一路暴走,却在川流不息的公路和人员密集的场所完全未伤及一人——这怎么可能。

    第三层含义相对而言就不那么直白:不管“红”还是“熊猫”都是中国的象征。因此,还意味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影片展现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呢?——祖宗崇拜、中华孝道与家国情怀。

    祖先崇拜在影片中具象化为李氏祠堂和其供奉的先祖新怡,而孝文化集中体现在美美从小是乖乖女学霸、以当全家人的骄傲为荣,深怕让母亲失望。

    “孝”是首要规则

    比较容易让人忽略的是家国情怀。在母亲向美美介绍家族与红熊猫的神秘渊源时提到:在古代由于一场战争的爆发,男人们被迫参军。而独守家中的女人为了保卫村庄、抵御强盗,向众神许愿变为一只战力爆表的红熊猫。自此往后,新怡的女儿和后代们都会继承这一“天赋”,于是祝福变成了诅咒。

    新怡化身巨兽击退强敌

    让我们捋一捋红熊猫的血脉传承是怎么来的:如果男人们不上战场保家卫国,就不会有留守女性孤注一掷的与神立约。因此她们的天赋异禀,归根结底来自男人的家国情怀。

    关于那场战争,影片虽未作明确的交代,但也从母亲追溯展现的卷轴上留下了蛛丝马迹:应该就是明清战争,女真人曾作为异族入侵,明军的反抗当然属于卫国战争。

    要注意这一天赋是代代遗传的,更说明这一集体无意识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在这必须补充一句:说家国情怀是“集体无意识”可不是什么“乳化”讲法或汉奸言论。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发明的术语:指一个人在拥有明确记忆前即由遗传得来的集体经验,其中包括先祖生命的残留,而这种代代叠加的经验藏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在某个条件刺激下就能够被唤醒和激活。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红熊猫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至此,我们再次总结下“变红”这一高概念的三方面内涵:以初潮为标志的女性身份的确立;以青春期为伊始的自我身份意识的确立,以及对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中华文化认同的确立。

    家族-历史-国家

    因此,问题出现了。这一高概念的第二层和第三层诠释之间似乎有点矛盾:“变红”到底该被视为恪守孝道、保家卫国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追求个体权益自由、讴歌女性力量的所谓西方文化呢?还是石之予干脆就想说:都是——这部电影要做的正是中西合璧,融合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啊!但问题是:融合并不是那么好融的。

    无论“百善孝为先”的儒家伦理,还是更广义的家国情怀,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而这对“变红”所象征的个人成长的核心要义却恰恰构成悖反:人要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接纳本来和最真实的自己。

    家族“乖乖女”发表“个人至上”的叛逆宣言

    如此说来,《青春变形记》最像的,其实不是同样将情绪具象化的《头脑特工队》,而是迪士尼两年前那部《花木兰》。

    2020《花木兰》

    这么说不是故意贬低《青春变形记》,也不是说《花木兰》中同样出现大量中国元素和建筑。而是《青春变形记》与《花木兰》在主题诉求上所犯的错误如出一辙:分裂且自相矛盾。

    《花木兰》与《青春变形记》中都有祖宗祠堂

    影片《花木兰》将融合东西文化的尝试,都浓缩在花家祖传宝剑上的三个字:忠、勇、真——当这把剑被损毁后,皇帝御赐的新剑上还补充了个“孝”。对“孝”是第一原则的强调,可以说两部影片真的不要太像。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忠”是为皇帝、“勇”是为国家、“孝”是为家族,这全是利他的、东方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偏偏这个“真”,代表要做真正的自己:当花木兰隐瞒自己的女性身份时,她的真“气”就不纯,打不过女巫。求“真”又是当代的、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真我才能发挥最大潜力

    最终《花木兰》给出的调和方案是:就算是充满现代精神的女权主义者,也要当个最坚定的“保皇派”,与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女巫划清界限。

    最终,内心的那个小小的“真我”还是不得不向忠君爱国的传统文化低头,这一以当代女权主义思想包裹着封建文化核心的作者表达,非但不“乳化”,简直是舔华。

    所谓人生赢家:屠了父子两代人不说,“女权主义者”也要效忠于他

    石之予并没有选择《花木兰》的道路,因为若想打进全球市场就不能简单地让“东风压倒东风”或“西风压倒东风”,否则就难免会像《花木兰》一样弄巧成拙,两边得罪。

    所谓“文化多元主义”就得两种文化平等共存、并行不悖。具体落实的结果就是:美美不必在牺牲自我还是牺牲家人面前选边站队,而是“自由家人我都要”——典型的“双赢”。

    可这一双赢方案之所以能够成立,所靠的又是另一招:偷换概念——影片先前一直铺垫的麻烦不断的亲子关系,到最后突然变成拯救家人的人性本能。

    意外降临时的生命本能可不能作为改善亲子关系的药方。如果只有到生离死别的地步,亲子关系才能改善,就等于说: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本无法扭转自己同家人的关系。

    两对母女的最终和解全拜一个人的摔晕所赐,这让《青春变形记》的大团圆结尾显得非常理想化且令人难以信服。即使经历生死考验,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态度转变依然缺乏交代。

    代际:封印是成长,不封亦成长

    姥姥的心理转变好说:女儿因为选择“自由恋爱”曾经伤害过自己,对此耿耿于怀的她才会如此牵挂孙女的“成人仪式”,她怕这个孙女将来会像女儿一样“不孝”,重蹈她的覆辙。

    但母亲茗的心理就很古怪了:作为曾经一样厌恶“完美”的叛逆少女,居然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这多少有点说不通。

    但尤其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曾为爱奋不顾身、敢与家庭决裂的她面对让女儿心动的男生却如临大敌、出口伤人,完全不知如何正确应对。按理说,她该更明白纯真感情的可贵。

    唯一的解释就是:她因为自己追求真爱的举动曾经伤害了母亲的心,身为人母后将心比心,不愿女儿伤自己的心,一面将来感到后悔。但这个理由难免很牵强,我们看到父亲的存在感虽低,可女儿争气,全家都其乐融融,现在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地方是特别值得后悔的么?

    这人设的矛盾在于,影片先前将母亲塑造为一个蛮不讲理的中式家长,不仅是个一手将女儿打造成“十项全能”学霸的唯成功论者,甚至对女儿的一举一动都疑神疑鬼、跟踪成癖。可到剧情反转阶段又告诉观众:母亲曾和女儿一样,孜孜不倦地寻求过自我价值和人格独立。

    固然“中式家长”的刻板印象是主题所需、“自由人”的身份转变是剧情需要,截然相反的性格就这样矛盾地强塞到母亲身上。

    “我讨厌完美,所以要让你更完美”?

    除美美这一角色拥有从“听话-启蒙-逃避-接纳-反抗-成长”的角色弧光外,《青春变形记》的其余人物塑造都很难称得上有多成功,不是铺垫不足就是彻底沦落为工具人——譬如登场酷炫随即“神隐”的暗恋对象戴文,和那个一直都与“姐妹帮”针锋相对、找茬挑事儿的泰勒。

    泰勒总在嘲笑美美的“妈宝”一面和“单相思”

    最工具人的莫过于虚构的歌唱天团“四城乐队”,你简直不知道这五个人是怎么从惊吓过度、死里逃生的状态迅即加入到拯救大军中来的。面对一群怪兽+颂经念咒的恐怖场面,他们居然还能淡定地引吭高歌,绝对真·艺术家。

    还有那些原本惊慌四散的演唱会现场吃瓜群众,此刻也都纷纷掉转头来,为偶像们神魂颠倒。这比《不要抬头》中只管听演唱会,不顾头顶彗星的人民厉害到哪去了——起码怪兽就在眼皮子底下,彗星还远着呢。

    或许你会说:动画而已,浪漫就行,何必较真嘛!是的,当然可以打造一个迥异于现实生活的乌托邦,可问题是刚才的情节也太“浪漫”了点儿。

    眼下真实的亚裔处境如何、会不会遭校园歧视可以不管;巨熊造成如此巨大的城市灾难无人问津,甚至无人报警也可以漠视;但最起码的人之常情总得考虑吧?不能通通让位于:你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角一家身上,她们正在尽全力感动你们。

    而且大家该想想:稍后众人“穿过那道门,告别另一个自己”的段落,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波澜不惊——本应达到情感最高潮的场面,却不如第一次仪式上美美与自己的“熊猫之灵”告别时那种生拉硬扯、灵魂撕裂带来的疼痛?原因大概在于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告别或保留,其实也没什么关系。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说到影片为了治愈“变红”而顺势引入的第二个高概念:封印。这个“封印”异常脆弱,就是将“熊猫之灵”吸收进一件属于女性的贴身物品当中——吊坠、发簪、耳环、戒指都行。还尽是些易碎物。就像母亲茗只不过摔了一跤,链子碎了“魔鬼”就被释放出来。

    其一是封印的效果不佳,其二是我们看到:姥姥等四人为救母亲可以主动解除封印。既然如此的话,那封不封印、办不办仪式又有什么所谓呢?

    解除封印很简单:摔碎随身携带物

    其实就像众神允诺给新怡的那样:“变红”是“赐给她驾驭情绪的能力”,既能驾驭“变红”,也能变回去,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随时随地都会失控发疯的,这不是巨婴么?

    我们看到:经此一事的美美虽然只有13岁,却也能随心所欲的变身和还原了,她不再需要辛苦地酝酿情绪——对儿童来说都是如此,更何况心智健全的成年人。

    所以这一很欢乐的大团圆结尾,又对先前不断渲染的“熊猫的黑暗面”和“你只有一次机会”来了场狠狠的自我解构。但事实却是:除了青春期,未来的人生路上还有无数机会,“封印”后随身携带也是“保留黑暗面”的另一种方式。

    这么说来的话,“选择真实、直面自己”的影片核心主旨便已经摇摇欲坠了。这里没人不“真实”,无论妈妈还是姥姥。

    正如先前所述,笔者并不是对一部动画片吹毛求疵,或者故作高明之语。讲这么多缺点,是因为优点已经被谈得太多。

    我想强调的是:对于一部以高概念立足,并以驰骋的想象力为其服务的动画电影来说,它所使用的高概念必须是无懈可击的才行。如果连这都有逻辑上的各种瑕疵,那无论如何都与距离成为“神作”还相去甚远。

    影片《头脑特工队》在这点上远胜本片,它的高概念更为恢宏繁复且设定严谨——除将单一情绪拟人化后又有更多的情绪立足点,但一是“情绪小人”的情绪并不等于人的情绪,二是也可将其视为一种无限分割和递推。

    《头脑特工队》的单一情绪表达出丰富情绪

    此外,就表达层面而言:无论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困扰、成长期的阵痛,还是对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展现,哪一项是我们原先从未见过的?别说动画领域了,2019年同为华人女导演的王子逸就已经带来了类似主题的优秀作品《别告诉她》。

    2019《别告诉她》

    只能说,《青春变形记》这盘兼顾了东西口味的“硬菜”炒得色香味俱全而已,它的好评如潮与催人泪下更多是来自情感上的共鸣,而非品质本身多么出类拔萃。

    当然,首部长片能做到“色香味俱全”的工整圆熟,这已然非常难能可贵。较之四年前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那部《包宝宝》,石之予导演这回又向前迈进了一部。相信携新作的好口碑,她能在人才济济、男性为主的皮克斯站稳脚跟。

    2018《包宝宝》

    无论对皮克斯来说,还是现年仅32岁的石之予而言,我们都理应保持更高的期待。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让红熊猫打破这个循环!

    the joy luck clubsaving face到turning red,似乎华人母女的矛盾永远是I’m never good enough for you. 这个主题反反复复了几十年,却仍然能获得共鸣。

    红熊猫是什么?是fear, dread, rebellion, anger, 也是empathy, crush, passion。很有意思的是,对美美控制能力的测试中,竟然还包括了一窝可爱的小奶猫,可见触发红熊猫的并非全是负面情绪。那个封印红熊猫的神秘仪式其实就是成人仪式吧?成年人需要时时刻刻情绪稳定,而象征emotion的红熊猫,则是需要摆脱的inconvenience。

    但是在成年人眼里制造麻烦的红熊猫,在少年眼里却是毛茸茸的萌物,是酷酷的人气王。这不就是年少轻狂恣意人生吗?没有激情没有疯狂,又谈何青春呢?

    华人妈妈总是想让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做一个perfect girl,绝不能偏离一点点。有些片段实在是太令人窒息了:不分青红皂白冲到便利店,在学校附近探头探脑,指责朋友带坏了自己孩子。妈妈的心里只有“我是为你好”,化身control freak想要控制孩子的一切,却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让孩子尴尬,羞愧,甚至沦为笑柄,直接社死。美美骗妈妈能让自己恢复平静的“我最爱的人”是家人,但其实心里想的是她的朋友们。因为朋友们能爱她如她所是,即便拼字比赛落败也会对她说你已经很棒了,而似乎自己只有做到完美才能让妈妈满意。

    影片开始部分有个画面让我很不舒服,美美跪在地上给妈妈奉茶,背后一个硕大的“孝”字。

    而且从1994年跪到了2002年!5岁跪到了13岁!

    爱父母是一回事,但孝是另一回事。“站起来,不许跪!”

    当爸爸告诉美美,妈妈也曾变成红熊猫和外婆争吵的时候,我感叹这真是一个打不破的循环,屠龙少年终成龙,难道这就是长大成人的宿命?就是“等你做了妈妈你就理解了”?

    所以当美美在仪式中拒绝和红熊猫分离,我真想为她叫好。在体育场内进行第二场仪式的时候,我真担心美美会跟随妈妈一起进入那个镜子,成为“真正的大人”,尤其那个时候的她已经与妈妈和解了。好在她没有。美美理解也原谅了妈妈,但美美仍然要做自己!

    拥抱自己的红熊猫,即便不“成熟”又怎样!

    我相信美美会打破这个循环。

    P.S. 我觉得这个电影非常好,但我还是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华人可以摆脱这个题材。

     6 ) 缝合怪——“母系故事设定”和“父系人物关系”的诡异缝合

    这个导演的“获奖短片”《包宝宝》刻画的“中国家庭里的母子关系”就看得挺恶心的。本来以为母女关系能拍得正常一点的,没想到还是那么畸形且病态。

    加粗部分是看了细节后的新想法 【故事设定】 生活在父姓宗祠(虽然导演回避了父姓这个问题)+女性传承的特性(变身红熊) 也祭拜女性祖宗+封印红熊由男性祖宗主持仪式(我一直以为会是母亲or外婆主持) 完全是“口号女权”和“传统糟粕”的缝合怪。

    修改:纠正一下上面的说法,我仔细去看了细节,美美是随母姓的,她生活的“祠堂”祭拜的是“李氏女性祖宗”,导演想塑造的应该是一个“母系家庭”里的母女传承,母女和解,这让我更理解了这个故事的拧巴之处。

    因为故事设定的背景是“母系传承”和“母系家庭”,故事里的角色却都是“父权家庭”里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下面所说: 【刻板印象】 沉默又能体谅子女的隐形人父亲,有病态控制欲的歇斯底里的母亲,家长里短没有边界感的女性长辈。说好听了是“生动形象”说直接点就是“中国人、中国女人、中国母亲、中国大妈”的刻板印象合集。创作者用了一些“细节”来打破“刻板印象”,比如:在家做饭的父亲,威严的姥姥,职业女性打扮的母亲。无聊、幼稚且刻意,李安《喜宴》里的父亲也是掌厨人,你会觉得他是“家庭煮夫”么?

    是什么造成了:歇斯底里的母亲、家长理短的女性长辈,苛刻规训女儿的姥姥。因为畸形的父权家庭关系,因为女性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和社交机会。

    为什么我们津津乐道谷爱凌的家庭关系,因为她的家庭可以说是“母系”的,她和她的母亲、姥姥的关系,展现了一个“母系家庭”里“母女关系”应该有的样子。而电影里展示的:父母通过“孝”文化,以爱之名来控制子女的家庭关系,是典型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生活里的父权社会里的“亲子关系”。 【女性力量和母女关系】 “红熊”看起来是一种“女性力量”,但其出现的条件是“女性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这完全对是“女性就是那么情绪化”这一贬低压抑女性情绪说法的“模仿”。导演设定的“新怡”祖先是为了保护孩子而拥有了“红熊”的能力,但随着“母系”传承,这种能力却只有在女性难以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爆发,并且被认为是不好的、应该被压抑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设定,是对“女性力量”肤浅理解的表现,并且下意识去模仿父权“传统文化”的结果。 母亲不是女人的唯一身份,“母亲”这一身份也并不具有控制欺压另外一个人生活的合法性。 最后无论是上一辈还是这一辈的母女都和解了,看起来是一种女性团结和传承。我就想问,压迫女性去迎合别人的期望,去追求所谓的“完美”的,只是“母亲们”么?社会规训去哪了?社会评价对女人的苛刻标准去哪了?仿佛一切的压力都来自于“歇斯底里的母亲”,母亲是阻碍女儿做自己的唯一绊脚石。 大可以说这只是个童话故事,小朋友也理解不到那么“深刻”的东西,但是我一定要批评这部电影,因为如果我和我妈一起看完它,只会加剧我们的争吵。如果双方都没有看到外在的压迫,那女性之间就永远只会相互指责。 我和我妈最大的矛盾,真的不是她“以爱之名的控制欲”,而是她真切地认为“女性就是应该XXXX,不要一天天觉得不平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结婚生子天经地义,不婚都是被洗脑了。” 中国母亲,或者说东亚文化里的母亲,为什么都充满了控制欲。因为她们其实并不掌握社会里的家庭权利,父权社会只认可“男人”是“一家之主”,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社交活动,全然依赖于“男主人”的社会角色。于是母亲的所有“人生价值”都被圈在了家庭关系里,她们不可避免地把一切“成就感”和“情感依赖”都放在子女身上。在家务上是个“超人”、在情绪上却像是“吸血鬼”“控制狂”。上野千鹤子在《厌女》里分析“母女”关系,非常鞭辟入里:

    无论是回应母亲的期待、还是背叛母亲的期待,只要母亲还活着,女儿就不可能逃离母亲的束缚。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母亲都支配着女儿的人生,直到死后。女儿对母亲的怨恨表现为自责和自我厌恶。女儿无法喜欢不能爱上母亲的自己,因为母亲和女儿互为分身。
    有解决的办法吗?正如信田所言,母亲向女儿,女儿向母亲,互相告诉对方,“我不是你。”我们只能从这里开始,

    她刻意创造的设定在父权现实和女权口号之间自相矛盾,这种“分裂”的状态让这部电影十分“混乱”,如同搅在一起的浆糊,难以单纯去分别其“优缺点”。

    把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性别全部倒转一下,把“红熊”能力变成“超能力”,把“追星”变成“某种价值观”或“正义行为”,父子传承、父子矛盾、团结家族、父子和解,这么一看,像不像《尚气》?母系家庭不是父系家庭的翻版;母女关系也不是父子关系的翻版;女权社会更不是父权社会的翻版。我们女性对女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还是缺乏了一些颠覆性的想象。

    让年长的男性道士去封印女性“红熊”的能力,这是个精准的讽刺,但就故事整体来看,这显然不是创作者刻意的设计。导演潜意识里,其实挺明白女性生活的压迫来自于哪里啊。

    当然,我永远支持女性创作和女性表达,无论女性创作出的东西有多少“缺点”,拿起笔、拿起镜头是第一步。

     7 ) 月经、白魔法、女性力量

    美玲在13岁的某个雨夜做了个奇怪的梦。梦里有爱慕的男生、扭曲的欲念、和排山倒海喷涌而出的红色能量。早晨醒来,她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型红熊猫,全身长满红毛还散发着奇怪的味道。惊恐、羞愧、不知所措、不敢示人、哪怕是对父母也难以启齿。

    一位女性友人看完Turning Red的这段情节感叹说,这不就是少女初潮时的真实反应吗?

    初潮(首次月经)这个充满了尴尬、不安和慌乱的时刻,在这部动画中被赋予了一个神奇的脑洞。美玲的母亲从宗祠中取出一卷轴,娓娓道来她们家族与红熊猫的神秘连接:一位女性祖先为了在战乱中保护儿女,变身成为巨大的红熊猫,后来这个能力被刻入血脉,母女相传。女孩们青春萌动时会释放出体内的红熊猫,只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才能变回人形。

    好神奇啊!竟然能想出用这种方式讲述大姨妈!

    但其实,在浩如星海的人类社会中,与月经有关的神奇故事数不胜数。

    在很多文化里,经血被视作污秽和诅咒。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村落中,女性经期来时需搬进“月经小屋”自我隔离,不能触碰家庭的男性成员和食物,以免带去疾病和灾祸。在另一些村落中,月经被视作性病的源头,当地人认为在经期啪啪啪会让男性血液凝固,一些女性甚至会利用这一点来施展“黑魔法”,惩罚不忠的男性伴侣。

    而在另一些文化里,月经则是女性独有的纯净力量。在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村落,月经则被视为女性之力的巅峰时刻。经期的女性不应被家务和异性所累,她们会结伴去“神圣月池”(”sacred moontime pond”)里沐浴祈祷,在月下舞蹈和冥想,“思考生命的意义并积攒自己的精神能量”。一个村子的女性甚至会通过与月光对话,实现大家一起来姨妈的“月经同步”。

    你看,即使在现代文明、女权思潮到来之前,月经也不总是与肮脏和羞耻挂钩,它也可以是女性的白魔法、力量源泉、“代表月亮净化你”。

    当然,正如Turning Red的中文译名《青春变形记》所示,它想讲述的绝不只是月经和初潮,而是伴随初潮而来的,少女成长为女人必将经历的心路历程。

    她们需要去判断,那些独属于女性的情欲和情绪,究竟是“力量”还是“麻烦”。她们需要做出决定,是否去隐藏、压抑、驯化那些萌生的女性特质和女性意识。战乱时的先祖靠着熊猫之力保护了族人,而她的后代,则在安稳富足的“新世界”里选择了封印有失控风险的熊猫,成为贤妻良母、“完美女性”。

    这是我很喜欢这部动画的一点,它用一个有点荒诞、充满象征的故事,告诉女生们,你们可以选择隐藏和封印,但你们更可以选择相信白魔法、接受并拥抱身体里的红熊猫。

    参考文献:1. THE MENSTRUAL HUT AND THE WITCH'S LAIR IN TWO EASTERN INDONESIAN SOCIETIES

    2. Menstruation and the power of Yurok women: methods in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短评

    作为一部迪士尼挺不错了,作为皮克斯还差一点

    7分钟前
    • Shah ོ
    • 还行

    万万没想的,最后最贴近华裔、亚裔的片子不是花木兰,也不是尚气,而是这部由皮克斯出品的《青春变形记》。

    9分钟前
    • 我是尾号2473
    • 力荐

    没有中国人班底绝对做不出来这个片儿 学习好 考第一 包饺子 晒腊肠 爱红色 讨厌4 孝顺第一家庭第一每天帮妈妈做家务跟妈妈谈论电视剧 以及每个中国孩子都懂的 helicopter mum 考研时读陈力丹的书里边写“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父母的过度参与 等到他们长大以后又会来过度参与儿女的成长” 还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都需要先逃离原生家庭 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10分钟前
    • zebramaomao
    • 力荐

    只能说迪士尼没有心,这么好的片子不走院线走流媒体,真的是瞎了眼。观影过程每分每秒都被萌到,你可以永远相信皮克斯,用变身成可爱的小熊猫对应青春期的成长,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真的好好看啊,狠狠的爱了!!!

    14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推荐

    我和我的祖传躁郁症

    19分钟前
    • 時衡
    • 力荐

    生硬直白的不像pixar,转折来的尴尬且突如其来,所有的角色都是围绕主角成长的工具人,把《包宝宝》的故事无意义延长,就挺没劲的

    21分钟前
    • 是王帅傅
    • 还行

    变红一语双关,既指变身红色小熊猫,也指女孩情窦初开青春初潮,变红是对自我的探索,也是对压抑的反抗,这一主题无疑是对千百年古老东方神话的延续,从织女到小倩再到美美,叛逆女孩与完美老妈终有一战。或许也正是这一战,让女孩成为女人,让她懂得你也是曾经的我,我将长成未来的你,一如她牵着妈妈的手从少年走向成人。女同胞们,记住在成为女儿、妻子、母亲之前,你是女人,骄傲地做自己吧,因为你的熊猫(身体),你的选择。

    24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93/100。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两种主体矛盾:一是女主人公自身青春期的叛逆与从小到大被灌输着的那种追求完美主义的思想,每一次的变形都像是一次对于初心的狠狠撕裂,可却又不能彻底将之抛之不顾;另一是东方文化中的一切安好与西方文化中该闯就闯的碰撞,从母亲为了自己的爱情背弃外祖母再到女儿为了自己小小的追星梦给母亲撒下一个个不在预设范围内的谎,一代代传下的冲突却更多的是不同思想面对面后的必然结果。而最后电影也很成功地将矛盾在女主人公身上抚平:她既选择做那个家中可以到处宣扬的乖乖女,也要偶尔为了自己疯狂一把,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但你看不到的却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却是所有像母亲这样女性经历了无数次挣扎后才能得到的稳衡,把所有的掌声献给为了平衡这一切而默默付出的女人们,在她们的肩头上,世界终以豁然开朗。

    27分钟前
    • raymexic
    • 力荐

    居然精准捕捉到了东亚母女之间又有毒又有爱的羁绊。可惜真实生活中撕下乖女儿面具的一刻一般都发生在女儿30岁以后而不是13岁时

    30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力荐

    感觉只有东亚人能共情,因为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待而道歉。

    32分钟前
    • FDuhyl
    • 推荐

    竹林里年少的Ming的哭诉看得我感同身受,东亚小孩大多这样:压抑地度过挣扎的青春期,然后用漫长的一生与只能做个碌碌无为普通人的自己和解。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更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所以,管他呢,就活这么一辈子爱怎么来就怎么来呗!可以把小熊猫封印到拓麻歌子也可以任其自由形态恣意生长,只要坚定自己的内心,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人(至少是在自己眼中)

    36分钟前
    • Bagel
    • 力荐

    还是一贯的好莱坞式中国故事,套用一个古代离奇传说设定,表现现代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家庭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又加上了青春期的自我找寻。故事本质还是停留在很浅层的东西,说实话,很难共情。

    37分钟前
    • 叶笙花
    • 还行

    红熊猫真可爱,毛茸茸的我也想要抱,牵起少女时的妈妈那段看得我流眼泪,说这部里的华人家庭是刻板印象之类的影评,只能说都是幸运的人

    40分钟前
    • 未名树
    • 力荐

    笑不活了,关于我想当红墩墩我妈不同意就变成红墩墩ProMax来教训我这件事

    45分钟前
    • 新憧🌱
    • 推荐

    老祖宗想总算有小崽子愿意接受我的祝福了

    48分钟前
    • Qrua
    • 推荐

    The far you will go, the prouder I will be. 中式关系,青春期,儒家的规训,be women,欲望和羞耻,友谊,与自我的相处,make room for it .可爱的比喻,迪士尼新的探索。

    52分钟前
    • 世界末日小朋友
    • 力荐

    已经被可爱晕了!大胖闺女!我命运般的大胖闺女!接女宝啦朋友们!!!

    55分钟前
    • Marni
    • 力荐

    和《心灵奇旅》一样是一部共情力超强的作品,抛开了奇幻的设定,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烦恼,笑中带泪的青春。片中的母女情可以看成是《包宝宝》的变种,不过显得没有这么刻板印象,我也相信就算是欧美国家也会有这样的亲子关系,而最后的和解格外打动人,和《魔法满屋》一样非常值得和父母一起观看。另外,小胖闺女和大红熊猫真的是无敌可爱,无法拒绝!

    56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除了furry red panda这个亮点 剩下就是很老套的青春成长片 看完能感觉为什么迪士尼决定把这部上流媒体了。

    58分钟前
    • 今 敏
    • 还行

    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和成长主题都很好,只是剧本的冲突写的没有想象力,单薄到第一次让人看皮克斯动画看出了一丝丝低幼感,有些情节的逻辑没法思考,顺拐着就过去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