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我,花样女王

    我,花样女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英国2017

    主演:玛格特·罗比,塞巴斯蒂安·斯坦,艾莉森·珍妮,凯特琳·卡弗,麦肯娜·格瑞丝,鲍比·坎纳瓦尔,博亚娜·诺瓦科维奇,朱丽安妮·尼科尔森,凯萨琳·戴尔,保罗·沃尔特·豪泽,约书亚·米克尔,埃文·乔治·沃拉泽里斯,卡拉·曼泰拉,杰森·戴维斯,凯莉·弗雷泽,安东尼·雷诺兹,杰森·麦克唐纳,迈尔斯·穆森登 

    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哥,你好

    • HD

      决战刹马镇

    • HD中字

      撒娇女人最好命

    • 真是兄弟

    • HD中字

      闺蜜2

    • HD

      这个高中没有鬼3

    • HD

      临终千言

    • 更新HD

      为儿取名国语

     剧照

    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3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4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5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7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8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9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托尼亚(玛歌特·罗比 Margot Robbie 饰)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之中,和母亲(阿丽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托尼亚的母亲是一个冷若冰霜而又独断专行的女人,她在年仅3岁的托尼亚身上看到了她成为一名花滑运动员的潜力,就这样,小小的女孩被送往了由戴安(朱丽安妮·尼科尔森 Julianne Nicholson 饰)执教的花滑队里,开始了训练。  托尼亚的全部童年几乎都是在冰上度过的,直到有一天她在溜冰场遇见了名为杰夫(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饰)的男子,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杰夫改变了托尼亚的人生,却也成为了她的灾难,从此托尼亚要面对的,除了日益艰巨的训练外,还有来自杰夫的拳脚。在一场比赛中,托尼亚完成了冰上三圈半的跳跃动作,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完成了这个动作的运动员,托尼亚因此名声大噪。

     长篇影评

     1 ) 我从来没敢幻想过,人们会爱我,像爱其他人一样

    “那一刻,人们对我笑了;我知道自己此刻是被爱着的。“

    在兼具窥视意味与主观感的框式镜头中,托妮亚微笑着直视电影外的观众,缓缓说出这句话。

    她的声音带着低声下气的讨好,却又掺着些许的窃喜和傲慢,仿佛一个过早饱尝人世苦楚的孩子,收敛起小丑般混杂着困惑和嘲讽的笑容,试探地朝这个世界伸出手。

    仿佛在尽力地拨开人们的舆论与仇恨,一遍遍强调着自己——

    《我,花样女王》

    喜欢海报上传递出的“看什么看,老娘最屌”的感觉

    《我,花样女王》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体坛最大丑闻——花样滑冰天才托妮亚·哈丁击伤对手南希·克里根膝盖事件。

    此事件至今一提起,美国民众仍会群情激愤。

    真实事件的新闻封面

    但是电影却将重心绕开了这次袭击事件本身,而去深入挖掘和披露托妮亚的自我世界,以一种冰冷剜骨的幽默来映照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

    这种冰冷黑暗的幽默贯穿全片,用究极讽刺的剪辑串联而成。

    上一秒,托妮亚的丈夫还无辜地直视镜头说,我从来没有打过她

    下一秒,就接上丈夫拽着她的头撞向墙的画面。

    上一秒,母亲冷酷地对镜头说,她被我惯坏了。

    下一秒,年幼的托妮亚被母亲暴揍。

    这种幽默讽刺的本质是悲凉,是对于暴力的无声抗议。

    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是针对外在肉体上的暴戾恣睢,更贯穿全片灵魂承载着多重隐喻和指代。母亲的控制和贬低是精神上的强权、强硬意志的专制暴力,丈夫家暴又求和的反复是两性关系的情感暴力,媒体的喧哗与曲解是埋没真相的舆论暴力,群众的围观与冷漠是看客心理的集体无意识暴力。

    托妮亚的一生,都在无数的暴力中反复拖拽撕扯。

    电影通过打破第四堵墙,让主人公与外界构成双向凝视,并穿插多视角采访的仿佛,来解构托妮亚的一生。

    托妮亚的一举一动,是对被定义的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解构。

    纵观体育史上的花滑女运动员,要么是利平斯基般甜美清纯的少女,要么是南希·克里根般高雅妩媚白天鹅般的熟女,这符合大众长久以来对于公众女性形象的一种希求准则,是大众渴望看到的公众女性。

    而托妮亚来自底层,狂野、奔放、飙着脏话、在公众场合肆无忌惮地叉开腿,这样一个粗鄙的人竟然是花滑界的顶尖女性,这幻灭了大众的期望。所以当托妮亚与南希发生冲突时,大众无条件地倒向南希,将坦妮娅置于众矢之的而对真相不管不顾。

    她的经历,几乎可以说是从原生家庭到社会阶层,从两性关系到性别刻板定义,再到竞技界暗藏的规则与现代媒体的舆论,一个现代女性所有会遭受的不公与冷遇的缩影。

    而托妮亚一生的经历,映照着美国梦的背面,是无法逾越的阶级壁垒。

    从底层粗鄙的“红脖子”(美国对贫民窟白人的蔑称)到万众景仰的花样女王、体坛神话,坦尼亚的经历似乎十分符合人们对于“美国梦“的神往。

    但体坛的潜规则却还是毫不留情地揭穿她:即使她是技术最高超的一个,但仍改变不了她来自贫民区的事实。她骨子里熔铸着底层社会的卑微和鄙陋,而花滑只属于那些精致优雅的王子公主们的世界。

    尽管这个国家一再宣扬着“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样激奋人心的美国梦,但事实上南希那样出身优越女性,才是精英阶层眼中美国形象的对外代表。所谓的美国梦,原来也只是稳定社会的思想手段,它的背后耸立着永远无法击破的阶级壁垒。

    而托妮亚对于爱的极度渴求和缺乏,其底色来自原生家庭的冷漠与控制。

    被父亲抛弃、被母亲没完没了的殴打和羞辱,成了托妮亚前半生除滑冰以外的全部记忆。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大到让坦妮娅除了花滑以外对世界一无所知,大到她为了摆脱伤害,十五岁就嫁给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肯说她漂亮的男人,大到她即使天天被丈夫家暴也自甘原谅,因为她觉得这就是爱,没有人教过她给过她爱,母亲也天天打她,却仍肯出钱给她学花滑,这就是爱不是么?

    面对那些暴力、那些控制、那些伤害,极度缺爱的托妮亚照单全收。

    她拼了命去追求的花滑事业,何尝不是因为这样可以得到人们的爱么?

    渴望得到全世界的爱,最后却沦为了全世界的笑柄。

    甚至这会让人联想起已故美人玛丽莲·梦露。

    看似毫无对比性,却在某些地方惊人地相似。

    诞生的都是最肮脏最卑贱之处,登上的都是最巅峰最荣耀的地位,拥有最天才的禀赋和最孤寂的心灵,同样地悲惨的童年不安的灵魂,同样被当作某个领域的流行文化符号被众星捧月,又被大众舆论狠狠摔下神坛。最后的结局又何其相似,天才如流星般陨落泯然众矣,美人如寓言般消逝于世间。

    可是说到底,那个举世瞩目的天才不过是美梦破碎的少女托妮亚,那个惊艳四方的美人不过是孤独的小女孩诺玛·简。

    她们不过是,万千深陷在身份焦虑和缺爱困境中的,又一个哀伤的灵魂。

    那些灵魂,正越过喧嚣的人群,透入托妮亚的身体,沦为影片最后,走投无路成为拳击手后被击倒的她,所吐出的一口鲜血。

    沦为吐出鲜血后的一句话——

    “这就是人生,而这,就是操蛋的真相。”

    而人们,面对托妮亚倒地后的奄奄一息,报以最热烈最欢乐的掌声与欢呼,一如当年,她拿下鼎盛荣誉时,人们的掌声与欢呼。

    这就是人生。

    “我从未幻想过有人会爱我,像爱其他人一样,我的幻想无法延伸的那么远;我只幻想着人们都注视着我,呼喊着我的名字。“

    ——玛丽莲·梦露

     2 ) 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奔跑。

    今年是女性电影的大年,欧美有《神奇女侠》《极寒之城》《伯德小姐》,亚洲有《嘉年华》《相爱相亲》,以及《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2016年在印度上映,2017年在中国上映)

    女性电影通常是女权主义,讲述女主角在磨难、挫折中逐步成功的故事。

    《我,花样女王》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讲述女主角是如何走向失败的。

    有趣的是,曾出演DC反派“小丑女”的玛格特·罗比在本片饰演女主角塔尼娅·哈丁,曾出演漫威反派“冬兵”的塞巴斯蒂安·斯坦在本片饰演塔尼娅的丈夫杰夫,而编剧叫史蒂夫·罗杰斯,和美国队长同名同姓。

    电影选材自真实故事,塔尼娅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花样滑冰选手,获得无数比赛冠军荣耀,却因为丑闻而走下神坛。

    1970年,塔尼娅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个贫困家庭,并度过了艰难的童年。

    母亲拉沃娜的婚姻非常不幸,塔尼娅是她的第四个孩子,是她和第五任丈夫生的。

    塔尼娅4岁就开始滑冰,但对于年仅4岁的女儿,拉沃娜不鼓励、表扬,取而代之的是打击、批评,甚至都不允许女儿上洗手间,让她憋着尿训练。

    这样的开头让人联想到《摔跤吧!爸爸》,但是剧情走向可以说是完全相反。

    和阿米尔·汗所展示的父爱不同,拉沃娜已经上升到了虐待的范畴,她经常打女儿,甚至对着女儿说脏话。

    拉沃娜的理由是:塔尼娅在生气的时候才会滑得更好,如果不对她说“你做不到”这样的话来打击她,她就真的做不到。

    甚至拉沃娜在女儿比赛前,会雇人来喷她,达到“鼓励”她的效果。

    第一次看这个片段觉得幽默,第二次看觉得心塞、无奈。

    塔尼娅是在打骂中长大的,不管她表现得再好,母亲从来不满意。

    塔尼娅纵然是成为了一流的滑冰运动员,但打骂、打击、批评都是消极的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能力很强,心灵和精神都是残缺的,是不乐观、不阳光的。

    更为重要的是,体育界,尤其是花滑界很在乎面子工程,评委给运动员打分不仅仅是看他们滑冰的技术,还要看他们的打扮、外貌、家庭,甚至滑冰技术以外的项目的权重更高。

    塔尼娅出身贫困,父母离异,再加上买不起华丽的服装,也没有符合评委审美的外貌,即便是跳得再好也不能得高分,其它的运动员有完美的家庭、优质的服装、讨喜的外貌,即便是滑冰时摔倒了得分都比塔尼娅高。

    因此,塔尼娅不得不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而她的付出也终于有了收获。

    她成为了女子滑冰史上第2位、美国第1位在比赛中完成三周半跳跃的运动员。

    1991年,她在美国排名第1,世界排名第2,奥兰多的全国赛上排名第3。

    即便如此,评委仍然对她非常苛刻:“这从来不只是关于滑冰本身。我会否认我说过这些,但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你代表的是我们国家,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完整家庭的形象的选手,而你根本不配合。”

    塔尼娅回应道:“我没有完整的美国家庭。为什么不能只和滑冰有关呢?”

    但是评委拒绝回答她的问题。

    于是,塔尼娅选择了妥协,决定为了体育事业,和虐待她的母亲、家暴她的丈夫和好。

    为了取悦评委,塔尼娅不得不回过头去找杰夫,而她的滑冰生涯就从此发生惊天巨变。

    1994年冬奥会前夕,塔尼娅的对手、家境良好的花滑选手南茜被不明人士打伤了膝盖,而杰夫正是幕后黑手。

    塔尼娅对此事并不知情,然而仍然被法院处以3年缓刑、500小时社区服务与16万美元的罚款,并被取消1994年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金牌的资格。

    由于此事件,美国滑冰协会对塔尼娅做出了终身禁赛的处分。

    后来,塔尼娅只好被迫放弃滑冰,转往拳击、摔角,让人联想到《极速风流》。

    请玛格特·罗比饰演塔尼娅是非常好的选择,她在电影中的造型,和塔尼娅本人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2013年,玛格特·罗比在《华尔街之狼》中崭露头角,饰演莱昂纳多的爱人,震惊四座,还提名MTV电影奖突破表演奖。

    2016年,她在《自杀小队》中的表现更是惊艳,并且成为了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的动作片最佳女主角。

    她原本可以发挥得更好,但是《自杀小队》的影片质量限制了她的发挥,她急需一部优秀的电影来证明自己,而这部电影就是《我,花样女王》。

    截止今天,她已经凭借《我,花样女王》提名了至少7个女主角奖项。

    由于塔尼娅是历史上第2个完成三周半跳跃的花滑选手,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人来当动作替身,因为在塔尼娅之后,只有6名女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做出这个动作。

    为了这部电影,玛格特·罗比花了数月时间练习滑冰技巧,而她的付出也有了收获,本片不仅剧本扎实,摄影、剪辑、视听效果也尤为出色,这和玛格特·罗比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塔尼娅滑冰的片段非常精彩,尤其是电影最后塔尼娅拳击和滑冰的交叉剪辑颇为惊艳。

    美国梦是指: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这些年来有很多关于美国梦的电影,《我,花样女王》则是“反美国梦”的电影,塔尼娅坚持努力,最终却走向了失败。

    她失败的原因相当复杂,有美国体育界的面子工程、母亲的虐待、丈夫的家暴,还有她自身的原因,比如她不懂得打扮,比如她性格固执、率真、不谙世事,只知道滑冰,不知道讨好评委。

    当然,她打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穷,而她的性格也绝非评委给她穿小鞋的理由,因为滑冰技术之外的成分给她打低分,就叫黑幕。

    塔尼娅在训练之余还要打工赚钱、受到评委的不平等待遇、受到社会、亲人的迫害……塔尼娅的一生多灾多难,但她选择了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塔尼娅尽管抽烟、说脏话,但是受到了伤害都是自己承担。

    塔尼娅从英雄走下神坛的结局,辛苦一生最终没有成功的命运,表面上看似不女权,但内核是无比的女权。

    以往的女权电影,往往是女主角奋斗之后走向了成功,这叫“如愿以偿”;

    塔尼娅花了20年练习滑冰,却落到终生禁赛的下场,这是“功败垂成”。

    你不让我滑冰,我就去拳击,去摔角!塔尼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矢志不渝,越挫越勇。和“如愿以偿”相比,她的“功败垂成”、她走下神坛的结局,使得她的努力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因为这就是现实,因为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因为她不论成功与否也要坚持到底,因为她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因为她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塔尼娅一生从事的滑冰、拳击、摔角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以前滑冰,摔倒了站起来;后来拳击,也是摔倒了站起来,什么都打不倒她。除了她自己,没有人能让她放弃。

    并不是要成为大老板、科学家、体育健将才是女强人,女强人可能就是我们身边平凡但不平庸的家人、同事、朋友、街坊,她们不一定有尊贵的身份,但她们就像塔尼娅一样,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在委屈和打击中前行,三十年如一日,化悲愤为力量。

    因为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奔跑。

     3 ) 生而为人,我没有优雅的权利

    I, Tonya看得太让人难过了。整个Tonya的故事,就是一个从原生家庭、两性关系、家庭暴力、阶级分化、性别歧视、行业潜规则到大众传媒的消费文化全方位的,一个女性在社会中可以遭受到的所有不友善和伤害的标本。

    这个社会信奉“相信自己”、“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但其实只是个骗局,这些信条只对类似Nancy那样外型符合主流价值观、出生优渥、有私人溜冰场和上千美元比赛服的甜心适用。在这么多条件辅助之下所取得的成功,究竟才华其中占据了多大决定性的因素?而Tonya的经历却证明,才华算什么,就算有天赋异禀的才华,如果没有友善而平等的社会支持,在社会的教条和禁锢之下,根本脆弱渺小得不值一提。

    片末历史性三周半回旋跳和拳击赛慢镜头的穿插闪回处理得非常巧妙。同样都是凌空旋转,一个是创造历史的辉煌一刻,一个是狼狈得被打飞在地,人生的巅峰与低谷莫不相似,在场观众的起身欢呼,亦是历史的重叠。其实,看客从来都只是为好戏连台欢呼,根本不在乎台上的人与背后的真相。三周半的跳跃对Tonya来说,是自我肯定的重大突破,尽管人人认为她做不到,但她向全世界证明,别人不敢尝试也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但这些,其实旁人并不在乎。

    有人说电影似乎是在“洗白”Tonya,我并不认同。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Tonya的职业生涯彻底毁了,所谓洗白了又有何意义?更何况,这部影片并不是为了还原袭击Nancy事件的真相,或者还谁一个公道。只不过是,一个承受了那么多伤害、攻击和失败的人,一个被社会捧上天空,肆意围观揣测,随意攻击标签,又无情抛弃的女性,当她的声音被大众和传媒盖过那么多年之后,无论是否有失公允,她的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倾听。

    时至今日,谈起Tonya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提起Nancy,好像Tonya职业生涯的巅峰和坠落都不过是两个劲敌之间的角力。在俗套的叙事中,Tonya的生命中不能没有Nancy,而Nancy也不能少了Tonya的存在,就好像每个故事中,总要有一个人人喜爱的正派角色,一个人人憎恶的反派角色,这样才有嚼头。所以,人们不断回顾品味袭击事件,采访当事人,找爆料,不过是一再咀嚼,究竟这出戏的反派是谁?究竟Nancy是无辜的小白兔?还是装模作样的白莲花?Tonya究竟是心狠手辣的大boss?还是无辜受牵扯的牺牲品?

    电影处理得最佳之处,就是摆脱了这种八卦式的视角,彻底淡化了Nancy在故事中的角色。因为,Tonya的故事,Tonya的人生,只是她自己的,不是供看客消费的狗血剧情。女性之间的勾心斗角和彼此中伤一向是大众最受落最热衷的,但导演直接告诉大家,人生不是女子拳击比赛,围观女性之间互殴,并不是什么体面的事。

    Tonya的人生,不正如拳击台一样?从出生开始,母亲、前夫、花样溜冰协会、媒体、舆论、整个社会都一次又一次地给出重击,即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得不停反击。生于此世,身为Tonya,别无选择,挨了拳头,就要揍回去,被打趴下了,也要站起来,鲜血溅了一地,不要哭,勇敢地走下去。

     4 ) 打倒Tonya的那些伪善的真实:电影中对花滑世界潜规则的隐喻

    2022.1.26更新: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2018年的时候 我曾经去到过韩国平昌 亲临冬奥会比赛现场。那是我第一次去奥运会现场。是的,我没有去过夏奥会,而是第一个就去了冬奥会的现场。虽然17年的时候也到过小城江陵(平昌冬奥会的冰上项目举办地),但奥运会的气氛是很特别的。是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场景。在冬季的海边小城江陵,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本就不大的城市几乎到处都挤着各色的人们。各国的选手、教练和奥委会的官员们在你的身边围绕。只是下车往场馆走的那一路,就可以遇见几十种穿着不同国家代表队服装的人。大家会彼此微笑点头,空气中洋溢着融洽又和气的氛围。虽然天气很冷,却总有阵阵暖流。江陵冬天的海还是碧蓝碧蓝的,清透的泛着孔雀绿,洁白的浪花裹着细沙温柔的冲刷着沙滩。那不像是北国冬天的海,倒像是哪个热带岛屿。天空那样澄澈,虽然寒风刺骨,阳光却依旧耀眼,而海水清澈见底,让人恍惚。沙滩上到处都有奥运的五环标志和各个国家的旗帜,还有拿稻草扎起来几米高的现代雕塑,闭幕式结束后会被付之一炬。类似火人节。人们争相和这些纪念物拍照,在海滩上大排长龙。排在我前面的是五个穿着荧光粉色日本队长运动服的选手。因为我很爱羽生结弦,所以可以轻易的认出那是日本队的队服。后面就排着俄罗斯队的选手们。现场还有各个国家的媒体穿梭来往,也有大大小小的赞助商展览活动,最大的那个亭子是阿里巴巴的,展示了很多为冬奥会量身定做的高科技产品。

    和夏奥会的严肃紧张不同,冬奥会更像一个大party。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狂欢,畅饮。在洁白的世界里忘却了真实世界的烦恼。而我不曾想过,那是美好时代的倒数计时,那时我们可以随时去到地球上任何想去的地方,和所爱的人们相聚的最后光景。我永远忘不了海边飘雪的江陵小城,和朋友们围坐在暖炉前的那一次炖鱼火锅,以及那一年,那个冬天,奥运会所带给我的快乐与感动。

    遗憾的是,我们本来可以,奉献给世界一次精彩绝伦令所有人难忘的奥运会,当然他一定也会是精彩绝伦令人难忘的。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没有机会参与冬奥这个大party的快乐。世界笼罩在阴霾之中。但我仍然希望,冬奥会可以圆满,快乐。就算不能亲临现场,仍然能够将冬奥的精神传递给全世界。

    我永远爱冬季运动,因为他热情,洒脱,自由。我想Tonya也一样。

    那些因为这部电影而来的你们,诚挚的推荐大家,都去领略一下冬奥会和冬季运动的风采。你们一定会爱上。

    2021.8.9更新:夏季奥运会落幕了。让我们期待180天之后的北京。冬季奥运会。花滑美人们在这个夏天也帮yxh和up们扛了不少KPI

    2021.6.23更新: 最近营销号好像又在推这部电影是为什么🙀🙀🙀

    ————以下是17年写的————

    看了四年花滑,现场比赛看过不下100场。几乎见过所有现役仍在花滑世界中滑冰的世界顶尖选手的演出。(好像就差高桥,金妍儿见过真人没见过滑冰。)聊一下这部电影对花滑世界潜规则的隐喻。 ----------------------- 这个世界充满了潜规则,花滑几乎把这种潜规则发挥到了极致。 大约是由于花滑是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冰上形象”成为了这个被少数精英(裁判和他们幕后代表的利益集团)有选择性的控制的内容。如果你不符合某种模式,那么只有被淘汰。精英们控制的手段繁多,随后一一道来。 1 你必须是养尊处优的公主 花滑训练费高昂,花费不菲。因此大多数花滑选手都出身自家境殷实的精英阶层。(我国选手除外) 而电影一开始Tonya的采访便称自己是Red Neck。红脖子白人。是美国精英阶级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 而小Tonya对爸爸说她在学校被叫做White Trash,白人垃圾。这也是美国社会常有的对处于底层阶级的白人的侮辱性称谓。 相应的,Tonya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之后,她妈妈教她在那人的牛奶里吐口水。这个行为又从侧面证实了她确实就是被精英所鄙视的“下等人”。她妈妈的行为从始至终都十分粗鲁,粗口,暴力,抽烟,从事体力劳动。这些都被美国精英阶级的白人所不齿。因为代表了美国形象的WASP们一生最崇高的信条就是Decent,简言之就是装逼。而Tonya从小就与Decent绝缘。 同样因为必须显得有钱,每个滑冰的女孩儿都有一件裘皮大衣。Tonya爸爸为了让她也有,便到森林中打猎,自己手工缝制了一件裘皮大衣给Tonya穿上。但是这件大衣在冰场遭到了嘲笑,Tonya以竖中指作为回应。这里又一次强调了她与Decent毫无关联。 她不是养尊处优的公主,她是出身低微的穷酸女。 2 你必须是位女人中的女人 花滑世界的逻辑一向是,最顶尖最被裁判认可的女选手几乎仅有两种:可爱又柔弱的少女,或性感又妩媚的熟女。 利平斯基是前者,关颖珊是后者。

    浅田真央是前者,金妍儿是后者。

    不巧的是,Tonya哪个都不是。 她既不纯洁无邪楚楚可怜,也不千娇百媚妖娆温存。她几乎虎背熊腰,大大咧咧。她甚至不算美貌。 电影中15岁的她,甚至留着中性的短发。因此当Jeff对她说你很pretty的时候,她竟然被突如其来的夸奖感动了。 3 你要穿着得体 电影中Tonya对裁判发火质疑他们打分不公平那里,裁判说你也必须有好的presentation。Tonya回敬他们我没有5000美金买衣服,所以这套衣服已经不错了。我认为挺好看的。而她的教练戴安也一直要求她穿怎样的衣服,做怎样的行为。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符合花滑中对选手既有形象的那一套逻辑。 但是Tonya苦于经济问题,也苦于出身的审美问题,几乎无法穿着得体。而她的对手,南希科里根(虽然也是个Bitch吧)却优雅迷人。几乎所有顶级花滑选手都在演出服上面大下功夫,外形绝对是花滑选手实力的一部分。 4 你是要代表USA形象的人 Tonya一直苦于裁判对她不公正的打分,在一场赛后跑去追逐美国冰协的官员(or裁判or技术专家or主裁),追问他为什么自己技术这么过硬却不能得到公正的评判。裁判无奈之下对她说,因为我们不能让你去代表美国的形象,看看你自己的样子。他代表了花滑世界对Tonya的评判:你不够资格代表美国。 Tonya,一个出生在红脖子白人阶层的丑小鸭,行为粗鄙,审美粗俗,这样的skater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主流花滑界的认可。可她偏偏不服输,一次次用自己的实力与这个世界对抗。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这个花滑界的错误与花滑界的正确狭路相逢,直至发生了那件惊天大丑闻。于是花滑界的那些话事人们,迫不及待的抓住这次机会把她逐出花滑世界。她被终生禁止参与与花滑有关的任何活动。 这件丑闻如今在花滑界内部,仍然被常常提起。在花滑的粉丝中,这个故事被演绎了千百回,真相如何已经无法分辨。如今,人们对Tonya的态度,仍然嘲讽多过同情,不齿多过理解。因为她是一个,与花滑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她闯入了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 如今的花滑世界,仍然充满了王子公主,少女骑士。Tonya仍然毫无立锥之地。 而顶级的Skater和普通的skater之间的差距还是跟Tonya和Nancy一样大。Tonya需要在业余时间打工来维持自己滑冰,她甚至还得到公开的冰场训练。而Nancy则有自己专属的冰场,像Tonya所说的那样,大概摔了都有好几个人扶她起来。 如今顶级的花滑选手不但拥有自己的专属冰场,甚至用真金白银买下好几座冰场。他们几乎永远一个人训练,教练只不过是他们的雇员。冰协的官员给他们跑腿,甚至连国际滑联的规则都会被最有影响力的花滑选手左右。他们出入奥委会官员的宴会,甚至和政客谈笑风生。几千美元的冰鞋一个赛季就要消耗十几双,上万美金的演出服几乎每场比赛都会新做一件同样的(因为昂贵的演出服很难水洗)。年入百万美金,过着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 而普通的skaters常常需要在白天做教练教小朋友,才能支付自己的滑冰费用。许多花滑选手都不得不靠家庭资助,或者募捐才能继续滑冰生涯。 花滑是个美丽的世界,但撕下艳丽外衣却狰狞的残酷。 I Tonya这部电影,谈论了歧视,谈论了偏见,谈论了阶层,谈论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谈论了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谈论了爱与被爱。看似荒唐,实际现实比这还荒唐百倍还直接百倍。 花滑是部好题材,因为那些明争暗斗,每一天都在真实的上演着。

     5 ) 父母皆祸害男人毁一生

    想起豆瓣那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这个剧情前半段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了。

    原生家庭影响个人性格,按照犯罪心理的逻辑,言语虐待也算是家庭暴力的一种,Tonya没反社会人格很不容易了,再长成花样滑冰冠军可以说是很励志了。前提是没有遇到智障家暴男Jeff的话。

    她妈说了那么多,她啥都记得了就是没记住You fxxk dumb, you don't marry dumb(七字真言,各位裱起来挂心中)。作为一个外人我觉得她妈是真朋克,当然如果是要当家人的话,还是要比她妈更朋克才能消受得起。

    总之这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男人毁一生老天太傻X(尽给我安排猪队友),而我要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的故事。

     6 ) 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

    小Tonya尿在冰场上的时候,你可能开始期待她登上领奖台的样子,开始期待她与母亲和解的样子。天生热爱,坚持,不择手段,隐瞒,爱与恨,自私,挣扎,妥协。在技术能力层面,坦雅向所有人证实了:她可以。Tonya那段crosscut慢镜头,太精致了。再看1991巅峰的那场比赛,这种跌宕起伏实在太美了。
           然而当丑闻发生时,谁还会在乎真相如何呢?没有什么酒比现实更烈了,情感真是太复杂的东西。说什么不公平,说什么这是集体暴力,你可以解释每一种行为,但当一切都混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还能不能像判断对错一样得标记每个角色。

     7 ) 成功路上没有捷径

    女主角的成功也许是因为遇到了伯乐

    也许她本可以默默无闻

    付出一切努力哦泪水

    没有辜负她自己

    成功背后的心酸

    看了就知道了

    母亲的冷漠,刻薄,甚至是侮辱,也是本片的一大惊喜,也是女主励志成功的推动剂。

    没有什么随随便便成功的人

    背后的心酸与泪水都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荣誉归来,你是王者!

    加油!

     8 ) 看完这电影,我开始讨厌花样滑冰

    (首发于 壹条电影 微信号:yitiaomovie)

    坦雅·哈丁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选手,在她之前,美国无人敢尝试这个动作。

    她1970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家境贫寒,母亲有过多任丈夫,她是母亲和第四任丈夫所生的孩子。坦雅小时候,父亲便离开了家,母亲的冷漠与粗暴让她的童年雪上加霜。

    她刻苦训练,努力成为专业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1991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坦雅得到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银牌,1992年和1994年得到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金牌。

    坦雅在职业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意外卷入一起丑闻。当时另一位花滑选手南茜·克里根在更衣室遭到不明人士袭击,膝盖受伤。经查,袭击者为坦雅当时的丈夫杰夫·吉卢利。坦雅本人因包庇罪被终身禁赛。

    此后她转战拳击、摔跤,但不久便草草结束了职业生涯......

    坦雅(左)和南茜(右)

    坦雅事件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乃至世界花滑界的丑闻,美国编剧斯蒂芬·罗杰斯将坦雅事件改编成剧本,并由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拍成传记片《我,花样女王》。该片豆瓣评分8.1,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剪辑提名。

    说实话,这是我看过的最压抑的一部传记片

    一般的传记片会采用正面人物作为题材,而《我,花样女王》却用了一个丑闻女主角。片子的形式很奇特,在剧情之中加入了类似采访的段落,借坦雅(玛格特·罗比 饰)、前夫杰夫·吉卢利(塞巴斯蒂安·斯坦 饰)、母亲拉沃娜·戈登(艾莉森·珍妮 饰)以及涉事人员和记者之口,逐渐还原丑闻事件的真相。

    电影在表达某些沉重话题例如家庭暴力时,也出乎意料地没那么沉重,而采用了滑稽的方式。

    坦雅第一任丈夫杰夫·吉卢利对坦雅一次次地施行暴力,但坦雅却一次次妥协,甚至用自嘲的方式来给自己开解。这使得本该沉重的家暴话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坦雅婚姻的不幸,不是因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么?

    坦雅对家暴的理解是:“我的丈夫是因为爱我才打我。如果他不爱我,为什么要打我呢?”

    坦雅的母亲也在肉体和精神上双重虐待她,无论坦雅取得好成绩还是遇到心爱的男人,母亲都会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永远一副冷脸,随意暴打已成家常便饭。

    坦雅穿上婚纱的那一天,母亲依然毒舌:“我不知道说什么,嫁给第一个夸你漂亮的傻子,你可以跟傻子上床,但不要嫁给傻子。”

    和对丈夫的家暴态度一样,坦雅也用“妈妈打我是因为爱我”来解释母亲的虐待。

    当一个人缺爱缺到了极点,就会把别人的暴力自动转化成爱,这在医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斯德哥尔摩症

    影片中,坦雅不止一次说道:“我感觉到我被爱着。”在和杰夫恋爱的时候,在被家暴的时候,在1991年获得全美锦标赛冠军的时候......

    除了冷漠毒舌的母亲,坦雅只从父亲身上得到过温暖。电影开头有一段坦雅和父亲在林中打猎,坦雅想和同龄人一样有一件皮衣,父亲就亲自为她打了一只野兔。冰天雪地,稀疏丛林,小坦雅和父亲像一对好朋友一样聊着天。

    可惜,父爱转瞬即逝。被母亲赶走时,父亲表现出的冷漠与母亲如出一辙。小坦雅撕心裂肺的哭喊牵动人心,她内心的空洞从此形成......

    极度缺乏爱的人会像抓救命稻草一般抓住一丁点的爱,杰夫就是那根稻草。坦雅有一定程度上的“恋父情结”,她忘不了,放不下杰夫给过的温暖,杰夫的关心和赞美仿佛父亲又回来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让坦雅离不开猪一样的队友

    杰夫收到恐吓坦雅的匿名信,这促使他想用同样的方式恐吓南茜,但杰夫的朋友肖恩居然偷偷雇人打伤了南茜的膝盖,原来寄给坦雅的匿名信是他一手写就,肖恩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刷存在感!

    爱的缺失,被外界瞧不起,又让坦雅虚荣心膨胀,急于表现自己。在参赛着装上她特立独行,过于花枝招展而显得轻浮,这减低了她的分数。1991年坦雅第一次用冰上三圈半跳跃震惊全美,一时间她成了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人,虚荣心极度膨胀。面对丈夫杰夫,她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

    坦雅的这种暴发户形象直接暴露出她贫寒的出身。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多处直接间接地提到了她的出身。比如坦雅一直被人们称为“红脖子白人”,“红脖子白人”是美国精英阶层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坦雅在学校被叫作“白人垃圾”;母亲叫坦雅在侮辱她的人的牛奶里吐口水,这间接证明了坦雅确实是被美国精英们蔑视的“下等人”。

    所以,电影的前半部整个就在为我们描述一个人生惨到谷底的女人,为什么?

    因为坦雅职业生涯覆灭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乃是花样滑冰界的潜规则——冠军选手必须代表美国形象,而且是精英阶层的形象。这一点坦雅明显不符合。

    坦雅曾因评委们故意打低自己的分数而抗议,她甚至追到某一评委的车前问原因,结果得到了这个令人心痛的回答——

    这从来都不止是关于滑冰本身,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完整美国家庭的形象的选手,而你根本不配合。”

    连媒体也公然嘲笑坦雅:“天啊,不可能吧,这就是我们的花滑冠军。”

    事实上,花滑训练费高昂,大多数美国花滑选手都出身殷实家庭。坦雅的母亲把赚来每一分都投入了坦雅不菲的训练费中。参赛着装上,除了经济限制,坦雅的审美因出身所限,几乎无法穿对衣服。她公然在比赛中对评委抗议,评委一脸戏谑地对她道:“我们打分还要参考造型因素。”

    教练也对她说:“如果你穿着得体,也许分数会更公平。”

    而坦雅的队友兼对手南茜·克里根则符合评委们的要求。南茜来自富裕家庭,有良好的教养,气质高雅,穿着得体,并且绝对不会像坦雅那样对评委爆粗口,更不可能拦车质问。

    在这里,花滑运动已经完全不是一项运动,而成了一场政治秀。当运动员的成败不是取决于竞技水平,而是取决于家庭环境和地位,这就注定了她必将跌入地狱,无法翻身

    坦雅几次表达对这种生而不公的愤懑:“南茜有私人训练场地,也许摔倒了还会有专人扶着。”当丑闻发生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倒向南茜,这对坦雅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公众的盲目是更大的伤害。当丑闻发生时,媒体一边倒倒向南茜,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讨伐伤害代表美国形象的凶手的声浪日渐高涨。谁还会关心真相?坦雅的教练劝她去向公众道歉,只有道了歉,这件事才会过去。

    当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起来时,真相就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事

    坦雅最终被终生禁赛,即使她转战拳击和摔跤,希望继续活在公众视野中,但职业生涯也很快结束了。

    杀死坦雅的是她自己,是最亲密的人,更是无数双看不见的手。评委要求花滑冠军选手能代表美国精英阶层形象,公众也默认了这一点。当强者不符合这一“潜规则”时,只会遭到全社会无情的打压。

    这样的“暴力”太常见了:寒门学子一朝功成,却被公众打上“凤凰男”这一鄙视意味浓烈的标签;靠双手打拼上位的女性,人们忍不住会怀疑她被“潜规则”;学生时代师长喜欢的“好学生”常常遭到孤立......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华裔大一新生遭美国一亚裔兄弟会霸凌致死事件正式宣判。据悉,每年至少有一名学生被亚裔兄弟会虐凌至死。该兄弟会默认霸凌“试用期”成员,成员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做事也越轻松。他们视喝酒为融入群体的必要条件,喝得越多融入得越快,很多新会员不得不喝,狂吐甚至饮酒过度死亡。

    影片末尾,坦雅在拳击场上自白:“毕竟我太了解暴力了,美国想要有人去爱,但更想要有人去恨。那些恨我的人总是说,坦雅,说出真相吧。但并没有真相这种东西。这就是我的人生,这他妈就是真相。”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看不见的那些人生里,暴力每天都在发生。是啊,这他妈的才是真相。

     短评

    毁掉一个天才需要分几步?需要几个人?

    5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小丑女演得好,她妈演得好,那死胖子演得更好……艹!干!那死胖子!

    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I, Tonya》,又名《老娘,唐嫣》,以及《溜冰吧!妈妈》。编剧是Steven Rogers(不信你看看编剧是谁),讲述冬兵背叛他、和小丑女相爱的故事,于是,后来,冬兵这个负心汉遭到了报应,被朋友陷害,成为了全世界最憎恨的人。

    1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歌有点多不过还挺好听。Janney演得不错。整部片看下来感觉有点大杂烩,要说是David O. Russell拍的我会信,最后比赛那整段拍法演法又照搬黑天鹅。作为制片人的Robbie还是演员私心过重,太想趁高人气一步登顶,导致整部片都隐约弥漫着一股“老娘也要像表姐石头一样拿奥斯卡”的味道。

    1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Domestic violence isn't funny

    21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还行

    本年度最带劲儿的传记片,美国梦的阴影面,想被全世界爱,却被全世界恨甚至沦为笑柄,绝不讽刺,非常矛盾,完全真实。花样滑冰的世界里当不成公主,搞女子拳击又发现自己不是怪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生活总他妈随心所欲地整你。”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餐刀入臂流出的血,让人明白亲情的冷酷;子弹擦枪弹出的血,让人懂得爱情的残忍;拳台痛殴咳出的血,让人饱受命运的玩弄。在这个只相信鲜血不在意眼泪的舞台,流着泪向评委或法官哭诉,都毫无用处。冰面旋转三周半,却永远活不出模范人生。在血与泪之后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才是被命运踢碎膝盖的小女孩。

    2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看完五味杂陈。天才选手穷极青春去追求的事情,败给了性格和家庭。面对裁决的时候她才23岁。就像每一个难度跳跃一样,在起跳时就知道是否能成功落冰,但是在空中一定会尽力挽救,在摔倒后也要一秒爬起来。大概生活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

    28分钟前
    • 小慢
    • 力荐

    用一个十足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毁灭性的悲剧,前半段全程都在哈哈哈,后半段事件爆出后越来越心酸凝重。第四面墙的手法用得很6很得宜,给你看一群欢乐的傻逼,如何深陷在一出罗生门之中。而艾莉森的演技又给极品老妈升级出另一个旷世奇葩的新版本。父母皆祸害,渣男毁一生,上帝是幕后的傻逼大boss。

    3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直觀的疑惑是:譚雅的穿著不像冰場淑女,究竟是她不想,還是不能?畢竟外行如我無法想像,一個全美紀錄保持人兼奧運先發,會拉不到贊助商贊助一件也就五千美金的賽服。連帶的疑惑則是:何以本片視角層層,唯獨不去訪問譚雅的任何一位同行呢?例如斷腿的那位?她們不也是清楚美國夢真相為何物的證人嗎?

    36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被禁止自己终生追求的东西,因果轮回,世事无常,别丢失自己。

    3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红脖出身,女性被施暴,一个黑点毁掉整个职业,这片简直踩中了当下所有的热点话题,母女的表现太亮眼了。伪纪录片以及打破第四面墙的形式看似突破,实际上在大空头之后这个花样也有被滥用的嫌疑,中段人物的塑造也不够好。另外全片的“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还说“不存在真相”,洗白姿势不要太难看

    4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算是普遍无趣的传记片中有点意思的了,超级喜欢艾莉森·珍妮扮演的母亲,毒舌、冷漠、控制欲强,气场满分,酷到不行。

    42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3.5 合格的娱乐片,剪辑和镜头组合炫酷,演员也很卖力,罗比很不错。但是我希望看到不止是目前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倒霉红脖女恰好会做三周跳”,而是说多一些,这样一个能用身体表达音乐的天才运动员,付出了和才华匹配的汗水,却败给了保守的美国和难以摆脱的家人。但那样可能就不是喜剧片了吧

    4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不断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的互动是亮点,小丑女塑造的Tonya可以说是美国梦最好的正/反面教材。真相不只有一个,恶人并不是怪物,能在不知不觉中洗白这点比较厉害!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太残忍了,真是一出黑色喜剧。生活是一碗狗血,Tonya喝得真干净。老妈表演真是秒杀众生。冬兵贴个胡须难掩帅气。不断转换角度,多角色插叙,以及打破第四面墙,喜剧化手法让电影看点十足。最后还要说下罗比,她可是和罗南一样是90后!

    5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笑点无比密集,但暴力的部分也很惊人。角色塑造都很棒,妈妈尤其突出,Alison有希望拿奖。可以说很好地描写了红脖的生活状况,挺让人唏嘘的。营销号可以用的标题:冬兵竟敢家暴小丑女!…之类的吧

    55分钟前
    • 兔安叽
    • 力荐

    很酷的妈妈,很帅的老公,有趣的解读。如果是请艾米亚当斯来演女主,就是神还原了。

    56分钟前
    • 竹和
    • 力荐

    聚光灯只有一束,污点从四面涌来。

    5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她的经历本来非常美国梦,但在她的故事里,正是大众对美国梦的定义,毁了她的一生。它的每个环节都很优秀,特别是剪辑和剧本,这部电影想要的表达的让人觉得很复杂,是童年毁一生,女主角自身的性格使然,还是遇人不淑,嫁了个渣男,还是体育世界的潜规则和偏见,原因确实“非常矛盾,非常真实”。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