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路过未来

    路过未来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7

    主演:杨子姗,尹昉,李勤勤,王婷,娜仁花,周波,陈雨锶,周云蓬 

    导演:李睿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复身犯

    • HD

      未来的太阳

    • HD

      再无可失

    • HD

      PLAY!~输赢怎样都行~

    • HD

      阳光总在风雨后

    • HD中字

      紧急审讯室 特别召集 2022 八亿日元的压岁钱

    • HD

      让阳光晒满家

    • HD

      野山百里香

     剧照

    路过未来 剧照 NO.1路过未来 剧照 NO.2路过未来 剧照 NO.3路过未来 剧照 NO.4路过未来 剧照 NO.5路过未来 剧照 NO.6路过未来 剧照 NO.16路过未来 剧照 NO.17路过未来 剧照 NO.18路过未来 剧照 NO.19路过未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耀婷(杨子姗 饰)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甘肃人,除了办理身份证外她再没去过甘肃。如今在深圳打工二十多年的父母决定返回甘肃农村老家生活,耀婷看到父母在村子里生活并不如意,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父母重新接回深圳生活。小混混新民(尹昉 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路过未来,我却看不到他们的未来

    很打动我的一个镜头是李倩死后耀婷把她的照片贴在抬头可见的上铺的床板下,并把室友送她的护肤品塞到这个爱美的女孩子的照片旁边。没想到导演给了花样年华的两个女孩子这样的结局,有点太刻意了。之前看宣发我一直以为会是脉脉温情的一部电影。结果各种虐一波接一波的打击,太刻意堆砌了,导演的锅吧。杨子姗的耀婷一直都是苦情脸,不过看到后来知道家里为她治病已经花光所有钱也就能够理解了,她对这个家的负疚和亏欠吧,心中有这样大一个包袱谁笑得出来。尹昉应该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对待人生的一些理念我也很赞成,但毕竟不是科班出生,这是我看过他演的第一部男主的电影,演技还是要有很大的提升才行,我就是沙漠之舟那里是挺尬的。相对于ktv相认的那场戏我还是更喜欢在医院里阻止耀婷继续参加药试那段。不过房贷、生病以及两个女孩子之间的感情这几个地方可能我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感同身受,我还是哭了。白马那段太出戏,还不如看雪来得与前面呼应,演员应该还是很努力的,但剧本和导演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无论如何打动过我的电影我还是给了4星。

     2 ) 尹昉自述: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

    尹昉32岁了。

    大部分看过他表演的观众都不相信这个数字。按照传统说法,他已过而立之年。

    但这个来自长沙的大龄青年充满了少年感,双眼稚气未脱。如果你近距离见过他,还能感受到他的紧张和局促。

    2010年,24岁的他被崔健选中主演《蓝色骨头》,摇滚教父评价他“潜力无限”。

    这份潜力在《火锅英雄》中是劫匪“孙悟空”,在《红海行动》中是战胜自己的狙击观察员,在《路过未来》中是异乡人新民。

    他在同一条道路上走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指向商业和大众,一个指向艺术和孤独。前者的成绩是2018年贺岁档票房第一,后者的成绩是2017年唯一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蛇形前进,速度沉稳,也足够成功、足够引人注目。

    尹昉要成了。

    即将被资本和创作者争夺的他,仍然在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

    (以下为尹昉自述)

    11岁:我看到他们抽烟了,觉得他们会杀了我

    我小时候的概念是,抽烟的孩子肯定都是坏学生。

    刚上学的时候,11岁左右,晚上去厕所,就看见有大的孩子在那抽烟,我当时就吓得……给我吓得特别大的阴影,我觉得他们看见我看见他们抽烟了,他们会杀了我,小时候胆小到这种程度。

    而且他们可能除了抽烟,那种感觉也很痞,我就一直特别害怕,有时候晚上都不敢上厕所,害怕碰到他们,我觉得他们会把我谋杀,对那两个人的样子记忆特别深刻。

    后来偶然的机会就跟他们聊上天了,他可能看你小孩,就逗你两句,开始也是特别害怕,后来慢慢慢慢就放下这种戒备心了,就重新去认识他们,发现他们也是很好的人。

    尹昉(中)他旁边的女孩是刘诗诗,二人曾一同考进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中央芭蕾舞团代培班

    可能我的这个经验比较夸张,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这种情况。

    我小时候还经常跟同学打架,不是因为我要打架,而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是非感和道德感特别强。包括对一些现象也好,事情也好,对人,就会觉得分得很清,好人、坏人。

    但是你慢慢长大,成长之后,看到的越来越多,看书也好,去旅行也好,你会更加去理解人性的各个层面。

    尤其我看一本书叫《正义之心》,对我启发挺大的,尤其是从表演上,它是给我一个思路,怎么去理解人和理解这种道德感。

    我的家教也没有多严,觉得整个家族吧,氛围特别好。小时候受我外婆的影响特别大,我觉得她是特别有慈悲心的人。她有一种大爱,不是说只是对你好,或者对自己的家人好,她对每个人好。

    16岁:后来学工商管理,因为它那时候最热门,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梦想

    小时候稀里糊涂学了舞蹈,11岁来北京就专业学了,其实我小时候跳舞还是有一点热情的。专业学了之后,尤其学芭蕾,很压制这个东西,所有的都是非常规范的,有绝对的标准。每天的训练非常枯燥,慢慢对这个东西就没有热情了。

    而且觉得特别煎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那个艺校学员班还有5年,看不到头。

    我就不想学了嘛,大学我就考了北师大,也是因为是个综合性大学,可以修双学位,就学了工商管理,下定决心要改行。

    其实对未来特别没有一个真正的想法,当时工商管理真的是最热门的专业,就觉得应该去抓住最好的,从商,能挣着钱。

    梦想就是考哈佛商学院,那是最标榜企业家的一个时期,好多成功学的书籍,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是那个样子的,有一些企业家横空出世,像联想的柳传志。

    因为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会觉得那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的梦想。

    考哈佛商学院其实特别遥远,我连英语都没有准备,但它一般都需要几年的工作经验,那就先累积,顺便在这个过程中学英语。

    18岁的尹昉

    06年大学毕业,我去了一次招聘会,投了5、6份简历,只被一家公司通知面试了。一个演艺公司,叫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面试第二天就上班了,工资1500,后来涨到2000-2500。

    毕了业,我就没有再想过还会再去跳舞,问我学什么的,就说学工商管理的。当时想把跳舞这些事情忘掉,有时挺决裂的。

    工作后,生活也很难,觉得离我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很远很远,特别的沮丧,特别的迷茫。

    一年半就辞职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知道当下并不是我想要的,那段时间是最痛苦的。

    21岁:我很想再跳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

    其实离开舞蹈之后,我还是很愿意去看舞蹈演出,2007年看了皮娜·鲍什(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的《穆勒咖啡馆》。

    我之前没有正儿八经看过这样的现代舞,尤其是国外的。看了之后很震撼,我想那样去跳舞,它勾起了我一种想跳舞的愿望,但只是埋在心里,因为我觉得已经不可能了。

    辞了职之后我就去上上课、练练功,当时也不是想把舞蹈捡回来,就是想动一动,也不知道要干嘛,时间怎么去打发。

    后来就也是接触到一个在美国跳舞的华人,我觉得他的那种状态特别好,就是特别的真实和纯粹。

    我觉得,哦,这是一个舞者的状态!

    然后就让我很想,很想再跳舞。也是偶然的机会,2008年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建团招新演员,我一个同学他非得拉着我陪他去,我就也递了一个简历,他们就安排了面试,需要展示肢体,我都扔了好久,虽然慢慢捡回了一点,但做一个职业舞者还有很大距离。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提前一天给自己编了3分钟的舞蹈,然后就考上了,进了一个职业舞团。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跟别人差距挺大的,因为我考试的时候没有去呈现基本功,呈现的也是我比较擅长的,就把最好的、最有感受的呈现了。团长真的觉得特别好,眼前一亮,但一上班发现我练成这个德行,然后就慢慢练。

    24岁:我没有演技,我只是把角色背后的故事建构出来

    舞蹈和电影表演都有各自的限制吧,有互相补充的。

    舞蹈的表达会更抽象,而且我很喜欢、很追求抽象的东西。

    但是舞蹈又需要很具体的东西去支撑,而且它很少有具体的叙事和具体的人所面临的选择。更多地从自我对身体的探索,我跳舞这几年就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远离生活。

    电影表演是要去接触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处境。

    演《蓝色骨头》的时候全凭本能,也不知道该怎么样的去准备角色,就是拿到词知道这个戏凭着感觉演,慢慢地有了一些经验。

    《蓝色骨头》

    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没有表演技巧,但是我会找到一些方式和途径让我能顺利地进入角色,先把角色背后的故事构建出来,让我能在拍摄的时候,很顺畅地去经历角色所经历的事情。

    接了《路过未来》,我当时也是跟李睿珺导演聊完了之后说,有没有体验生活的方式。当时更想在职业这块了解,他是不是认识试药的这类人(尹昉在《路过未来》中饰演一个找人试药的中间人),如果有这样的渠道或关系的话,我可以去跟他们接触接触。

    后来他就约了我,2016年,在北京夏天最热的一天,早上8点在十里堡地铁站,他说是人最多的一站,我们等了40分钟都上不去,差不多早高峰都过去了才挤上去,但也是人贴着人。

    其实我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有这样的经验,然后坐了一个多小时到了西苑,北京西北边,北大那块儿。因为导演在那生活了11年,包括他前面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都是在那完成的,他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剪片,特别小的一个房间。然后他告诉我这边人的一些故事,他看到的,他自己怎么生活的。

    那天特别累,一直出汗,一直走。

    其实这一天能给这个角色多大帮助?没有那么明显、那么直接的一个作用。但我看到导演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个剧本,他关心的人是什么,他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讲这样的一个人的故事。

    从这里面你更加去理解导演,看到导演的视角,那我后面再做的工作是基于这个前提的,也会去用这样的方式。

    32岁:我享受关注,但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

    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挺没有目标的,我没有那种想要去达到的一种结果或者是很具体的梦想。

    拿影帝的想法其实也会有,但不足以成为我做事情的动力,而且我觉得这种事情我实现了也不过如此,一步一步走来也有这种感觉。

    有时候会反思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什么东西都去做,真正愿意去付出我所有精力、所有时间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怀疑,想做有兴趣做的。我本身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我觉得我做事情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和探索欲。

    所以我就放弃目的性,纯粹去享受体验的过程。

    但也不是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慢慢我觉得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可能慢慢这个东西就清晰了。

    《红海行动》之后很多人关注到了我,有了很多女粉丝,你要说完全不享受,也不可能。人还是有虚荣心的,尤其是被关注、瞩目的这种虚荣心。

    小时候我喜欢的女生,我都追不到手,她们都不喜欢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很小,会被女生,尤其是大姐姐宠一些。

    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有异性魅力的时候,应该是我做艺术的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找到自己了,人的那种状态会更强大更自信了。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感受到了虚荣心的时候,会再去审视自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旁观,在看,就好像这是别人一样。

    我很难给自己规划一条路出来,我肯定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属于有自己判断和自己轨迹的人,如果我离开那个轨迹,我可能就没了,我就找不到自己所有的这些东西了。

    首先我觉得还是考虑作品本身的品质,不管它是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如果有的选的话,我肯定选我最喜欢的导演,然后是剧本和角色。

    站在最高处的肯定就是那几位,侯孝贤,然后王家卫,李安。贾樟柯也……喜欢,但我一直没有想过我去演他电影的状态,因为他前期都是用的他那个范畴的演员,我看的时候没法想象我演这样的角色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包括现在很优秀的类型片导演,我觉得也是我在一个阶段特别愿意去尝试的,杜琪峰我也很喜欢。

    后记:

    尹昉仍然不适应“明星”这个身份。

    他是舞者、是演员,但他没有办法在我们面前扮演一个“明星”。

    接受采访时他偶尔会陷入表达困境,但绝不会将回答引向某个固定答案,也不会泛泛而谈,这本是很多受访者的惯用招式,但尹昉很有可能在一次采访中经历一段坎坷的自我剖析。

    记者们日常见到的“艺人包袱”与他几乎没有交集。他甚至不太习惯摆拍,你能在几张“失败”的成片中看到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无措。

    少年感,因为他还是一块璞玉。

    这个认知让人在一瞬间的喜悦后,迅速陷入担忧。

    娱乐圈为所有即将成名的人,准备好的了诱惑和压力。当你成为演员、当你签约公司、当你拥有名气,你的自由度、选择权和心境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大部分时候,这种的变化往往自己都无法察觉。

    少年感或许终会消失,但愿棱角会成长为锋芒。

    采访:法兰西胶片

    整理/撰文:空山

    摄影:血与冰激凌

    本文首发于毒舌电影APP

    后后记:真的是非常喜欢尹昉了,可惜当时的专访和看片时间冲突,没有面对面地见到他。后来他在上影节有一个论坛,我竟然也没有参加到,遗憾……

    当时看完采访实录,整颗心脏变得很柔软,有一种想要谈恋爱的感觉(特别帮他P了几张照片,遮住后面的杂物)。

    基于这种情感,第一次用了“自述”的写作方法,因为采访中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时间线,他自己的表达既真诚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

    在杂志上见过几次这样的操作,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有一种微妙的难度。原始素材决定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文字剪辑决定最终的效果,要忍住修改采访者措辞的冲动,又要让文字流畅有起伏。

    第一次操作,只能说效果平平吧。

    对了,因为写这篇文章,还知道了“中年”的年龄定义。一直以为过了30岁就是中年,当时把尹昉写成“中年人”,不少粉丝都来纠正来着,感谢(囧)

     3 ) 安利不动的人生。慈悲如炬。

    没有什么是直接来的。

    没有什么不是不直接来的。

    在一个地方停留二十几年,还没有找到续命的办法。手机里没有,游戏里没有,一双诚实的手里也没有。这沉默、倔强的三女一男组成的四口之家,最终被挤在窗外的微光抛弃了,希望没来。

    苦痛。

    绝望。

    病痛。

    却一起来了。

    在一群著名的穷人面前、前面。目光如炬盯牢你的,是不是永远都是那片永远视万物为刍狗的天?这问题这群著名的穷人似乎答不上来,问不出来。

    观看贫穷被贫穷观看是一种什么体验?观看死亡被死亡观看又是一种什么体验?你会不会躲闪,电影里的那个叫”沙漠之舟“的男孩。

    爱和绝望一起来了。是不是唯有死亡当中才藏有天堂?那就穷人而言,又是不是唯有死亡当中才藏有良夜?这也许又是一个穷人们问不出来答不上来的问题。

    他们也许只想续命,卑微也罢,辛劳也好,他们也许只想一家人守在一起,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他们也许只想在迁徙的地方留下来在离开的地方回得去,单元房也好土坯房也罢。

    可惜,想守着这塌缩到小而又小的愿望,还是不能。

    我们生来都是一群著名的穷人。导演应该也是。

    贫穷本身也许无需表演,其张力永远都活色生香。但贫穷的宿主们是不是就只能以郁积、苍凉、沉默、忍耐、挺直又弯曲的背影以对那些贫穷的缔造者呢?贫穷的缔造者们又会不会凝视贫穷进而也被贫穷凝视?我想导演也许也只能以慈悲如炬的心和目光作答。

     4 ) 我有资格说何不食肉糜吗?

    一部号称描写现实城市边缘人士的片子居然全程靠不真实的情感驱动剧情,让人不由想在电影院里发笑,说接地气人物不够真挚朴实,说文艺又太过索然无味,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这部电影。

    在我所观影的场次,有几个令年轻观众窃窃私语或发笑的点,比如女主刚刚回到家,饰演姑姥姥的这位演员明显忘词的镜头;还有眼神飘忽,嗓音迷醉的楼盘销售员; 女主和男主在KTV相认,男主像高举免罪令牌一样举起手机时那漫长的数秒等等。

    在影片中高度出场的建筑工地也是笑点之一,在城市里打拼务工人员,无论年龄老小,无论性别男女,都只能去建筑工地干活,即使是像男主这样口齿伶俐,普通话标准,长相帅气,连牵线试药这种工作都能找到的这个年轻男人,最后赚钱的出路也只是脱了衣服光着膀子去建筑工地里搬砖,实在让人觉得好笑,导演真的有了解过外来人员在城市里会做什么工作吗?除了建筑工地就没有别的可以工作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一个悲伤的影片,大家却会吐槽,会发笑呢。

    因为它脱离现实,无法让人找到共鸣的地方。

    导演想要塑造一个一切为了父母,为了妹妹,充满责任感和孝心的女主,甚至借网友(男主)之口夸奖她,可是从这个女主所做的事情里我却看不到她的孝心,她的责任感,甚至看不到她的思考能力。

    月薪一两千块,却拼了命想要立刻买房;明明曾经父母倾家荡产给她做过肝移植手术,现在却能要钱不要命;身体垮了没钱治病只能带着男朋友回老家。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存在于现实中,你能说她是个孝女吗?导演有没有想过,当她下车回到家之后,她年迈的父母会多么的绝望?曾经倾家荡产为女儿治病,如今却又病入膏肓,她的父母能够经受这样的打击吗?她的妹妹难道不会更加想要辍学打工,为了姐姐治病?这难道不是将这个家庭推入更黑暗的深渊?

    这样的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居然是有责任感的孝女?为了推动剧情不惜让角色变得扭曲,可角色都变得扭曲了你还想让观众共鸣?还想传达什么有意义的深刻的道理?

    同理,这部电影里的大多数角色都不合理又平面化:为了网友倾家荡产,曾经混得风生水起,现在却只能去建筑工地光膀子搬砖的男孩;一个月工资没几个钱却能全脸大整,整到爸爸都不认识起码要几十万吧,却找不到好医院,去小诊所做肋软骨鼻综合的女孩;轻易给人开刀取肋软骨不说,还戳破肺部,最后还完全不怕因果报应,对着遗体发笑的医生;

    如果这是一部荒诞剧,那以上的所有人物我都能理解,可是这是一部打着现实旗号的电影,那就别怪人发笑了。

    最后,给那些说人‘何不食肉糜’的水军。

    我有资格说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吗?

    我没有。

    如果我富到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我根本不会来给这难看电影写影评,因为我不在乎那电影票钱。

    :)

     5 ) 假如可以不止路过

    综分7.5,三星~三星半(半星给李倩和新民)

    电影从异乡打拼的底层年轻人角度切入,落下乡愁的笔墨、现实的留白。光看简介会觉得这是一部很“丧”很“致郁”的片子,但无论是小姐妹之间还是男女主之间,那种漂泊的相依尽管无奈无望却又透出最温暖的坚守之情。

    全片没有太多配乐,歌曲的挑选看得出导演的用意。主色调偏淡,长镜头如同女主长期压抑的心境,有着沙砾感。最喜欢的画面出现在男女主站在安全通道门后的那几幕,无论是色彩、构图还是欲言又止的站位。

    影片的优缺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就我个人而言,影片前半节奏慢,叙事上有冗余之处,对故事的发展、戏剧冲突的铺陈不够精炼有效。从耀婷坐在医院长椅上哭泣那一段开始渐入佳境,几幕重头戏不算完美但都很有冲击感。镜头再次放缓后节奏又遭遇了一点损失,直到影片在小段充满暗示的极其文艺的镜头里拉下帷幕。片中最可爱生动的角色当属李倩,前后期心理变化最大的则属男主角新民。

    整体而言,是一部基调不算明快、关注点既主流又边缘、演员表演在线、质量有一定保证的真.文艺片。

     6 ) 路过未来,就是没有未来

    这一次,李睿珺太想讲现实了,以至于失去了对人物的塑造力,主角和人物关系有些难让人喜欢上,但是也正如导演所愿,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出身就注定了的无力感。

    我的感觉是,导演要集中全部气力去突出社会问题,反而弱化了人物感情。其实我很想看到女主对父母、对妹妹、对朋友、对工友、对网友、对潜在恋人、对售楼男子,都表现出多一点点的温度和情绪。是想说,她因为身体原因或生存压力,已经自顾不暇了吗,KTV里的崩溃来的太靠后了一点,仅那一哭很难成为“扎心”的高潮点。

    之前的我,可能也会站在创作者的一边,说,为什么说扎心,为什么不能克制、平淡的表达呢?如果这就是导演的风格的话。

    可是现在我觉得,如果他不止满足于自我表达,而是要面对市场、面对不再对年轻导演多一分善意和宽容的观众时,就要拿出足够吸引人的作品来。而这个时代,要让人记住,要么刺激感官,要么一剑戳心。你到底是虐肉还是虐心。

    可能,李导还是善良的,也有可能,太大牌的演员限制了他。

    不恰当地做个对比

    正好昨晚跟戛纳回来的两位导演聊天,M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俩的剧本存在的问题,在一个平淡无事的大环境下,你要怎么讲故事才能产生剧情上的波动。永远不要因为太想涉及现实题材,而变成一则新闻,或一本小说。怎么能吸引大家看两个小时,要清晰地勾勒出轮廓来,而不能一味追求淡淡的风格或感觉。

    是枝裕和很多电影也来自于社会问题,为什么让人觉得除了展现问题,还有牢牢记住的点呢?大概就在于,他展现的还是生活本身,即使是被遗弃的孩子们,还是一分一秒在生活着,而不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做某些特定的举动,外界和他人的刺激当然必要,但最重要的是看得到人物应对这些刺激的变化。

    是枝裕和的电影里并不乏死亡,但是死亡会带给在世的人思考以及成长,在《路过未来》里,我不知道耀婷为什么必须要死,死了又能留下什么。

    不喜欢本片剧照的调色

    但是我还是愿意推荐朋友去看看《路过未来》,可能就像是是枝裕和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只要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思考、关注到自身之外的他人的存在的片子,都应当被鼓励。

    中国让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是枝裕和:我想知道,当城市高速发展,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得到和失去,我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在日本曾经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那时候的人们每天都在抬头看着上面的生活,却失去了很多很多脚下的东西。我在日本拍的电视纪录片题材,很大一部分都在探讨这种迷失——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我们失去了什么?抛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答案。

     短评

    难得在影院看到有这样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所以加一星。人在困境中,绝望之水慢慢从脚淹到头,无力的挣扎到影片结束都没有解决。拍得很节制,不好融入,像是一个旁观者。KTV唱歌是一个情绪的爆发点。结尾的梦境让沉重的现实飞了起来,这点好。

    5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内容刻意,追求现实性而没有艺术性,无法超越审美上是阶级属性。

    9分钟前
    • 猜火车司机
    • 较差

    最饱满的是甘肃部分,城市空间拍的极其单薄,女性角色的动机都十分模糊。少了之前的灵气,多了三分刻意七分匠气。基本发展下去李睿珺可以去拍二线台的上星婆妈剧了

    12分钟前
    • 💛
    • 较差

    看这部影片有种特别的疏离感:你觉得离他们很远,但其实又很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在他乡又难以落脚,他们如候鸟,成为故乡和他乡的双重陌生人。当然,也有酸甜苦辣。导演用影像呈现了当下冒着气儿的现实中国:对整容的执念、农村土地流转、试药以及社会物化下的情感凉薄。3.5

    1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整体感觉比较旧,支持下小众导演吧,非常勉强三星。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看不见的未来。聚焦8090这一代的城市漂泊青年迷茫、焦虑,李睿珺这一次极度写实,因此也放弃了艺术取舍,所以影片过于冗长,观影过程很难熬。

    20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不下雪的城市竖起了铁塔,没通过的好友想回到故乡。一座城市像这个国家的浮萍,两个人和这座城市一样无根。是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工蚁,是向往美丽慕光而生的飞蝇。平地起高楼,攀到顶端却不是主人;奉献大半生,买到了墓地才算安家。造楼却住不起楼,生病且看不起病,走马过沙漠,那里没有雪只有沉默。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导演有点想当然,很多东西都过于表面化符号化,故事和人物都缺乏打动人的地方。我不应该看完#每分钟120击#之后去看这部电影,都是写面临生活困境的年轻人,一对比真的感觉伤不起

    27分钟前
    • Upup haha
    • 较差

    毁在了一点都不生活上。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2.5 宛如低配版的赵德胤拍了顾长卫的《微爱》。片子假装现实主义,实则空中楼阁。其实李的前两部也生硬刻意,只是城市背景更易暴露问题。不过,如果不拿“戛纳眼界”看,倒勉强算国内华语片环境下的诚意作品。罗列社会问题虽集中且套路(医院、工厂、看房、KTV 大排挡),但比起《暴裂无声》那种还是要对路些,至少传达出了如今普通年轻人“缓慢死亡的未来”。

    3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糟糕的作品 情节设置尴尬 表演牵强 甚至人物也不够可信 前段糟糕的让我坐立不安 但我还是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同情 李睿珺选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一个我们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无常而滑落至的群体 至少让我起了共鸣

    37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就算有再生之恩,吃不起饭也要买房,卖掉健康也要买房,这种孝顺逻辑让人害怕。

    40分钟前
    • Mumu
    • 还行

    李睿珺这次拍得是年轻人,其实都是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杨子姗与尹昉,在外漂泊追寻未来的异乡人身上,制造业转移,打工族新的生存危机。房价、试药等社会话题,束手束脚的情况下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城市与故乡哪里才是“家”?窗外大大的世界,内心割不断的迷茫

    4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一代异乡人在深圳的生活。

    45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明明是年度最佳表演+直击社会现实的唯一入选戛纳华语片(2017),在这里却跟《前任3》一个评分,也真是很迷了🤔

    46分钟前
    • Riri
    • 推荐

    深圳打工妹の焦虑日常:父母退休,妹妹上学,急需凑齐首付,身体又亮红灯…打工,发传单,有偿药性测试,温饱线打工族白描图;打工者进退两难的生存境况,医院挂号难看病贵,房价攀升,底层社会现实写照。日子虽然艰苦,人间尚有真情。不贩卖苦难,不施加同情,也不指明结局出路,只提供客观平实视角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3.5 这部片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演僵硬、节奏拖沓、符号化严重、场面调度滞涩…不一而足。但让人意识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到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现实。有些问题三年就能改,有些三十年也变不了,李睿君这部显然属于前者,值得鼓励。

    5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李睿珺作者化的东西是甘肃,骆驼,马和沙漠,一种对家乡的追根溯源。思想内核和人为关怀有了,很遗憾影像上没有给人好感。这部其实也不错,大城市务工人员且活当下,在大气候稍一改变情况下随即便吞没的渺小感处理的很好。还有他拍出了房子、建筑工地对中国底层人的压榨,素材就很让人敬佩。[B]

    52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起码三次我都以为片子要结束了,结果又演了起来。

    56分钟前
    • 人気小圆头🔒
    • 还行

    别人都说艺术片难拍,票房又低……等等一些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导演有信心去现实题材,那确实不容易,加上观众对影片的见解争执不一,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也要去保障片子的质量。说实话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类似的片子,像这类似艺术就应推荐推荐,希望大家多去电影院观看。

    58分钟前
    • @追风筝的人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