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西游记

    西游记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1986

    主演:六小龄童,迟重瑞,马德华,汪粤,徐少华,闫怀礼,朱龙广,左大玢,张志明,章玉善,王忠信,许晴 

    导演:杨洁 

    猜你喜欢

     剧照

    西游记 剧照 NO.1西游记 剧照 NO.2西游记 剧照 NO.3西游记 剧照 NO.4西游记 剧照 NO.5西游记 剧照 NO.6西游记 剧照 NO.16西游记 剧照 NO.17西游记 剧照 NO.18西游记 剧照 NO.19西游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东胜神州的傲来国花果山的一块巨石孕育出了一只明灵石猴(六小龄童 饰),石猴后来拜须菩提为师后习得了七十二变,具有了通天本领,于是占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太白金星下凡招安大圣上了天庭,后来大圣因为嫌玉帝赐封的官职太低,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困于炼丹炉内四十九天后,大圣踢翻炼丹炉,炼成了金睛火眼。如来佛祖见局势不可收拾,于是将大圣镇压于五指山下。一晃眼五百年过去了,唐僧被观世音菩萨选为西去取经普渡众生的人,大圣受观音指引,拜唐僧为师,师徒踏上了取经的路途。

     长篇影评

     1 ) 永不褪色的经典

    西游记 永不褪色的经典,百看不厌

    看了篇报道说西游记拍了整整六年,这要放到现在是一件不能想象的事情,好多抠图、绿幕,流量们都是以小时来计,电视剧的成本越来越高,动不动片酬百万千万,想想那时候的十几元真是无限感概,那时候的演员真的是演员,值得人倾佩,他们不怕吃苦,再想想现在的演员,好多剧大量的替身,扎戏,那是一个纯洁的年代,大家都一心为了拍好片,现在的电视剧大多追求的是效率和回报。

    杨洁导演以及全剧组的工作人员是值得我们倾佩的,看到有人攻击六小龄童说他天天拿孙悟空说事,说当时怎样怎样。为什么不能说,这是六小龄童的骄傲,是全部人员的骄傲,为了拍这部戏六小龄童连命差点都没了,这种心情我想那些键盘侠是不能理解的。

    犹记得一句话:孙悟空,我叫你一声你敢应吗?

     2 ) 唐僧的痛苦

    电视台对《西游记》是有些偏爱,似乎总是有那么几个频道在播放《西游记》,儿子很喜欢孙悟空,只要放到西游记,那是一定要放下玩具来看的,在儿子的影响下,也跟着他看了几个片断。

    《西游记》么,每集的故事多是妖怪来捉走了唐僧,然后悟空除妖降魔,救出师父,继续到西天取经。

    固然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影射的多是现实的丑恶和黑暗。如孙悟空大闹天空时,无人可敌,到了保唐僧西去取经时,遇到的众多妖怪多是打不过,要请各路神佛出来帮忙才可以度过难关。而这些众多的妖魔原先不过是天庭或佛身边的无名小卒,一到凡界则作威作福,法力无边;再来看妖怪的身份,像老君的童子、观音的坐骑、如来的舅舅,没几个不沾亲带故的,悟空纵有高强的本领也不敢痛下杀手;这些说明了什么呢?“在天子脚下,在朝廷的无名小卒,到地方就肆无忌惮,嚣张跋扈的黑暗现实”,作者影射的正是这层,但是,作者认为要收拾这些“害人精”的出路只有靠神佛等统治阶层,而不是靠底层的个体(孙悟空),所以悟空面对那些有着上层关系的妖怪是不能打死的,揭发出来也就是了,然后各路神佛自会显出他们的英明伟大正确光荣来。

    这些我认为当然是小说的主旨。

    但小说之贵为小说之处,就在于它跟那些枯燥的说教是不同的。所以它又反映了另一层面的意义。当孙悟空要举棒打死妖怪、强盗的时候,唐僧总是斥责他,不许他杀生。

    当看到这些情节时,普通观众最容易与悟空产生共鸣,对悟空遭受唐僧的误解纷纷鸣不平,理解与同情悟空,责难唐僧不知好歹、愚昧糊涂。这里固然反映了普通人对“恶”憎恨,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的痛恨,所以务求有悟空这样的英雄出来主持正义,除恶务尽。

    但同样也反映了作为普通人是深受了专制精神的影响,喜欢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法来判断价值,对于“不好”的,认为就是应该打“死”,从肉体上消亡它。这是一种道德专制精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和你的敌人是一样的”概括的是多么正确。

    唐僧就不一样,他是深得佛家众生平等,不得杀生的真谛的,可以说是整部小说唯一具有宗教精神与情怀的人士。这里不能用自己生命也保不了还要保护妖魔强盗生命这样的实用主义逻辑去下价值判断的。

    如果说中国没有宗教的话,可能是不正确的,毕竟中国还有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准宗教的儒家。但是说中国人缺乏宗教精神是大致不会差的。宗教精神有超拔尘世,将人带向神的作用,而在中国,这样的精神却是不曾出现过的。中国的精神总是落实在尘世,拘泥于人迹。当然这些话,只是个大而化之的判断,如果要找出证据来佐证,则要很多的材料来证明之,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只好姑且言之,读的人么姑且听之。

    所以唐僧的痛苦就在于虽然收了三个徒弟,却并不具有礼佛的精神,而仍是世俗中人。他的宗教情怀不但不能为众多的观众理解,而且不能为自己的徒弟理解。不能被悟空理解倒也罢了,还要依赖悟空等人的护佑才能到西天取经,也就是说是用反佛的手段去求取佛经,这对一个有着坚定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是何其痛苦的事?现实中的矛盾也在于此,宗教只能在信仰领域安顿人的灵魂,却对现实不能有切实的改变。

    好在唐僧不是个目的论者,为了一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行事那就成了政客,而不是宗教徒了,唐僧由此反而成了整部小说中最大的亮色,他是一个有真正宗教精神的人。

    无论哪一种宗教,无论具有多么荒唐的内容及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它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都是至善至德,它指引着人逐渐向神性靠拢,而不是向威权(既包括统治者的政治高压也包含大众的“正义”情绪)屈服。

    西方人认为:宗教价值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事实上的,生命的所有其他价值都是和生命总的、整体的意义相联系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这种意义就在于道德的价值,在于灵魂真正的价值命运。这一最高价值超越了空间、时间及物质,这是整个生存的造化,是宇宙意义上的专注,是履行义务的心满意足。

    宗教的道德感召作用,是任何其他世俗的道德所无法替代的。虽然唐僧的众生平等、不得杀生的观念在小说中看起是多么的愚昧不堪,却是万古长夜的一盏明灯,它召唤的自由平等精神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寂寞之后,终于得到了现代人的热烈回应。

    唐僧的痛苦在当时是注定的,可惜的是他的痛苦在当下虽然有所减轻,但还将继续。

    2008/03/06

     3 ) 流泪眼观流泪眼 断肠人悲断肠人

    说到西游记对于原著的改编,细算起来其实是非常多的,比如对于主要人物唐僧的改编,原著中多处可见唐僧自私、怕死、偏心又喜欢骂人的方面,但是电视剧在这些地方做了大改,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完全符合大众眼中出家人苦行僧形象的十世活佛,因为这一改编的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读原著发现原来唐僧其实是那样一个角色以后,几度瞠目结舌。

    除此之外,对于原著的部分情节,电视剧做了增补或者二次创作,比如“受阻狮驼岭”一集,新加入了孔雀公主的角色,把原著中本来是太白金星报信说前方妖怪险恶的情节换成了由孔雀公主来报信,并且还新增了孔雀公主爱恋唐僧而大鹏三魔王爱恋孔雀公主的三角恋,以及特地为孔雀公主这个角色编排了孔雀舞——这一舞蹈也成了电视剧里的经典之一;这些改编是成功的,从这些能够看出来电视剧主创们的创作和改编能力、审美水平等,也能看出来电视剧对唐僧这个角色倾注的感情。

    个人对于电视剧最难忘最喜爱的改编是孙悟空在五庄观打坏人参果树这一回,这属于很早期的情节,彼时孙悟空还并未全脱了邪气恶气,本来就是他偷人参果在先,结果一怒之下把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打了个精光。

    这人参果树:

    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镇元大仙发怒,孙悟空完全不是大仙的对手,他又恐大仙连累无辜伤了唐僧,于是信口开河夸下海口说能医好果树,但是去找了各路神仙,大家都束手无策,他这才知自己闯了大祸。这是对于孙悟空的受戒,这是继如来之后,让他再次知道人外有人仙外有仙。原著中,孙悟空找完东海蓬莱仙岛福禄寿三星求医方无果,便去了南海找菩萨帮忙;电视剧里,在去南海之前,新加入了悟空重回方寸山找菩提祖师的情节。

    孙悟空驾着筋斗云回到昔日拜师学艺的地方,却已是人去山空,他唤了一声又一声的“师父”,无人应答......他流下泪来。

    我觉得这一段改编非常棒。原著中,跟随唐僧以后,孙悟空第一次落泪应该是在三打白骨精后被逐回花果山时,电视剧里新加了这一段,让孙悟空的西行修行之旅再多了一些苦与泪。当日菩提祖师的话再次涌上脑海,菩提祖师要将他赶下山去,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并且严厉命令他从此往后不得提起一句他曾拜师于自己,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叫你万劫不得翻身!”这番话相当于就此和孙悟空划清了界线。于是,电视剧里,孙悟空哭了,他自言自语说“师父真的不见我了么”,然后他满脸的泪花,继续在这空山里一声一声地唤着“师父”,他的呼喊绝望又无力......

    我不由得又想到悟空的出身,无爹无娘,无依无靠;电视剧让他重回方寸山,又再一次加深了这一痛苦影像,把这铁铮铮冷冰冰的现实砸到齐天大圣面前。几把辛酸泪,几多酸苦楚。如今,师父真的不见他了,一方面,他真的再无依靠,只能跟随唐僧了,另一方面,他自己闯下的祸事无法收场了。

    大圣悲痛万分,泪眼婆娑。这里曾是自己待了近二十年的地方,他在这里扫庭院、习武艺、修仙术,师父在这里教给他七十二般变化、送了他筋斗云,可如今,只有大门紧闭,物是人非也。“师父真的不见我了”,电视剧里大圣的这一双泪眼直烙在我心里,记了许多许多年。今年夏天在家重新再看,看到这一集处,仍然备受触动。

    电视机里大圣淌着泪,电视机外我也双眼朦胧,一双流泪眼看着另一双流泪眼,悲伤不已。

    大圣绝望万分,屋内传来一句南海或有医树仙方,这是菩提祖师和大圣的最后一次对话,是菩提祖师对大圣的最后一次指点。至此,电视剧衔接上了原著,孙悟空驾云至南海,求菩萨药方。


    电视剧对于原著情节的删减和弱化也非常多,毕竟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妖魔鬼怪的小说,如果要还原书中文字,首先是当时技术不够,再者,还原以后大概要被列为禁片。比如狮驼岭时,书里的描述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当时电视剧里这种感觉并不强烈,我看电视剧时甚至觉得狮驼岭这一关还没有大战红孩儿时来的困难——因为大战红孩儿时孙悟空被三昧真火烧的快丢了性命,而狮驼岭并没有,这种直接的视觉对比造成了这种误解。不妨看看书里对于狮驼岭的原文:

    却说孙大圣进于洞口,两边观看,只见: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躧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若非美猴王如此英雄胆,第二个凡夫也进不得他门。
    攒攒簇簇妖魔怪,四门都是狼精灵。斑斓老虎为都管,白面雄彪作总兵。丫叉角鹿传文引,伶俐狐狸当道行。千尺大蟒围城走,万丈长蛇占路程。楼下苍狼呼令使,台前花豹作人声。摇旗擂鼓皆妖怪,巡更坐铺尽山精。狡兔开门弄买卖,野猪挑担干营生。先年原是天朝国,如今翻作虎狼城。

    原著中,各个角色并没有绝对的好与恶,比如黄袍怪那一章,孙悟空和猪八戒把妖精的一对儿女活活摔死,看了让人心惊:

    却说八戒、沙僧,把两个孩子拿到宝象国中,往那白玉阶前捽下,可怜都掼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

    再比如,书中的妖怪全真还有朱紫国的吼怪,其实都是其实都是这些菩萨佛祖安排下界的,但是电视剧里就只说了一半,只向观众说了这些妖怪原是菩萨坐骑。

    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所以,看原著时会觉得菩萨并不一定就有菩萨心肠,佛祖也不一定就常怀悲悯之心,作者笔墨之间暗含许多讽刺,到了电视剧里,电视剧将很多角色都进行了包装,让很多角色更趋完美化,一开始提到的唐僧也是同理。

    最后说一下西梁女国一段,电视剧对于这一段的改编也堪称鬼斧神工。女王和御弟的爱情其实完全是属于电视剧的二次创作了,原著只是提供了一个女王要与唐僧成亲的框架,电视剧在此基础上做了内容的填充,还创作了广为流传的《女儿情》,这是创作者们的智慧。

    我在看书里西梁女国一段的时候,觉得骇人听闻。唐僧师徒五人刚到女儿国的边界,误饮了河水,一行人找到一户人家求助,那老妈子说道:

    我一家儿四五口,都是有几岁年纪的,把那风月事尽皆休了,故此不肯伤你。若还到第二家,老小众大,那年小之人,那个肯放过你去!就要与你交合。假如不从,就要害你性命,把你们身上肉,都割了去做香袋儿哩。

    细想一下老妈子这段话,不禁觉得这些女儿凡人手段不输妖怪,见了男人就像狼见了肉一般,不答应交合,就要把肉给活生生地割下来。后来唐僧一行人进了城,大家见了都直呼“人种来了”,在他们眼中,他们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只是可以用来交配的人种。细思极恐。

    后来女王就要与唐僧成亲,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只是为了交配繁衍。

    电视剧把这方面做了柔化处理,加工为打破清规戒律的爱情,完全转化成了另一种价值观传递给观众。这些改编也让电视剧内容更加多元和饱满,让电视剧突突跳动着散发着热度与温情展现在观众面前。

     4 ) 经典回忆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西游记 尤其是孙悟空,觉得他法力高强,会七十二变,一翻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十万天兵天将都被他打败,被太上老君关进八卦炉里七七四十九天后,非但没死还炼出一双火眼金睛,把天庭搅个天翻地覆。 后来被如来佛祖镇压在大山下五百年被唐僧救出,从此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经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

    通过这个神话故事得到的道理就是:人要想干成一件事情是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成功。

     5 ) 86版的《西游记》到底好在哪

    转自知乎 文/六神磊磊 一 老《西游记》很厉害,但是究竟厉害在哪里,大家不一定全都知道。 我们经常不知道经典为什么是经典的。金庸的江湖地位为什么比梁羽生高?梁羽生为什么又好过诸葛青云?很多读者其实说不出来。 作为一个读书写字的人,我从自己的角度给大家解释一下:老西游记到底厉害在哪里? 这篇文章不谈演员们的表演,不谈词曲音乐,也不谈摄像、取景之类,只讲文字上的东西。 在这一方面,后来的所有西游电视剧和它相比,都有巨大的差距,简直是尹志平和洪七公的差距。 二 比如大家都知道一句台词: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这是红孩儿的台词,被问的人是观音菩萨。这句台词在《西游记》的原著里有吗?有的,但是有一点点不一样。原著是这样的: “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吗?” 拍电视剧时,“孙行者”被改成了“猴子”。到底哪个更好呢?当然是猴子好。 看起来是一词之差,但改成“猴子”,这句话就更容易钻进你的心里;你就更容易记住红孩儿,这个光着腚的“黑社会二代”、海淀银枪小霸王,正作死地对着观音菩萨发问。 据说86版《西游记》是三个人编剧的,包括导演杨洁。仅仅从这一句上说,编剧青出于蓝了。 再随手举一个例子。第四集里,孙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有一天观音菩萨路过,两人发生了一番对话。双方的台词不过几句,有的是保留原著的,有的是编剧导演自己发挥的。 保留了哪一句呢? “特留残步来看你。” 发挥了哪一句呢? “世上自有救你之人,却不是我。” 多么好的一句台词啊。菩萨这淡淡的一语中,有茫茫宿命,有莫测天机,有些微逗弄,有谆谆诲谕。 它给了猴子多少遐想:世上确有救我的人,可红尘万丈,他在哪里呢?既然不是你,那又是谁呢? 这得是一个文字功力多么扎实、又多么聪明有情商的人,才能为菩萨想出这样的台词啊? 三 再给大家来讲一个小情节,看看老西游记的功夫。 有这么一段情节:取经路上,唐僧来到了一个叫“木仙庵”的地方,里面有几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其实都是松树、柏树等变的妖怪,非拉着唐僧作诗联句。 唐僧禁不住几个老妖怪的撩拨,动了诗兴,就和他们唱和了起来。 一共作了多少首诗呢?在《西游记》原著里,他们你来我往,共作了七首律诗。吴承恩大概是有点想炫耀诗才,但这些诗其实水平不高,空洞乏味,而且这一段情节也很拖沓,啰哩啰嗦。 而在电视剧里,七首律诗被砍得只保留一首,恰恰是选了最好的一首。 它的开头两句是这样的: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 作到最后两句时,四老一致要让唐僧来收尾。大家记得是怎么收的吗? 半枕松风茶未熟, 吟怀潇洒满腔春。 众老都鼓掌:“好一个 ‘吟怀潇洒满腔春’!”而作为观众,我也想说,好一个“吟怀潇洒满腔春”! 大家想一下,当时拍《西游记》篇幅那么有限,狮驼岭、比丘国等等大戏都砍掉了,却认真保留了这一段,拍电视剧的人真是有一份诗情画意在。 更难的是,能大段砍掉原著里堆砌的烂诗,唯独选出最清新的一首,大加发挥,说明拍剧的人识诗、懂诗。 于是,原书里一段冗长乏味的情节,变成了荧幕上一段紧凑、风雅的诗会。它是很有作用的:一路上懦弱无能的肉鸡般的唐僧,抓住了这次机会,展露了自己的风采。 它会让你恍然领悟到:“御弟哥哥”并不只是个光会叫“大王饶命”、“悟空救我”的窝囊废。他一路迷倒那么多女王、女妖,不只是靠一张小白脸,更不是靠器大活好。他是有禅心似月、诗兴如天的一面的,是有吟怀潇洒、满腔才华的一面的。 四 更厉害的是后面。 在这一场文绉绉的诗会过后,四个老妖怪图穷匕见,现出了皮条客的当行本色,推出一个女妖怪——杏仙来迷惑唐僧。 在原著里,杏仙用来勾引唐僧的也是一首诗,水平仍然很差劲,说文艺不文艺,说尺度又没尺度,我看还不如咱们陕北信天游的“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逼,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来得刚猛直接。 然而拍剧的人是有慧眼的。在杏仙这首平庸的诗中,他看见了一句“雨润红姿娇且嫩”。他的灵感被触动了,觉得这里面有文章,可以发挥。 于是在电视剧里,它被生发成了一首歌。庸俗的“娇且嫩”不见了,变成了文艺十倍的“雨润红姿娇”。这首歌还被加上一个名字《何必西天万里遥》。 大家还记得这个开头么: 桃李芳菲梨花笑,怎比我枝头春意闹? 芍药艳娜李花俏,怎比我雨润红姿娇? 这两句词,瞬间画出一代名妓(妖)的袅娜和妩媚。这词太切合妖怪的身份了,因为她是杏,她自然要压倒桃李、盖过芍药的。 按理说,“枝头春意闹”这一句是不该出现的,那是宋词里的句子,唐僧不该早几百年听到。但我们是可以原谅这一细节的。 香茶一盏迎君到, 星儿摇摇,云儿飘飘, 何必西天万里遥? 欢乐就在今朝, 欢乐就在今宵。 听着杏仙一唱三叹,是否连我们不禁都会想:是啊,这美好的良夜,何必西天万里遥呢? 就像原著中说的:“若肯放开怀抱,长发留头,穿绫着锦,胜强如那瓦钵缁衣,雪鞋云笠!” 我经常想,如果换了是我,有没有这个功夫,把一句粗直的“雨润红姿娇且嫩”,变成一首《何必西天万里遥》?我真的很怀疑。 五 再随便举一些86版《西游记》里厉害的文字功夫吧。 例如观音菩萨曾变成一个老和尚,给锦襕袈裟打广告,勾引唐太宗来买。她是怎么打的呢?在原著里,这是啰啰嗦嗦一大通话,并不精彩。 但在电视剧里,经过大刀阔斧修改,最后拼接锤炼出几句: “这袈裟,冰蚕抽丝,仙娥织就。穿我袈裟,不入尘轮,不堕地狱,坐有万圣朝礼,动有七佛随身。” 接着,观音菩萨又给西天的真经打广告,精炼到只有四句: “能超亡者升天,能渡难人脱苦,能解百冤之劫,能消无妄之灾。” 熟悉华文的你不妨把它念诵一遍,有没有感觉到语句的工整?有没有感到音韵的铿锵? 一部25集的戏,数千句台词,处处能见到这样的锤炼功夫。有些是原著本来就有的,被精炼出来了;有的是原著里没有的,被演绎生发出来了。 比如在花果山,孙悟空喝问猪八戒: “俺老孙身在水帘洞,心随取经僧。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他现在在哪里受难?” 听了猴王这话,我们是不是不由自主像猪八戒一样感动了:“师兄,你好仁义啊!” 又如三打白骨精那一段,唐僧要赶猴子走,怎么才可以用一句台词,就体现出唐僧最贱、最作死的效果,而且最能戳伤大徒弟的心? 答案是: “难道八戒、沙僧就不会降妖?” 又譬如在女儿国,唐僧半夜被女王勾引,满头冒汗,给女王猛发“四大皆空”卡,女王该怎么破? 她的回答是:“你说你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看看我,我不相信你两眼空空。” 唐僧只好又发来世卡:“来世若有缘分,我们……”女王该怎么用一句话,表明自己追求真爱的决心? 回案是:“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 六 这就是老西游记的厉害,一字一句都那么洗练、那么直白,悄无声息地钻进你的心。我们被这部剧征服,绝对不仅是因为几根威亚、一点特技。 你可能把这部剧看了10遍、100遍,也看不出它的这份功夫。的确,文字的力量,我们常常是察觉不到的。经常是它征服了你,你还浑然不觉。 有趣的是,一个作者或者编剧,他的功夫越深、积淀越多、在人情事故上越练达,就反而越没有所谓的“文采”了。很多作者以为金庸“文笔不好”,但却永远写不出洪七公出场的那一句话:“撕作三份,鸡屁股给我”。 就好像《西游记》剧集里,黎山老母不停地催:商量好了没,谁留下来娶我女儿呀? 我们如果功夫不到位,也永远写不出沙僧的那一句精妙回答: “商量好了,留下那个姓猪的。”

     6 ) 還是悟空,連你也長大了?

    我小時侯,不愛讀《三國》,不愛讀《紅樓》,所以後來我既沒成英雄,也沒成文藝青年。
    我最愛看《水滸》,還有《西遊》和《封神》,以至於後來我長成了一個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一個流寇一樣的妖怪吧。
    去年的時候,阿菁就說我這兒妖氣越來越重了。本來因爲推崇老莊,我是一心向道,結果後來不知怎的,似乎由道入妖了。而且我覺得我最近煞气戾氣都變重了,走火入魔了吧。
    那我以後做個妖道好了~

    每次騎馬或者背著卷起的畫軸時,我都無恥的默默的把自個兒YY成少年俠客。
    嘯馬江湖,仗劍天涯。
    我從前是個把鋒利的不銹鋼尺子插在小靴子裏冒充匕首,打彈弓,堵煙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P小孩;我的偶像是一百零八個梁山好漢,是攪東海的三太子,鬧天宮的美猴王;我沒事兒就愛操練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沒錯~就跟《功夫》裏那只打小樹苗的P孩一樣。
    哪吒和大聖,是中國千千萬萬P孩的童年偶像與初戀情人,可惜後來大多數就忘記了,或者沒時間去記得了,就像《彼得潘》裏說的一樣。而我是彆扭的冥頑不零的負隅頑抗還記得的一個。
    牛B烘烘的少年們,如果不被這個世界折殺,就要變成折殺者之一。逃出升天的少之又少。(突然就想起了《大逃殺》)
    所以張徹那么熱衷讓他那些美麗的少年通通都華麗的死掉,作爲一個從政不遂抱負受挫的人,他一定太明白這個世界的悲涼了。
    又說到我的花癡对象了,大叔和教主,我一直覺得有一點很像,就是前期後期的差別巨大,判若两人。鋒利妖嬈的少年,好象一夜之間成了儒雅溫潤的叔叔,教主是因爲母親和結婚,大叔是因爲龍哥和結婚。只有黃秋生這個老妖怪好一點,他快成精了。
    一個妖,一個道,妖,我所欲也;道,亦我所欲也。
    不過對於那些身影決絕又單薄的少年,總有種情節在。
    然後想起來,這或許是從小潛移默化出來的。他們這種變化,人類管它叫做長大,正常的人類,都要長大,不長大的不是天才就是瘋子要不就是畸形。
    所以長大在我眼中,就跟梁山好漢,齊天大聖,三太子被招安是一個意思。
    然後呢,好漢被利用,死的死散的散,叱吒一方的強盜團夥隕落;大聖被壓了五百年,蹉跎了歲月還要鞍前馬後陪小人類取經,在西天當個毫無樂趣的佛,被當年的仇人差遣;三太子被剮了肉,剜了骨,再世爲人,也只能在了無生氣的天庭做一個供人使喚的小將。

    都做了走狗,做了囚徒,還時刻準備著把這命也搭上。

    這終歸是個成年人的世界,反抗再激烈,姿態再決絕,最慘澹的收場,不過像《大逃殺》裏面那一小島的白骨。所向披靡的大聖,也翻不出五指山。
    這是一個成年人的世界,高高在上,爾虞我詐,道貌岸然,蠻橫無理,排斥異己,充滿各種規則和潛規則。
    人類,尤其是成年人類,對於未知與異己的東西,總是主觀的恐懼與排斥,進而沙文的打壓絞殺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嘛,他們總是妄圖將這個世界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並且樂此不疲。膽小的人,要用故做強大的外殼和鐵碗來掩飾自己的懦弱;無知的人,要不停的用雙手擋住自己的眼睛自我催眠,選擇性失明。

    大聖在西天,還會不會挂念他的花果山和孩兒們?
    做回山大王,多么自在快活,天天跟妖精鬼怪兄弟們把酒言歡,逍遙天地間。以作弄神仙爲己任,以調戲君子爲樂趣。你本就是齊天大聖,法力無邊,這大地衆生美麗,花花世界有趣,何苦在那西天做個無趣沒用的佛?

    還是悟空,連你也長大了?

    想了想,後來我聽搖滾,看《搏擊會》一類的片子,也不過是出於這種情結罷了。我媽說我從小就強,什么都愛彆扭,什么都要抵抗一下,也不管是不是螳臂擋車。
    長大成人,終究是大勢所趨。
    趁著現在還年輕,能多抵擋,就再多抵擋一會兒吧。
    “我愛你恨的,我恨你愛的,我就是你們最最唾棄的”
    "汝是爭論過,出污泥不染乎,品格高尚。卻原來是挂羊頭賣狗肉,你也男盜女娼。"
    這兩句歌詞,我今晚重復了許多遍,還是再重復一次。這個故做正經敗絮其中,早就已經腐敗的世界。


    天天下午閤家歡樂無窮的舉家觀看《西遊記》,笑得人仰馬翻,其樂融融。套用邁子的一句話:
    “他打得熱鬧,我看得悲涼。”

    心底裏是九尺寒潭。

     7 ) 我来谈谈片头曲

    先向经典致敬

    央视老版四大名著真是拍的太经典

    直到现在,一听到红楼梦片头的第一个拨音,就想起片头画面 高山云海一轮红日,然后宝黛钗初会荣庆堂,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最后白茫茫厚地高天,各种画面,渗入心底的悲凉感。

    而一听到 西游记 开头的 Biu biu 两声,马上脑补 猴子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直蹿云霄,腾云驾雾。虽然画面特技现在看起来还是粗糙了,但相信每个人脑子里都能蹦出

    孙悟空的火眼金金

    猪八戒的憨态可掬

    唐僧说的 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

    再不济,也有沙僧的 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光评音乐其实很难,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夹杂了太多感情在里面。毕竟陪伴成长的电视剧,到底被吸引是音乐本身,还是音乐唤起的记忆?

    试着说几句,

    1)像很多人已经说过的那样,无可置疑,这音乐在当时是Avant-Garde. 关于这里合成音乐的应用前面舌在足矣已经说得非常好了。。。。我就记得艺术人生西游记聚首那集,采访许镜清的时候,他说结合电子乐民乐西洋,是一大创新。比如一直找不到什么音效能让孙悟空飞起来,古筝不行,竖琴也不行,最终好不容易才找到现在我们都熟悉的那个biu biu~

    (此处应该有掌声!)

    电子合成音乐一来契合画面,二来也把观众带到了那个神话世界里面。

    2)虽然没有歌词,但是整个音乐发展和片花内容简直是无缝对接。而整个片花选取也是概括了这部连续剧的精华脉络。

    一开头的音效,先是水花四溅的感觉

    然后biubiu的音效出来,石猴出世!

    然后主题动机出来,画面是猴子上天入地

    —想来这也是大家对这部连续剧最基本的印象。

    长长的动机➕引子,画面基本都是热闹的场面—猴子和各路妖怪。

    一来这是大家对西游记最最基础的画面印象,猴子打妖怪嘛,而来也有了兴奋的感觉—

    好,进入主题

    主题音乐响起的时候 唐僧师父终于出现了。。。毕竟目的是取经。。。

    然而背景不变,还是那个biu biu以及开头动机的音色

    按照整部电视剧的基调,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光旋律就太严肃了

    你看画面,第二句就切回了猴子酒醉天宫。。。

    之后,人声响起,画面仙女的舞蹈美啊!

    '因为女声在很高的音区,再加上混响运用,给人仙仙的感觉。配画面绝配

    之后主题二次 三次 进入,音区低的时候是猴子醉酒,天庭骏马,音区高的时候是嫦娥的舞蹈

    人声再次想起,这儿哼出了一条完整的旋律,于是画面是唐三藏孤独的背影。。(那时候是刚开始没收徒弟是吗)

    这儿唐僧走在夕阳下,还有猴子孤独泛舟,都好凄凉。。。。。

    但是主题再次出来的时候,师徒四人齐了!

    几句突然插入的短句,让主题嘎然而止,各种戏谐的画面,猪八戒撞天婚啊,调戏嫦娥啊。反正到这儿,我一定会笑。

    最后 师徒四人的影子消失在天边。

    片头的特点

    1.电音+民乐的绝妙融合,在80年代那是刷三观的节奏;

    2.序曲所呈现出的节奏、曲风、递进关系均与《西游记》影视剧无缝衔接;

    3.民乐的弹拨配合女声简直美哭,配合手鼓电音管乐的推高,将歌曲的玄幻色彩异域风情升华。

     短评

    我爷爷最爱看。每看到悟空被唐僧赶走,他连磕了好几个头,我都会哭。

    3分钟前
    • 驴打滚
    • 力荐

    三打白骨精那唐僧赶悟空走,把我哭惨了~~

    6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那天,猴哥还来我们学校了呢

    10分钟前
    • 叫我摩西
    • 力荐

    现在电视里放我还是要看的

    13分钟前
    • 小儿勾
    • 力荐

    只认章老师一个人演的孙悟空 其他的连耍猴都不配 还有女儿国那场戏 绝了

    17分钟前
    • hotzenplotz
    • 力荐

    想说的实在太多!但那首首超赞的八十年代合成器disco金曲啊!!:)。。

    20分钟前
    • virgin
    • 力荐

    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2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悟空 沙僧 八戒,快来啊!

    29分钟前
    • 淡定哥走路带风
    • 力荐

    暑假 凉席 西瓜 煮花生

    33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怎么能是9.4??不应该是10么

    38分钟前
    • 薯条
    • 力荐

    看了一辈子了,偶像还是孙悟空。

    41分钟前
    • 左加菲
    • 力荐

    《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小时候的回忆,永远的经典。

    42分钟前
    • 仲楚
    • 力荐

    六小龄童的猴王,目前无人超越。。。

    44分钟前
    • 沉水
    • 力荐

    看过不下三遍|| 这片里的美女啊。。。。海了去~~

    45分钟前
    • jun.
    • 力荐

    经典呀,最近看到这样演员重聚发现时间真的过得很快,这个剧已经三十多年了,记得曾经年年播。虽然只有二十多集,但是总感觉看不完,内容丰富。

    50分钟前
    • 烟雨墨冷竹离殇
    • 力荐

    西游记不仅是童年美好的记忆。许多年以后观看发现,其中造型与性格塑造完美,准确把握原著,时代影响力巨大,印象极其深刻。

    51分钟前
    • TJ
    • 力荐

    蹬蹬蹬蹬,蹬蹬蹬蹬(升调)^

    53分钟前
    • phoebe
    • 力荐

    86年西游记——他们的拍摄资金被央视砍断: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17133094/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即便今天看来,《西游记》仍然极其豪华、完美。在条件艰苦、技术落后的年代,它所达到的审美格调是电脑特效无法企及的,服饰、音乐都是纯正的中国风。《西游记》象征着一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理想主义的追求,是一部用心创造的永恒经典。

    60分钟前
    • 韩伯愚
    • 力荐

    印象最深的是白骨精和蜘蛛精。看着唐僧把孙悟空赶走,才几岁的我,特别的恨唐僧。

    1小时前
    • 伊豆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