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飞越疯人院-正片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1975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丹尼·德维托,克里斯托弗·洛伊德,路易丝·弗莱彻,威尔·萨姆森,特德·马克兰德,布拉德·道里夫,斯加特曼·克罗索斯,迈克尔·贝里曼,彼得·布罗科,穆瓦科·卡姆布卡,威廉·达尔,乔西普·艾利克,西德尼·拉斯克,凯·李,德怀特·马费尔德,路易莎·莫里茨,威廉·雷德菲尔德,菲利普·罗斯,米米·萨奇席恩,文森特·斯卡维利,米斯·斯马尔,德罗斯·V·史密斯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紧急审讯室 特别召集 2022 八亿日元的压岁钱

    • HD

      让阳光晒满家

    • HD

      野山百里香

    • HD中字

      卡兰克

    • HD中字

      黄昏的清兵卫

    • 大辽太后

    • HD

      小蒜头

    • HD

      忧郁小女孩

     剧照

    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2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3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4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5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6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6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7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8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9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麦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 麦克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护士长拉契特(路易丝·弗莱彻 Louise Fletcher 饰)的百般阻挠;麦克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痛不已。院方为了惩处麦克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生性自由的麦克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他联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开始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 本片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主人公“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长篇影评

     1 ) 自由何以成为悲剧

    我觉得,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口碑已经完全具备了社会学的研究价值。因为看完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十之八九是热泪盈眶的模范观众——他们天性善良、追求自由、尊重个性、反对桎梏、对待顽劣孩童很萌很有爱。于是,乌托邦的敌人,似乎仅仅是一小撮冷血的护士长而已。

    这显然不符合世界的本质。

    换一个角度说:McMurphy在现实中的投影是什么呢?
    他就是那个在深夜里撬走你自行车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在酒吧里调戏你女友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爬上你亲手栽的樱桃树,大肆饕餮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酗酒唱歌,吵得你整宿睡不着的家伙...

    对了,他就是一次次把你气得想抄家伙的混球,在你咬牙切齿唾骂其为人渣的时候,言辞间不会留有半点同情。

    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相比自由,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而最安全的立场,就是“跟大多数人站在一起”。McMurphy们之所以被打入另册,无非是他的自行其是破坏了游戏规则,大伙为了自己的安生,把他送进了高墙里面。随后,我们就把这个过程集体遗忘了,并且无比心安理得。

    人类的聪明莫过于,永远可以为自己找到合情合理的立足点,可以在价值判断的杠杆上表演花巧的体操,而且绝少失误。一种挑衅体制的诉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贱的移情作用,当McMurphy被疯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亲密战友,称他为英雄,与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划着一次完美的越狱。

    这不是很奇怪么?

    我想为这部电影续写一段,那就是酋长壮烈地逃跑之后,披头散发、满身泥水、气喘吁吁、面目狰狞地敲响了你——一个对McMurphy寄予无限同情的善人的家门。

    自由何以成为悲剧?
    因为你就是那把锁。

    =========================

    豆瓣评价的上限只有五星,我则实在想给出六星的好评。
    为那一个McMurphy,为那无数个模范观众。

    =========================

    这一段作为对秋夜星空的回复,也是对正文的最后补充。

    秋夜星空:

    不瞒你说,电影我看过两遍,第一遍真的也可以算是个模范观众,而第二遍,我开始焦虑,因为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于护士长的身上——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和专业主义者,原则至上,一丝不苟地做着任何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如果说McMurphy是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投影,护士长难道就不是我们内心另一部分的投影?在我们自持掌握了真理的时候,当我们拒绝深入和关怀一种完全陌生的生存状态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全然无意之中做了跟护士长一样的事情?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欲除之而后快的“坏人”、“神经病”、“无赖”、“奸小之徒”,其身份是否都那么可信?

    当然,这是一个可以被意识到,却无法弥补的问题。可是奥妙在于,这里的许多人甚至拒绝被唤起这种意识——当他们把自己假想成受害者的时候,他们是满足的,但是当你指出他们也可能是施害者的时候,他们却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谁都向往自由,但是若不能直视自己人性中的天然缺陷,你并不会因这种向往而变得高尚。

    最后,我对“善”与“恶”的本质讨论没有兴趣,因为在我的字典里,人性是不可能被净化的——任何想当然地试图净化人性的人,即使是借着自由的名义,其灵魂中也必然住着一个暴君。

     2 ) 你是疯子我是傻

    现在流行一个片子叫越狱。越狱我没看过,昨天看了一个飞越疯人院,着实把我吓着了。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Cuckoo, 布谷鸟。我查了金山词霸,它还有一个俚语的解释,是疯疯癫癫的人。Cuckoo’s nest 就是疯人院,很贴。
    McMurphy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进入疯人院。他不是个通常意义上的好人,偷懒不好好工作,未经允许就说话,与未成年少女发生关系。这些举动就足以让人认为他是个疯子。可他自己是振振有词不以为然的,反而想当然的认为疯人院总比劳改场要好。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大堆的疯子,有狡猾世故怀疑自己妻子出轨说话很逻辑还喜欢扯到宇宙与人的Mr. Harding,有说话结结巴巴妈妈严厉求婚受挫不敢长大的小男孩Billy,有懦弱爱激动地Mr. Ches,有又聋又哑又蠢又个大的印第安Chief……一大堆疯子(nuts),生活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他们接受的治疗,就是护士长Nurse Rachel(具体怎么拼的没记清)表情和蔼却内心冷漠的座谈,毫不怜惜的挖掘着每个人的伤疤。他们每日就在护士小姐按时发放的药片,扑克牌和大富翁中打发着时间,耳边始终回响的是舒缓美妙却压抑的音乐。
    起先我不喜欢这群疯子,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丑的丑,沉默的,结巴的,傻笑的,跳舞的。可后来,当他们对着一台没插电源的电视机,伴随着Mac的解说又跳又喊的时候,当篮球乱打一气却赢了的时候,当Candy问他们,Are you all crazy? Mr. Ches开开心心的点头时,当他们抱着一条大鱼耀武扬威时,饿滴神啊,这真是一群可爱的疯子。
    故事到了最后,离自由只有一步之遥的Mac和Chief,平安夜的狂欢,甚至结束了童男生涯的Billy,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像肖恩克的救赎一样有个胜利大逃亡。可我,智商也就这点,远远没有猜到结局。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这个问题,Mac有那么多跳出窗子的机会,他为什么没走呢。
    统治者回来了,一切恢复了秩序。只是还没有跳出自己心结的Billy割断了颈动脉,Mac……
    开始时我没看懂他们到底对他做了什么,后来上网查了,才明白这帮人多没有人性。
    Mac从一个鲜活的人,一个疯子的领袖,变成了只会走路,会睁眼,目光空洞的真正的白痴。Chief杀了他,我知道如果Mac还有一点能力的话,他也会这样选择的。怎么能忍受生命受到这样的污辱,不自由,毋宁死。
    疯人院是这样的地方,正常人会疯,疯子也不被允许痊愈。
    在一个既定的环境中,反抗和斗争总是徒劳的。一次又一次的印证,最后留下的只有他的这一句,I tried, at least I tried.
    有人说他在影射社会,有人说即便片子在今天排,我们国家也不会引进的。
    这些我不懂,我是很乖的医学生,不问政治,也不懂政治。
    当我看到Chief抱着Mac,像抱着一个弱小的孩子的时候,当我打下这些话的时候,我还是哭得很伤心。

     3 ) McMurphy为什么要……?

    这个片子的原著和电影我都看了,对原著的印象大概更深一些,有些地方可能会记混,不过大致上应该差不太多。顺便推荐大家去读原著,从头到尾都非常精彩,很多细节在电影里都被省略了,毕竟时间有限。

    看到大家在讨论McMurphy的死,忍不住想说几句。这部书/电影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精神病院可以算是很真实的描写,病人完全没有人权,虐待时有发生,治疗方式十分单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书/电影里所有人都害怕的电击治疗。而对精神分裂症的终极治疗方式就是McMurphy最后所接受的额叶切除手术(lobotomy)。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这在现在看来绝对是极端不人道的手术,可是当年手术的创始人Moniz却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自从这本书问世以后,美国和欧洲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滥用电击治疗及虐待精神病人的运动,通过了限制精神病院权力的法律条文,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才得到很大改善。

    一个人怎样会被诊断为精神病人?作为“科学工作者”,我应该说,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已经极大地系统化和规范化,有各种手册条文可以参照。但是对“精神”的诊断,始终有很大的困难存在。Chief和McMurphy真的是精神病人么?很明显,即使从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没有什么严重的精神问题,chief之所以怪僻沉默,是因为他父亲是酋长的印第安部落被白人侵袭衰亡,而McMurphy最多不过是一个不听话的捣乱分子,还自作聪明地以为精神病院会比劳改农场要强。但是社会规范体系是容不下这样不遵守规则的人的,所以不论McMurphy身在何处,他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只是书/片子的中间,看到他们出海钓鱼,看到他们找来女子和billy在一起,看到他们暂时的胜利和欢乐,我几乎已经完全融入进去,和他们一起轻松地快乐着,忘记了那必将来临的命运。当McMurphy终于被送去手术,我几乎快要落泪。这样鲜活的一个人,他的调皮和活力宛然还在眼前,却始终斗不过社会的规范,转眼间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他不是植物人,手术后过一些日子以后他能够起床,吃饭,说话,可是他已经不再是McMurphy,只是护士长的成功作品而已。人世间最大的悲哀,只怕莫过于此了。

    Chief在逃跑之前,为什么要杀死McMurphy?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因为他知道,如果真正的McMurphy还活着,一定会觉得宁可死了,也不愿意过行尸走肉的生活。也因为在他的心中,这样的McMurphy存活在世界上,是一个极大的失败和讽刺。McMurphy曾经说过,他们要离开疯人院,——获得自由对他们来说,便是最大的胜利。现在这样的McMurphy怎样才能够离开,怎样才能够自由?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死去。Chief杀死McMurphy,只是帮助他作出最后的抗争,然后带着McMurphy的思想和期望,冲出去寻找他们的自由。

    就象很多人说的,其实我们“正常人”在社会中的处境,未见得就与这些精神病人有很大的区别。“护士长”所在皆是,被扼杀的McMurphy,也实在并不罕见。我非常喜欢这部书/电影,正是因为我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欢乐,痛苦,斗争,失败,而感动于他们最后惨烈的胜利。要我总结它给我的感想,四个字:荡气回肠。

     4 ) 飞跃高墙(疯人院细节及隐喻解析)

    我记得村上有说过:“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而飞跃疯人院则是这样一部讨论高墙和鸡蛋问题的作品。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疯人院隐喻成我们身处的社会,医院里的护士无疑就是社会制度的维护者,而身处其中的病人就是我们。在这样一间医院里,病人每天都要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医院精心安排好的规则与制度。而病人则貌似乐于接受这种安排,秩序井然的每天吃药,接受心理辅导。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多那么的像文明世界,显得如此的和谐,和谐到我们都不愿意相信这是一间精神病院。 而和谐的表象随着一个叫McMurphy的人的出现被打破了,McMurphy挑战护士长的权威,申请看棒球比赛,翻过高墙带领一群精神病人去钓鱼,在精神病院里开狂欢派对……这些行为使得病人与医院间的冲突变得越发激烈,但是我们却从病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东西,他们的眼睛不再空洞无神,他们不再精神恍惚,而是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感。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怀疑那些所谓了为了病人着想的所有规制与制度。制度本是制定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的,而在这里制度变成了高墙,扼杀了病人的自由和生活,杀死了他们的精神,我想制度这堵高墙才是他们成为精神病人的真正凶手。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也不正是处在一个若大的精神病院中,在各种规则和制度之下机械的重复着每天行色匆匆的生活,以致于这种重复的最后,我们自己都无法在人群中分辨出自己,我们最终丢失掉了自己,更谈何理想和生活。在高墙下我们迷失了我们自己,本应该保护我们的制度,却将我们杀死了,杀死了我们的灵魂。 McMurphy的出现无疑又是一颗撞向高墙的鸡蛋,当制度受到威胁的时候,它假仁假义高尚圣洁的面具终于摘下了,他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切除了McMurphy的脑白质。将反抗者变成了真正的疯子。McMurphy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至少试过了。” 电影中的饮水台隐喻着打破制度的能力,McMurphy最终没有举起“不可能”举起的饮水台就隐喻着他最后的失败,但是他的失败不是没有意义的。没有McMurphy的勇气和反抗精神的召唤,即使chief有着打破制度的能力,他也只会一直保持沉默下去,因为chief的觉悟仅限于保护好自己,相对于McMurphy他有能力却没有勇气,而要打破制度两项缺一不可。 最终制度被打破了,病院的高墙被狠狠地砸碎,动人的音乐响起,chief在自由的空气和草原上奔跑。 看到这里我却有一丝的担忧,chief打破了医院的高墙,却进入了更大更高的高墙之中。在这堵墙下,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碰到像McMurphy一样的反抗者,因为反抗制度的那些人最终都到了一个地方——疯人院 有讽刺意义的是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桥段 1.所谓民主——就比如投票决定改不改制度的桥段 投票决定 少数服从多数的决定方式 看上去多么民主,多么理智,多么文明的决定方式,在电影中却被狠狠的讽刺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可以感受到病人们是多么渴望的去看一场比赛,而投票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9:9差了一票。但问题出现了另外的9的病人甚至都没有知情和投票就被默认为反对。可见这种决定方式是多么的空洞,游戏规制是维护制度的人创造的,游戏规制是可以篡改的,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票的问题,而是这只是政治家的把戏,只是一种形式,只是让你们觉得这一切很公平,这个社会很民主,而结果,很抱歉,你决定不了。 以至于最后McMurphy的反抗方式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他和他的病友,一起看了一场没有画面没有声音的比赛,但有的是欢呼声,但就是这欢呼的声音不久够了吗,你能阻止我去看一场比赛,但是你永远无法阻止我们为之欢呼。 2.所谓存在的意义——Cheswick开着他的船,眼神中流露出无比的骄傲和自信。这时候他真正的成为了一个人。因为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有价值有人需要的人,这才应该是真正的治疗吧。 3.所谓工作——就像McMurphy问billy问什么不走的时候,billy犹豫了 ,那时候我们肯定在想面对爱情和自由这有什可以犹豫的 但是billy认为自己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看到这里我笑了,导演再一次调侃了身处这个社会的我们,我们就像是billy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中忘了什么之于我们是重要的。我们再来看看billy有哪些事情忙活,吃药?心理治疗?难道我们在忙于的事业比billy的有价值? 4.所谓性——影片中,护士长说billy的性交是可耻的事情,这多么貌似我们所熟悉的伦理道德。当她义正言辞的审问billy“You mean,she dragged you in there by force?"而口齿不伶俐的billy回答的却无比精妙 他说 “She did Everybody did" 一语道破天机,性的渴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最原始的渴求。每个人都是被性dragged in by force,而这也是罪恶?如果说性是一种罪恶的话,那我们的存在都是罪恶。护士长维护的道德制度不正是束缚封建了我们至今的一种压抑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么?一种虚有其表,表面看似无比圣洁无比高尚的理念使得性的话题长期处在一种阴暗的角落,而越是这样,人们面对性问题的心理也越是扭曲。或许有一天我们能不再回避性的话题,选择去面对它的时候,人性才能多少找会一点。 我甚至暗自庆幸McMurphy来到的是精神病院,因为他反对病院体制的行为得到了几乎所有病人的认同。而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会安于服从制度,而面对这样一个反社会反体制的疯子,我想更多的是孤立。按照这种说法,也许精神病人的认知水平更高于我们,至少在理解自己内心需求的方面。 更多的时候,面对杀人的高墙,我们选择随从,安于体制,当然有很多好处。但在日复一日的无休止重复的时间里,我们渐渐变得眼神空洞,机械的重复着我们的生活,渐渐忘了自己想去追求的东西,忘了内心的渴求,忘了面对自我。我们所信仰的教义 社会制度 宗教 无不限制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理想 甚至基本的人性. 制度的创造是造福人类,而冷血的制度终不完美。即使像McMurphy一样被现实击碎,我们都义无反顾的站在鸡蛋一边。因为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人性会按着自然的方向发展,而不受摧残和扼杀。

     5 ) 又是一部“闷骚”型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声明:本篇感想与主流的影评有些背道而驰,有部分展情节透露。慎入!建议先看完影片,再看评论。

    不得不承认,我是直到今天才看到这部影片,感觉好像有点落伍了。

    很早就已经听说过个影片,不过关于它的资料了解并不多。今天在网上才看到此片曾在第48届奥斯颁奖典礼上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改编剧本这五个最重要的奖项。不过,一向对奥斯卡并不感冒的我对此也没有多大的触动,只是有点好奇。既然把五个最重要的奖项揽入怀中,应该必有其过人之处吧。

    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那种“闷骚”型的,基本上都是深沉的不得了。虽然这些影片的思想内涵都很深刻,一般都是针砭时弊的,但是单纯的从观赏性来说,它们却不如一般的商业电影。从历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来看,动作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获奖的屈指可数。所以一般来说,观看奥斯卡最佳影片都得耐着性子,看完后需要慢慢回味才能感觉出味道来。

    老实说,看完影片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闷骚!影片突出表现了那种为了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不断反抗的精神。但是我同时也觉得麦克默菲的行为也有些过分甚至有些荒唐,而且某些情节的设置还淡化了影片的主旨。

    看完影片我也查看了一些关于此片的影评资料,发现有很多人都非常推崇此片。很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影片讲述的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们的反抗斗争,讽刺了西方社会的非人性化。影片着力刻画了精神病人的黑暗生活和悲惨境遇,作为精神病院非人性体制的卫道士的医生的铁石心肠和冷酷无情,以及精神病院中病人对传统和体制的反抗。它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是美国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描写美国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病态的压抑,着重反映了一种在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悲剧故事,实则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后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精神病院实际上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它象征着“囚笼”,任何与社会意志相违背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精神病”而打入囚笼。个性被受到束缚,而文明现代社会高呼所谓的“以人为本”,“民主法治”仅仅又是文字游戏,根本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精神病院亦是一个小社会,而精神病人则是“人民”,护士和工作人员就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则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不允许任何人违背。――(来源于网络收集,作者不详)

    按我的想法来说,如果脱离了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美国70年代工业化的社会),那么本片的思想内涵远没有达到如此高度。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也没有生长在那样的社会下,无法感受当时条件下影片带给我的触动。我是今天(2009年)才看到这部电影,难免会用现在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待。也许是受到社会主义教育的毒害太深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看待事情眼光的变化,所以看完影片后,虽然觉得护士长的某些行为有些过激,但还不至于达到那种口诛笔伐的程度,麦克默菲虽然为自由、为个性解放而反抗,但他的品质也没有那么高尚,有时甚至觉得他是在“自作自受”。

    以上的那些看法,纯属是我用现在的眼光观看此片时的心理感受。关于此片的详细解读在网上已经太多的影评资料可供参考,但是我在看了那些影评后,心里好像有些话不吐不快。当然,以下的这些看法,只是个人的见解,也许与那些主流的影评背道而驰,但却是我真实的想法,权当是“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说是一种另类的解析,聊以忘忧吧!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我的这些看法是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仅就影片的隐喻和讽刺而写的,不过,有些方面即使在那样的背景下,也说的过去。

    影片把精神病院喻为现实社会的牢笼,精神病人喻为普通社会民众,医生、护士以及警卫喻为国家的统治者或者说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人,把麦克默菲喻为为追求个性解放而抗争的人,把医院里的各种规矩和管理手段视为对民众的专制,其目的就是为了压制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以我的想法来说,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和个性都是相对的。医院里的那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并非是单纯的为了压制个人自由而设立的,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危险的人(尽管他们看上去并非全部是精神病人,但这是为了故事剧情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仍然是危险的)隔离开,恰恰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安全。既然是相对危险的人,适当运用一些强制性的管理手段,也无可厚非。当然了,如果手段太过激烈(如片中对麦克默菲进行电击治疗和额叶切除手术),肯定是极力反对的。但像片中前面的那些手段,我个人感觉医院并不是那么专制的。

    有人曾说,在片中那些精神病人的确定只是依靠医生的判断,缺乏人性,是专制,是没有资格的。我不禁想问,不靠医生的判断,要靠什么?又有谁有资格来判定?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中,精神病的判定不也是人为来做的么?那些精神病的标准不也是人为制定的吗?我们现在大多数精神病不也是靠医生的判断吗?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想稳定、有序,必然会有一套相关的制度来维持它的正常运转,要不然,这个世界岂不是早就乱了套了。

    片中提到,麦克默菲曾向护士长提出放低喇叭声的要求,但遭到了拒绝。老实说,这个片段由于音效的原因,我还无法确认,那喇叭的音量是否真的如麦克默菲说的那样,有些过大。不过,我们也无法排除是他故意提出这样要求的可能性。毕竟,不同的音量对不同的人来说接受的限度是不同的,有些觉得50分贝的音量已经无法忍受,有些人则觉得这样的音量还有些小了,所以,护士长拒绝他的这个要求是否不合理,我们真的无法准确判断。

    那个所谓的“民主”投票决定是否转播棒球比赛,说是护士长设得的圈套并不为过,但是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这些的做法也可以理解。这就像我们上学或上班的时候,碰到世界杯、奥运会,我们能向老师或公司老板要求更改作息时间,以便观看比赛吗?即使有一大半的人同意,难道说我们就应该牺牲那小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凭什么呢?如果晚上转播比赛,他们的吵闹声是不是会影响其他人呢?这样的做法对那些不喜欢比赛的人来说,是不是也有些不合情理呢?不太人性化呢?

    影片中麦克默菲带着一群人外出偷船游海,最后一个不少,平安归来。这是不是实在有些扯淡,这是为了突出主题而刻意设置的情节。在现实在生活,这样情况可能会发生吗?姑且不论他们能否偷得到车,从医院里逃出来,就是他们一群“疯子”出来,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想逃跑的(尽管有些人是自愿进入精神病院的,但也有些人是罪犯,也有些人并不是愿意呆在那里的),一群精神病人在海上游船、玩鱼钩、钓鱼竟然一点意外事件也没有发生(当然了,不发生意外也很可能的,不过,我想发生意外事件的机率绝对要大得多);如果他们这样的行为,一切无恙的话,真不知道现实中还有设立精神病医院的必要性吗?反正偷偷出去玩了一圈回来,没有伤人也没有害己,更没有什么大的危险,还要医院干吗,直接让他们出去玩得了。

    还有护士长将病人的香烟管制起来,我觉得我是赞同她的做法的。麦克默菲公开赌博,说好听了是为了给医院时制造点生机出来,说句不好听的,他就是为了自己找乐子。如果他真的那么高尚,为什么赢了别人的不再赌局结束后还给别人,那些输了的人从护士长那里拿到烟再输给麦克默菲,岂不是全为他人作嫁衣。如果默菲真是为病人着想的话,那么他就会认同护士长说的话,如果他不赌或者赌后将香烟还给别人,那么护士长自然会将香烟发到他们手上,反正护士长又不抽烟,也不会无聊的用这些烟去谋私利。

    至于麦克默菲,由始至终我都不觉得他的品质高尚,他的所作所为在我看来多数时候就是为了自己。他为逃避强制劳动(这点影片好像并没有交待很清楚,不过不管怎么样,他都是在装病)而逃到精神病院,首先他的动机就不纯,他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进入医院,医生也曾质疑他的动机,但是他依然装病。不得已,医生决定留院观察。第二次,医生判断他没病,但是依然没病装病,能走不走,继续留在医院。等到第三次,几位医生的不同意见和护士长的看法将他留下来,这时的他反而有些愤慨,让我觉得他愤慨的实在没有理由。谁让他能走的时候不走,等闯出祸来了,就想一走了之,如此作为岂不是小人行径。

    他在医院里的那些行为,要求降低音量、公开赌博、要求转播棒球比赛、打赌玩游戏、带人打篮球、偷船出海等等,说好听些是为了给医院带来生机,是在为其他人着想;说难听的就是因为他觉得无聊、郁闷,为了找点乐子,不得不找其他人一起来玩。如此一来,从客观的效果看,他的行为的确影响了其他的人,也让周围的人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但我觉得,他的主观目的却不是如此。

    后来他决定逃走的时候,从外面找来了两个女性朋友举行了一场送别晚会,还带来香烟和酒水,结果把医院闹得天翻地覆,也不知道他考虑过没有别人的身体是否能承受酒精的刺激,他甚至还把他的一位女性朋友跟一位病人比利来了一场欢爱,其他病人也恶作剧般的跟着起哄。让我觉得他的行为实在有些荒唐。试想一下,假如你负责管理一个公司,乘你不注意的时候,有人把公司给搞得乱七八槽,不像样子,你会是个什么样的感受?还貌似很高尚的帮助朋友解决生理需求,如此荒唐的行为,作为一个正常的管理者,无法忍受简直太正常了。

    由于这样一场的送别晚会,麦克默菲自己也喝得酩酊大醉,再加上比利的离别欢爱,结果把自己逃走的时机完全浪费掉,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知道肯定是走不掉了的。尽管已经知道剧情,但是以这样一种“完全可以逃走,却自己机会浪费”的方式出现,让我对后面的以他悲惨结局来突显影片主题的意图大大弱化。同时,由于他荒唐行径,导致了比利给护士长抓住口实,将他逼得自杀,虽然护士长的做法有些卑鄙,但罪魁祸手却是麦克默菲。他还很冲动的上前企图掐死护士长,不知道他有没有考虑到比利自杀的真正诱因是什么?我觉得他应该为比利的死负上很大的责任。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行为刺激下,医院终于采取了最严酷的手段,割掉了麦克默菲的一部分额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酋长”不忍心他受苦,用枕头闷死了他。对于他这样的下场,老实说,尽管我觉得医院的做法有些极端,太惨无人道,但是我觉得这恶果却是麦克默菲自己造成的,虽然凄惨,但是却不能让我太多的去同情他。我不反对他为自由,为个性解放而抗争,但是需要把握一个度,“兔子急了还咬人了”,何况本身就是负责监管他们的医院。所以有时觉得他是“自作孽,不可活”!呵呵……有点消极了。

    不得不说,影片的结尾部分安排得很巧妙,医院对麦克默菲实施了惨无人道手术,麦克默菲也因此而丧命。在这样的结局下,使得我们对默菲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起来,对于前面的所做所为也给出极为正面的评价,而代表护士长一方的医院由于手术的原因,以前的相对正面的形象也就变得是别有用心,极其负面。

    这种情况,很像我国前些年的那些模范榜样。因为一次事件殉职或丧命,铺天盖地的赞扬声随之而来,追溯起来,这个英雄人物的祖宗18代好像都是很纯洁无瑕的,都是大公无私的。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否认情况确实存在,但真的每个英雄人物都是那么完美吗?不尽然吧?而那些因为一次的偶然事件而东窗事发的富商巨贾、政府高官们,更是被口诛笔伐,他们以前的所作所为也被看成了别有用心的做法。(如一些不法商人富起来后,热心慈善,捐款捐物,以至于我们都把它当作了为谋名谋利故意施为,还有一些政府高官,前期的时候很是清正廉明,结果一不小心栽了跟头,以前的那些政绩也变成了为谋上位而故意做给上级看的。虽然这些情况很多确实是如此,但绝不是个个都是。)

    笔者最欣赏的还是那个“酋长”,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很赞同他将麦克默菲捂死的做法。最后,他举起沉重的水泥墩狠狠地砸破了铁栏,向着丛林深处逃去。“酋长”的出逃似乎也意味着默菲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精神得以传承,他的出逃,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给影片划上一个最完美的句号。

    以上所写的这些,是我在观影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我并没有体会出像很多影评人写的那样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讽刺意味。

    也许很多人看了我的这篇感想后,禁不住的想骂人,也会有人觉得我的这篇感想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实际上就像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解读毫无意义。不过,本人是本着记下自己真实感受的想法才写的,并不想违心的去颂扬它的伟大。

    亦孤 /文 07/17/2009

     6 ) 悲剧吗?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   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   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   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7 ) “我们不需要自由”

    电影中墨菲与"疯子们"的角色是相对的。 一

    疯子们并没有病,他们选择留下而非离开是出于对社会的恐惧,对自我的恐惧。

    他们有什么病。既找不到自我也获得不了认可,让他们在人群中显得"非常态",他们是不同的人,他们是疯子:那个无法跟妻子继续生活产生矛盾的中年人、被"母爱"压制而口吃的年轻人…疯人院是他们最后逃向的避风港,庇护所有不同的人,他们在这里显得彼此相同——都有问题、需要被照顾被治疗,他们彼此认同——这里是他们的归属,这里很安全。

    他们为什么获得不了认同感?为什么害怕去博得认同?也害怕去寻找自由?电影中比较容易解释的是口吃的比利。她母亲用她自己的权威凌驾于比利个人成长之上。母亲,在比利成长中,成为唯一的意义(比利应该也是母亲的唯一)。但当人自然成长,比利的自我萌发出来时,这样自我的需求便和业已存在的认同基础产生矛盾:他爱上了一个女孩,爱这个女孩的自由便冲击了母亲的权威,因而"有罪"。比利他不敢也无法抛弃母亲所给以他的爱(价值/意义认同),他去追求自由的爱便意味着放弃既有身份的认可,转向一种未知的不安全的状态。当在圣诞夜背叛母亲完成自我的成人礼后,他也完全冲破了母亲的权威。后来瑞秋"善意"提醒他,让他记起母亲。但他再也不能回归到原来的位置,即使他恢复口吃,(他明白)也再也不能获得母亲完整的爱。于是他陷入自我认同的失控状态——他无处可逃,彻底的绝望,最后自杀。

    他们大多数并不能获得自由,我并不知道电影是否是有隐喻:只有酋长能搬起大理石台,只有酋长有力量追求自由,只有酋长知道面对的自由是什么,他不再害怕自由,他不会像自己父亲那样被愚弄。其他人恐惧自由,他们需要的是身份的认同,正常的认同,这对他们是难的。墨菲给予的是冲破恐惧奔向自由的勇气,却没有指出走出恐惧,改变绝境的方法。墨菲改变不了他们。

    电影看完,我心中有种挥之不去的沉闷。不是沉重,是胸闷。自由是灵性美好的,而我们的的确确不自由。但我们是绝望的,因为我们本性有自由的需求,但向世界寻求自由和意义都会变成虚无,于是我们拼命寻找自我价值的归属与相互认同,来逃避我们对于自由的不安与恐惧,放弃我们自身本真的巨大差异,放弃个体独立存在的信仰,我们追求的不过是社会认同下承认的意义。此时我们真的还自由么,还去追自由么。

    人无法独自存活,尤其在现代。 二

    墨菲,代表了追求自由的本性与需求,而不是自由。

    墨菲是什么人。他若在我们身边,一定是我们无法认同的人:他是闹事者,扰乱社会秩序;他是惯犯,触犯法律;他是反叛,一定会不断惹事。他的自由是不顾及法律,随性生活。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自由。

    我们真能通过反抗环境找到自由么。我喜欢那个镜头,墨菲紧紧掐住瑞秋的脖子,快要掐死她。掐死瑞秋真的有用么?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也放弃不了自己的身份。

    墨菲不要他的身份。便得不到我们的认同。对社会来说,对于我们来说,他是垃圾,无所裨益。

    墨菲死了。不死也会被关在监狱或其他。他本性追求自由,但他的肉体依旧受困。 三

    站在人群中,人害怕与众不同。

    离开众人时,人害怕面对自我。

    我们可以不断用社会的尺度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获得认可、名誉、财富。告诉自己达到目标便是幸福,不必纠结内心的渴求。

    我们也可以完全彻底地追求自我,离开社会出走。像真正的、天才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们不媚俗,他们是疯子。

    大多数们既恐惧不自由,也恐惧不被认同。

    当我们消除/反抗内心的恐惧,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弗洛姆也没有给予一个避免我们逃避自由的方法,即使书中有一个相对存在的自由人概念。

    人无法跟社会亦步亦趋地完全认同。这使我想到别处,或许一种对个体存在的绝对信仰能够拯救我们自身。

    ———————————————

    2022年续

    这些年又读了些中国经典哲学,有了些新的看法。

    人其实本身是可以和自然“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

    在自然中,我们天然是自由自在的。

    只不过现在,我们进入了高度的城市化,远离了自然,为寻求物质交换,变得压抑和不安。

    所有的规则,反人性都是可以被打破,我们始终有放自己一条生路的选择。

    就像莫菲那样,这样的结局,是光明的,现实的。

    森林教育,自然教育,是我们的出路。

    在城市中,要学会金融和交换,要懂得“庖丁解牛”。

    我们有能力自我教育,没有自由,也能获得身心的自在。

    同学,

    老伙计

    学会给自己找乐子,

    张弛有度,

    活得开心点儿,

    莫贪心。

     短评

    高能神结尾,酋长举起盥洗台时莫名的感动…身虽死,但信念犹存!唤起大家对自由的向往才是最重要的,尼克尔森把这个虽不安分守己但是心地善良的角色演活了…口吃小哥那段真想掐死护士长,孩子发型多in啊!每位卡司的表现都很精彩,比精神病还精神病,特别是那位翻飞的大爷,您的舞步好喜感啊…

    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谁是疯子?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不可能飞越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

    12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片末切除额叶手术和禁闭岛相似 尼科尔森的演出像是史楚锡流浪记中那位 酋长的存在 又有些类似绿里奇迹 但总体还是最接近肖申克救赎的原型——七十年代风浓郁 船上一段是为上扬气氛的最高潮 众疯人都是很有爱的小朋友 奇迹最终可以催生 反派除护士长外渲染不足 其实护士长是无耻之徒里的传奇毒贩奶奶!

    1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的许可了。---昆德拉

    19分钟前
    • 夏小昭
    • 力荐

    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的电影,影史只有三部,另外两部是《一夜风流》和《沉默的羔羊》。

    2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不自由毋宁死。

    26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8/10)很久以前就在CCTV看到国内有个相似案件,某个官员把上访者说成是精神病就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3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哲学家只说不做,人权卫士有心无力,普通人像傻瓜一样只知道看热闹。未觉醒的力量需要人去唤醒。那个人就是“飞过杜鹃巢的人”。他牺牲了,唤醒了原力。大众的愚蠢已经不止一次被吐槽了。电影结局的美好,和当下现实的残酷,即使过了40年都未曾改变,要不然也不会有《鸟人》。你永远都飞不出疯人院。

    36分钟前
    • 我不是
    • 力荐

    最后实在看不过去了。无法忍受赤裸裸的残酷……

    40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上大学时候看的,几乎是我从理想主义变为现实主义者的转折点."现实是沥青水泥马路,想在上面睬一个脚印,比登天还难".

    43分钟前
    • Zuschauerin
    • 力荐

    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疯人院和护士长化妆成各种形状潜伏在我们周围,飞越疯人院就永远有意义

    4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疯子如此可爱,正常人如此可恶

    45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R.P.McMurphy对体制的挑战以脑叶被切除告终,他对自由的追求失败了吗?他所有的尝试都改变了——哪怕一丁点——“疯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灵禁锢。关于受到争议的死亡,则是酋长对完整人格的高度尊重,代表另一个层面的自由。

    49分钟前
    • 锡罐头
    • 力荐

    与其说麦克是逃离者不如说他是反叛者,虽然两次三番想要逃离疯人院的主角都是他,但他的同理心和理想主义也将他困在了疯人院里。除了逃跑他更想反抗,也想要摇醒那些并不愿清醒的人们。所以唯一真正的逃离者是酋长,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也并不为疯人院里任何一种价值观所裹挟,他从来都是个局外人。但同这里自欺欺人的某些病人一样,他也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然而麦克的勇敢无畏以及他对生活的热情点燃了酋长心中的希望,也成全了这次真正意义上的逃离。

    52分钟前
    • 精神废墟
    • 力荐

    “至少我试过了” ★★★★

    55分钟前
    • Q。
    • 推荐

    一部不看到最后一刻不会明白全剧情的影片,看我很压抑,在主角掐护士那一段的时候,我都是咬着牙看完的。仿佛我也在使劲一样!主角的女朋友真的很不错。疯子和天才中间就只差一步,疯子很容易满足。他们都是受过精神刺激的人,有很大的心灵创伤。最后一段真是让我泪目,印第安人替主角逃了出去。

    58分钟前
    • 热心网友方先生
    • 力荐

    谁是疯子?谁又是正常人?没有答案。

    1小时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为什么我联想到在7中的日子

    1小时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它拍出来就是为了被过度诠释的。

    1小时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加载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