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疯狂的赛车

    疯狂的赛车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09

    主演:黄渤,戎祥,九孔,徐峥,王双宝,巴多,董立范,高捷,马少骅,王迅,刘刚,Worapoj Thuantanon,赵奔,李麒麟,姜志刚,王鹭,宁浩 

    导演:宁浩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国语

      笑春风

    • HD国语

      逃逸追踪

    • HD国语

      沸腾吧沉沙池

    • HD

      往哪跑

    • HD

      惊魂加油站

    • HD

      惊天营救

    • HD中字

      咖啡未冷前

    • HD中字

      包氏父子

     剧照

    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2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3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4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5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6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6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7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8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19疯狂的赛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一次全国自行车锦标赛上,倒霉的职业车手耿浩(黄渤 饰)以0.01秒的微弱差距败给撞到狗屎运的对手,屈居亚军,随后他又遭奸商李法拉(九孔 饰)算计,因药检呈阳性而被终身禁赛,他的教练(马少骅 饰)因此气倒。  多年后,耿浩靠开车运送水产为生,养活中风的教练,而当年的骗子李法拉则依靠其推销的补品“肾白银”大发其财。李嫌弃彪悍魁梧的老婆,因此雇用两个业余杀手(王双宝 & 巴多 饰)杀妻,结果杀手反被老婆买通;耿浩的教练急火攻心,一命呜呼,耿浩遵照师傅遗愿前去找李法拉讨说法,谁知反中了李的奸计;东海(戎祥 饰)所率领的台湾黑帮来到内地和泰国毒贩(Worapoj Thuantanon 饰)做生意,但耿浩和李法拉的争执引来了警车,也搅了他们的好事。原本不相干的几组人马,由于偶然的机缘而上演了连串好戏……

     长篇影评

     1 ) 请给《疯狂的赛车》一个挨骂的机会

            2009年1月9日晚上8点半,提前公映期11天看了《疯狂的赛车》。
            2009年1月11日晚上7点到9点,陪同专访了导演宁浩。
            
            第一次可以在广大人民前头看到公映影片并与导演亲切接触,这种待遇让我很是兴奋。如果有点阴暗龌龊小鬼脑筋,我该回来立即整出一个剧透版才是。这样在后面一片骂娘的声音中,可能会收获点先知先觉的优越感。
            可是……可是,即使抓破了头,我也想不出来我可以从哪里入手进行剧透。6组人物,4条线索,这是一部异常复杂的电影。我想不出我透露了哪个情节能造成剧透的效果:根本没有关键的情节,因为每一处基本都是关键的情节。整部电影就像一条一环咬着一环的链条一样,每一个情节都与下一个镜头紧密衔接。

            所以,
            这部电影严重不推荐给老年朋友们看,因为很有可能会有跟不上节奏的感觉。
            这部电影严重不推荐给想放松的朋友看,因为从头到尾节奏都太紧凑,太累了。
            
            但是,frankly这是2008年下半年至今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国产片,远比六角恋爱的《梅兰芳》好看,也远比剽窃各种创意的《非诚勿扰》强。虽然还很算喜欢《女人不坏》,但我不得不承认,与《疯狂的赛车》相比,它还是差远了。
            我如此高调地推荐这部电影,不是因为负责企宣的二爷是我的朋友。不是,绝对不是。而是因为他全程陪同我们看完电影,这是他第七遍看这部片子。但是他仍然笑得很开心。
            我如此盛赞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我采访了宁浩。绝对不是,因为那个有点闷的导演实在与我的预想差得太多。说实话他根本不是我喜欢的受访者类型,更何况接受我们采访时他刚下飞机,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疲惫、非常没有精神。
            我如此喜爱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我是Guy Ritchie的铁杆。我喜欢看日剧,喜欢中岛哲也,喜欢库司徒里卡,喜欢伍迪艾伦,也喜欢欧容。老天证明我是一个口味多么庞杂的人啊!没有过多的怜悯,没有多余的镜头废话,没有煽情的铺陈,这部快到爆的电影也让人看完只有一个感觉:爽。它带来的快感与Snatch几乎没有差别。而Snatch有万人迷大叔Brad Pitt压阵,在《疯狂的赛车》中,根本挑不出一个帅哥。如果你硬要说黄渤帅我也真就没办法了。
            
            写这些字的时候我特地去google了一下2年多前虞晓毅的那篇文章。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当时会去看这部小制作完全是因为这篇文章。一千余字,我当时只是草草扫了一眼,读后的第一感觉是太上纲上线了。虽然也看了《疯狂的石头》,但说句实话我并不喜欢。媒体都说这部片子是盖里奇的衣钵传人,然而300万小制作的出品让它显得很是粗糙,根本没法让我与《两杆大烟枪》进行联想。山城风情+各地方言的把戏宁浩的山西老乡贾樟柯也早就玩过了。除了没心没肝笑了几次,让我记住了那个傻傻的黄渤,这部片子没有哪个地方让我觉得值得大书特书。
            但是2年之后,重读虞晓毅的《请给中国电影一次机会 ——致全国电影观众和影院经理的一封信》,我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实在是具有先知先觉的洞察力,文章中写的完全是我观毕《赛车》的感触。一篇文章,竟然穿越了2年的时空,穿透了2部作品,在09年年初有了心有戚戚焉的回音。
            
            “我相信,那些中国城市底层的人情风貌,是在好莱坞电影里看不到的。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看好看的中国电影的。而如果《疯狂的石头》能够卖座,中国电影大概会在健康的方向——重视编剧、好好讲故事——上多一点希望,而不是绝望。 ”
            

            Keyword1:中国风情
            看完《疯狂的赛车》,让我最怨念的是夏天未能成行的厦门之行。厦门,厦门!在片中没有鼓浪屿,没有奶茶店,没有绿棕榈蔚蓝海岸的临海美景。电影中呈现的厦门反而有点破败有点落后,但是一切都很亲切。邻家的早餐铺,被撞翻的水果摊,它说的就是最日常的生活场景。
            采访时,宁浩说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暗藏着最大的荒谬。他还爆料说《疯狂的石头》里只穿着内裤被锁在阳台上就是本人亲身经历的映射。所以,将一个荒唐的、荒谬的甚至荒诞的故事放在一个市井的环境中,倒有一种mix的风味。
            我热爱伦敦腔,我偏爱在电影上捕捉查理斯大桥的轮廓。但是这种异域的雄伟壮丽无法代替本土的城市风光。没有乡土哀愁,也不涉及风俗人情。但是人物偶尔蹦出的闽南字眼,大街小巷的海鲜排挡,还有环鹭岛自行车赛,让人不由的对这个南端的小城产生一种向往,对这部本土的电影产生一种源于心底的亲切。
            其实今年徐克也玩了一样的小伎俩。《女人不坏》里的西内广场“三口棺材”、SOHO现代城还有我们最最熟悉的五道口13club都为这部片子打上了北京的地标。与这种logo化的处理不同的是宁浩的取景很低调,在每一个小城可能都会有似曾相识的风貌。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本土的印记。
            
            Keyword2:编剧
            我很佩服《疯狂的赛车》的编剧们,算上宁浩是8个。套用Tizzy bac一首歌的歌名可以说是“编剧的辛劳谁人知”。这么多编剧,总共写了10个月才把剧本做出来——因为故事太复杂了。这是一部很认真在讲故事的电影。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纰漏,没有什么bug可以抓。
            爆点料吧,采访的时候宁浩笑说自己是处女座,最龟毛的那种人。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是同情那些个编剧。这种龟毛+事事较真求完美的人要求自然是极高,那些编剧不拼命写是不可能达到要求的。可能也因为他的吹毛求疵才使电影的故事非常完整,可以说滴水不漏。
            其实不止是编剧,我想演员的日子可能也不好过。黄渤在片中基本上就没有一个舒服的镜头。据说各种受罪场面已经被咔嚓了很多了,所以可以想象那一个月的拍摄他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他在片中演一个很傻很倒霉的小人物,处处受暗算老天爷特别不照顾他。虽然最后没有什么大的结果,但他的结局算是不错的了。
            又想起了宁浩的话:“要让观众看到善恶有报,要做好人。”整部片子没有任何的宏大教育,也没有大的抱负,到最后如果硬要纳个中心思想,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
            
            Keyword3:喜感
            如果喜欢看《全民大闷锅》的话,那们看《赛车》会很惊喜——因为九孔出现在电影里。个人认为,台湾的几个演员片中的表现都很出彩。九孔的表现很好,高捷的冷很酷,胖子戎祥简直太赞了。而且台湾黑帮甫一出场,有三拍子的闽南老歌调作为背景音乐衬托。开始以为是台湾老歌,后来被告知是原创音乐,而且就是戎祥自己写出来。后面的一首类似老上海歌曲的音乐竟然也是原创,这也是让我没有想到的。除了这些,快速剪切时的摇滚乐和赛车开始时急促的吉他拨弦,都非常到位。
            话题扯回来。几个台湾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好。几个内地演员也不输。徐峥很吸引人眼球,但他其实只是一个大龙套。和他搭戏的小姑娘演得特别好。两个土鳖杀手不用说是专门安排的笑料人物。幸好黄渤没有演其中一个,要不就又重蹈了老路子。首次被扶正担当男主,虽然累点但是面对成果应该也是值得的。
            谷德昭说拍喜剧是掌握一种喜感,喜感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说实话我和宁浩面对面,一丁点的喜感都没有嗅出来,但是他居然能把整部电影拍得这么有喜感,真令人肃然起敬。最高的境界不是拍出了《无极》这样的大片然后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的,而是存心拍一部喜剧片让人笑出来。对不起,我拿陈大导演说事儿了。。
            
            
            有些东西,可能杂志的报道上永远不可能写,那我就都po出来吧,虽然是些很不足道的小八卦:
            最初的电影是3个小时,然后剪成了现在2个小时不到。节奏也越剪越快。(这是好事)
            叫《疯狂的赛车》是发片方的意思,觉得会借《疯狂的石头》的名头。(但是个人认为赛车比石头好太多了,各种层面上的。)
            宁浩就是处心积虑要拍观众喜欢的商业电影,他的处女作《香火》是为了获得国际电影节肯定,第二步《绿草地》是为了体验电影运作流程,获得投资《疯狂的石头》成名。他没有任何悲天悯人的情怀,也不存在对电影的高尚的热爱和理想主义。可以说他很现实,也可以说他很功利(虽然他自己也批驳当下的功利主义),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清楚他每一部该做什么,这也许是他每一步都不失算的原因。
            采访的时候我问他介不介意别人说他学习了盖里奇。他说不介意,但是顿时又很不耐烦。他说:“我就是学了盖里奇怎么着,我就是学了昆汀怎么着,我还学了莫里哀怎么着!”他认为模仿不是问题,电影都是在不停模仿前者,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再慢慢树立自己的风格。他说最看不惯那些人自己不行还老指责别人,拿模仿说事儿。
            下一步电影是西部片,叫《无人区》。宁浩觉得他已经搞清楚了多线索电影。他争取每一部电影都弄清楚一个问题:这一部是讲故事,下一部是人物刻画。于是下一部西部片,他要单线索老老实实讲故事,刻画人物的心理。
            08年初,《疯狂的赛车》就制作完毕,然后送审。如果宁浩认定自己龟毛,那审电影的地方肯定会让他自叹弗如。前后一年的审查时间终于才尘埃落定。宣传中很多内容还需要避讳不能提及。所以在宣传片里,我们看到的胖子戎祥旁边打出的字幕是“乌龙帮派”。其实一出场大家就都明白他们就是一个“黑帮”。因为有台湾阵容,有毒品,有黑帮,所以这又成了敏感题材。所以拖拖拉拉一年时间才上映。到确定上映日期的时候,宣传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
            《女人不坏》投资三千万,最后的票房才两千三百万。而它的宣传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徐克的名字,周迅、桂纶镁都没能阻止它亏本。
            
            现在问题是,谁会愿意掏钱去看《疯狂的赛车》?
            可能有些人看到名字,觉得这是《疯狂的石头》的续篇,于是就不去看了;
            可能有些人看到cast,没有找到星光耀眼的明星,于是就不去看了;
            可能有些人会冲着陈凯歌看《梅兰芳》,出来把这部片子骂一通,但是都不会给《疯狂的赛车》一个挨骂的机会。
            
            两年后,没有另外一个影评人在媒体上撰写文章说“请再给中国电影一次机会”。那么我得说:请给《疯狂的赛车》一个挨骂的机会。如果两个小时后,看过、笑过、哭过、感动过,还能找到一个骂的理由。那么我向您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2 ) 宁浩的时代真的会到吗?我怎么看到了一个快要疯狂的宁浩

    前言:如果说宁浩本身就是纯粹的追逐功利,那么这篇文章将恰恰说明,他成功了

    昨晚才看完《疯狂的赛车》。同样被剧本安排的各种巧合配合着电脑特效逗笑的前仰后合。本想大赞一番,却总有种奇怪的空虚和无奈感闷在心头,不由下来的细细琢磨,终于明白了这种感觉的由来

    疯狂的宁浩。就算他没疯狂,也差不多快要了

    您先别喷。《石头》这部片,我看了15遍或者更多,网上找过很多资料,里面基本每个细节和场景对话我都能复述个78成。其实我对宁浩的作品的爱不见得比您少。

    我实在是希望能看到宁浩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我只是担忧,照这个趋势下去,他能不能?


    其实疯狂的是这个社会。《疯狂的石头》大获好评后的宁浩,站在风口浪尖,如果经不住那些看不见的疯狂的冲击,他一样会疯狂,到那时,等到狂热的崇拜和炒作crazy night过后,剩下的还有什么?

    来做个对比吧。看看从石头到赛车,多了什么,什么没有变,又少了什么。

    1、特效多了。
    《赛车》从第一幕比赛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最后厚葬是否结束,特效贯穿始终。粗略估计一下,100分钟的电影,特效场景差不多有10分钟了。

    片头片名的出现,两次耿浩赛车的过程,涉及到下水道、地道和管道的穿梭感,房间家具的逼近穿透,李法拉陷害耿浩时水果刀的处理,尤其是台湾黑帮造成煤气爆炸那一大段,耿浩最后中枪。随便一想,就能罗列出这么多。想来重新过一遍电影边看边总结的话,还要再多1倍左右。

    《石头》呢?一上来隧道缆车穿梭,和后来小便池感应器的穿梭,小谢扔下来那个易拉罐砸出片头,老包发现展柜里的石头被偷了时背景的人物的模糊处理,最后大决战时楼道气氛的处理,基本没了。

    具体到最后,特效多了多少倍?直接按照片尾“电脑特效”栏下的工作人员数量就能出个大概合理的倍数比较了。我反正是在最后,被《赛车》如此多的特效人员震了一回。从特效的数量和质量上说,绝对是大进步。


    2、剧本巧合多了。
    《赛车》出场演员,按照各自团体关系,有6撮人:耿浩师徒,毒贩(台湾和泰国),王双宝巴多两人,李法拉夫妇,警察

    同样分法,《石头》按照各自团体关系有4撮:工艺品厂一帮,道哥一帮,房产商一帮,香港杀手。(警察没有算。因为他们只是接报案和最后抓贼,没有参与情节)

    由此,剧情的复杂程度从数字上就有了直观的感觉。关系上的5:4并不是相差5-4=1。因为关系是互相的。每个2个关系都可以发生巧合,那么,4个点两两连线,和5个点两两连线,线的数量差多少?10:6,几乎翻番

    其次,感观上也能看到,《石头》贯穿至终的主线都是针对石头展开的攻守战。巧合大多是为了搞笑和在主线情节上制造波澜和过度。而《赛车》里,耿浩逃亡的主线是被所有团体的巧合搭起来的。巧合本身就是主线。

    这样复杂了许多的情节,同样也是进步


    3、表现、拍摄手法多了

    这点只能说是我直观的感觉。《石头》第一次看,会有些地方没看明白。而情节更复杂的《赛车》,在看时却基本非常通畅顺利,完全清晰明白。我觉得这是表现和拍摄手法的进步。


    再说说没变的吧

    1、演员启用

    一方面,保留了很多之前《石头》里出名的演员。

    另外一方面,同样和《石头》一样大胆启用了很多不太知名、非常有个性的演员,并且可以认为,取得了成功。google搜索最个性那个陕西哥们“巴多”,截至本文发出时“约有 210,000 项符合 巴多 的查询结果”;甚至搜索“巴多 疯狂的赛车”,结果反而增加到了“288,000 项”

    他的同伙,王双宝,我一眼看长相就觉得这应该是个“传统解放军军队题材国产影视剧的旅/团/连长级别长期演员,但不得志”的人。而结果是,搜索“王双宝”,约有 24,600 项。“王双宝 疯狂的赛车”约有 17,300 项。可以粗略认为,该演员的收录结果从之前的7300项(24,600-17,300),增加到了24600项,赛车的出演使其收录翻到了3倍。

    这些数字在后面一个时期内肯定还会继续增长。

    泰国的那个哥们更别说了。英文名字搜索出来全是和赛车有关的消息。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消息。当然也不排除人家用泰文可以搜索出很多结果。

    总体看,《赛车》可以说是和启用的新演员成功实现共赢。这和《石头》是完全一样的。


    2、音乐

    其实我很犹豫要不要把“音乐”归类到“没变”。
    闽南语的那个歌很赞,无论调子歌词还是出现的地方都很绝妙。
    但是陕西腔的音乐,虽然每次都是配合演员,但是曲调本身我觉得全无圈点之处,很多音节甚至有点像强行拼凑在一起。那感觉几乎是仅仅为了“让陕西味的乐器发声”
    当然,也可能是我不了解。所以,音乐我还是归类为了“没变”


    最后,也是我最纠结和担忧的部分。从《赛车》到《石头》,失去了什么?

    1、人物
    重中之重。
    最简单直接的说法:苍白。苍白的很。
    看过《赛车》,你对大戏份出场的人,哪个的性格有印象吗?我努力了很久,发现我只记得,耿浩的师傅和李法拉。

    耿浩师傅:渲染了一番“打”之后,那个大雨中之中哀求领导再给机会的情节,多少让人为之一酸一紧;谁没有过那样的窘况绝境?为了他弟子的职业生涯和他的梦想,没有门路,没有权钱,在高高的掌权者面前,他跪下了。之后脑血栓的他,竟然在看见仇家时能愤怒的站起来。这个在100分钟电影里睡了90分钟骨灰盒(还被人开箱验货……笑)的人,我倒觉得刻画的最成功。这样的人,在现在的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太稀缺少见了。他是为人所称颂的稀缺品质的一个具体化的世俗存在。

    李法拉:没别的,哥就是想发财。男人的面子可不要,尊严可不要,良心道德一样可不要,命都可以不要,哥就要钱。这样的人,恰好是另外一个面,特多特常见。

    剩下的,没了。

    耿浩:黑皮其实演的很到位,可惜从编剧和导演那里安排好的情节把他限制的死死的。完全成了一个被剧本和情节摆弄的娃娃。他一根筋的太过分了,通篇看表现,他饰演的这个主角人物智商不超过70。黑皮被拉过来演智障脑残立志成才的故事了吗?显然不是。

    毒贩【台湾方】,毒贩【泰国人】:这几位演的很到位。但是警匪贩毒片看的太多啦。都是这样子。功夫、表情、动作、表演普通而到位。剧本也是这么给他们安排的。顺利完成任务。

    王双宝、巴多两人。同样无脑。“谁也不想先杀人”,生涩,想赚钱,互搞对方姐妹并且把持主动权等等细节算是有点个性

    警察:三宝他俩,这次就是来演《石头》中“夜巴黎”旅馆的服务员的。还是剧本安排的。他们在限度内也已经不错了。

    李法拉太太:无脑。一样是剧本安排的。

    其实对于人物,这样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苍白,是剧本造成的。那就接着说吧,把对比也一起放到下一条里


    2、剧本
    太注重情节了。太希望巧合了。太需要搞笑了。

    人物呢?

    对比看看之前《石头》
    剧本曾经创造了那个家庭恩爱,普通而自信,能八面来风也会山穷水尽的包世宏
    剧本曾经创造了一心跟着老大混,拼命想摆脱不如意现状的年轻人三宝
    剧本曾经创造了鲁莽又总是得意洋洋、小混混出身的黑皮,胆小但心计的小军,有点胆识有些脑残还颇有汉子味道的道哥
    谢小蒙和他老爹,房产商和他秘书,香港大盗顶你个肺,每个都是活脱脱鲜亮亮的人,个性十足

    你几乎可以不加思索的觉得,他们那样的人真的就生存在地球在地球某个时代的某个角落。

    反过来……《赛车》塑造的人物……是火星上的吗?

    这是剧本里的人物部分。

    再次,整个剧本被荒唐的情节、众多的巧合堆砌的满满的,没有一点时间和余地来润色什么细节。甚至连最后的收场都不得不草草和着字幕交代完。警察怎么就那么容易相信了耿浩无罪?太夸张了吧,实在说不通啊。几条人命在身呢

    剩下了最后2点也就不那么紧要。

    3、流行台词。人物的苍白,重复次数少。本片就算会有流行语,也是牵强出来的

    4、城市风格。重庆排出了味道。厦门呢?



    分析作罢。

    不得不重复前文的感叹。《石头》的成功把宁浩和他的剧组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人都在看着他。投资人,行内人,竞争对手,观众。他不能承受在第2步跌倒。他尽力了,把所有那些《石头》里的浅层面功夫拿出来,再次发挥了个淋漓尽致,博了个满堂彩。但是,塑造人物这个核心被忽略了。他的意味,颇像是要做短期感官刺激的叫号电影,却放弃尝试创作经典传世之作。

    我想到了,中国的年轻运动员在奥运会初获金牌后代言的蜂拥,社会舆论和压力的无形施加;我想到了年轻的公司在默默发展几年成功在美板上市后,面对投资人的利益驱使而不得不妥协长期的目标。

    其实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艺术创作者,是以市场导向,还是艺术导向。一个是你的饭碗,一个却是你的追求和根本。如何协调这二者是每个创作者的必修课。
    不理睬市场,你没有钱来创作和研究自己的艺术,甚至会饿死
    不关注艺术,你最终是人去楼空,成为浮华青楼里青春耗尽的老女人

    从《石头》到《赛车》,宁浩成功完成了市场一侧的成功。浮华背后的执掌者们会希望更多的市场,更疯狂的市场。而能不能坚持住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家,就要看宁浩和他的队伍,会不会一起疯狂了。

     3 ) 宁浩,你怎么不娶王菲

    盖·里奇 Guy Ritchie
    男,生于1968年9月10日 英国赫特福德,星座:处女座
    1998 两杆大烟枪
    2000 偷拐抢骗
    2002 恶女漂流记
    2005 转轮手枪
    2008 摇滚帮
    2010 大侦探福尔摩斯
    盖·里奇首次引起好莱坞瞩目,是因为他1999年的电影作品《两杆大烟枪》,这部作品让好莱坞两个当红巨星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赞不绝口,甚至让后者致电盖瑞奇,表达不计片酬想在其作品中轧上一角的意愿。也因此,之后盖·瑞奇自编自导的作品《偷拐抢骗》网罗了布拉德·皮特,更打破了英国影史上最高票房纪录,成了英国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
    2002年里奇和妻子麦当娜合作了《恶女漂流记》,引来一片恶评。


    宁浩
      1977年出生于中国山西。2006年得到广泛好评的低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使宁浩名声鹊起。
      刘德华组建“映艺娱乐有限公司”后,开启“亚洲新星导”计划,资助6名亚洲年轻导演拍电影。在内地导演中,刘德华原本看中陆川,但《可可西里》一路得奖,陆川已经走红,刘德华觉得名额应该给更需要机会的导演。恰好《绿草地》参加去年的香港国际影展并获奖,这个27岁的年轻人引起了刘德华的注意:“他居然可以把一个那么闷的故事讲得这么精彩,很难得。而且一见面,我就被他迷倒了。”于是,刘德华投资宁浩拍摄了《疯狂的石头》。


       瞧瞧,里奇30岁的时候拍了两杆大烟枪,宁浩29岁拍了疯狂的石头。里奇凭借两杆大烟枪搞定了布拉德·皮特,宁浩凭借石头之前的作品搞定了贼尿性的华仔。原来除了电影本身相像以外,电影之外也有这么多的类似情节。
      赛车绝对要比石头好看,因为他更成熟,细节处理得更好,整体的故事架构也更错综复杂,但是又让人都理得清头绪。有了石头的投石问路,宁浩心里有底了,他在进步,或者说他发挥的更彻底。总是有人对模仿某个导演的手法或者与某位导演的手法雷同嗤之以鼻,其实回头想想,电影和时尚是一会事儿,就是你模仿我,我模仿你东拼西凑的一个过程,做好了,就是向前辈致敬,做砸了,就是《硬汉》那样的骂声一片。
      看到有豆友说,宁浩的时代来临了,其实远着呢,宁浩要走的路太长了,总走疯狂的路线是不成的,这两部刚刚好,该收手了。再拍电影,该起用大牌了,就像里奇后来用皮特大帅哥一样,宁浩也该把自己放在大牌的位置上做出点新花样了。据说,里奇的弱点就是女人戏,在拍烟枪的时候,本来有一大段女人戏的,主角就是那个磕了药睡着后起来拿把枪狂扫射的姑娘,但是因为实在处理的不好,给删了。两部疯狂系列作品也都是男人戏,偶尔有两个傻姑娘做花瓶,也许宁浩如果处理好女人戏,能实现个超越也说不定啊。
       第46届 grammy上麦姐介绍表演嘉宾sting的时候,说,这是介绍她和她老公认识的人。看,宁浩,里奇娶到了天后麦姐,你也努努力,娶了菲天后吧,你不认识sting不要紧,你可以试着联系联系景岗山同学,他可是天后的死党呐。

     4 ) 这样的电影就值我打5星

    [年前给杂志写的旧文了,没什么新鲜东西,现在发出来是让有些人知道,我在豆瓣上给某些电影打一星两星是有原因的。]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后,媒体对于观众的惊喜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看这部电影就象去相亲,结果去了以后发现相亲对象是全智贤。3年之后,《疯狂的赛车》又要揭开盖头面对观众。有了之前的期待,现在的观众还会再次得到惊喜吗?
      
      我只是一个经常被当成所谓“影评人”的电影爱好者,不想在这里说什么“看了不满意来找我”之类的胡话。孔子和耶稣都曾经说过,无论如何,总有20%的人是什么都不满意的。看电影作为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不能对你的感受负责。但从娱乐消费的风险这个角度来说,我可以保证《疯狂的赛车》会是贺岁档电影中消费风险最小的一部。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张电影票钱,你从《疯狂的赛车》中获得的消费满足感和愉悦感一定会是最高的——我敢说这句话的前提是我看了所有贺岁档的影片,所以我不怕你向我扔臭鸡蛋。
      
      看电影作为一种先付款后消费的娱乐类型,观众在买票的时候是必须要冒一定风险的。所以电影的宣传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以至于现在大家能够在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有关电影的信息。如果你曾经在2008年买过股票,你就应该知道这些东西其实并不能帮助你买到一只挣钱的股票。当大盘从6000点高台跳水的时候,你只能选择是头朝下还是脚朝下。当中国电影整体水准就是这么回事的时候,靠这些信息去做出看什么电影的选择,其实等于没有选择。
      
      但是《疯狂的赛车》会不一样。因为它能够让你感受到作为观众的尊严。这是一个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打磨出来的电影,其中包含的劳动量远远超过一般国产电影,也可能会超过很多好莱坞电影。它就象是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所有的齿轮都紧密地咬合,所有的齿轮都能顺畅的转动。如果其中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你作为观众都能感受到异常。
      
      能够达到这种技术标准的东西,就一定会具有一种美感。《疯狂的赛车》和完整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当然还有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当事情做到这一步后,剩下的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对于《疯狂的赛车》来说,它应该会让影迷惊喜,让观众欢笑,让老板数钱,让官员满意。
      
      《疯狂的赛车》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虽然我们会因为有期待而忐忑不安,但这种躁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上次去相亲蒙了个全智贤,那这次就算不是安吉莉娜·茱莉,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你也可以不相信我。因为我无法证明自己没有从宁浩导演那里或者发行方那里拿了好处。不过当电影上映后,你一定会听到你身边的朋友不断地在你耳朵边提起这部电影,我估计十有八九会是赞扬。你可以不相信一个陌生人,但你总可以相信一些人。我想他们会帮你做出选择的。
      
      我相信,一部好电影的特征之一,就是你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来完整转述它。如果想要了解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电影院亲自体验一次。而《疯狂的赛车》应该是做到了这一点。
      
      在影片公映前,无论媒体上有多少喧闹的评述,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去看一部能让自己获得愉悦的电影,是我们作为观众天然享有的一项权利。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这项权利,就能够去改变一些事情。
      
      而《疯狂的赛车》这部电影,值得你去行使你的这项权利。
      
      对于我来说,我小小的私心就是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选择去影响和改变中国电影。一次改变一点点,最后改变一个时代。每一个观众能做出的影响可能只是一点点,但千万观众的选择汇集起来以后,迟早会让“中国电影”这个虚拟的对象明白过来,我们作为观众有权利要求得到正常的、等值的娱乐。
      

     5 ) 别问,就看吧!

      本来我只在豆瓣潜水,而现在我终于心甘情愿就这样献出我的处女帖。
      这一刻,老娘我眼含崇敬的热泪正式开始为宁爷拉票。

      如果这两年中,只给我一次进电影院去看电影的机会,我就会选择这个春节的这一部。如果这时再有同学叫我一起去电影院还叫我来选片,我会选择将这部电影再看一遍,两遍,三遍。

      作为一个热爱迅雷优酷pps的忠实宅女,电影院只在两种情况下才有意义:一是需要看特效的时候,比如《变形金刚》;二是看搞笑片的时候,比如《赤壁》。事实上《赤壁》并没那么雷人,有点让我失望。

      而这一次当我走出电影院,我很满足。如果说《变形金刚》的飞机大炮满屏轰炸从音响和视觉上使我很满足的话,这一次,我非常满足。这似乎只是一部在网上下载了就可以看的电影,它无关高级特效,无关大场景,似乎完全可以独自在在电脑上自娱自乐来看。但是除了和家里人一起在电视上看周星驰的盛期作品外,已经有多久没有过这样与民同乐的感觉?从头到尾,笑点不断,从十来岁的小屁孩到各种真假淑女真假绅士,个个以黑暗为掩护笑得形象俱毁歇斯底里,这样膨胀快乐的机会不多了啊。你就忍心只把它浪费在小屋里聊以自娱?

      当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很商业,它很复杂,它很龟毛,它毫不掩饰导演编剧拼了命讨好你的各种媚态——但我十分欣赏它颇有实效的诚意。正在起步的中国商业片一路摸爬滚打,我也一直尊重各路导演放下身段巴结观众的各种努力。只是现实是,艺术作品感人从不会是因为作者的努力,而只能是因为作者的努力加上才华。而这一次,I'm really flattered。

      以前听人说过,上一部《石头》能火起来其实是靠运气的,真正决定这样一个年轻导演命运的,并不是他辉煌的开端,而是那之后的第二部大戏。如果第二部能够继续辉煌,这个导演也就从此可以在圈里站稳脚跟;而如果第二部戏惨败,之前的辉煌就成了彻底的偶然现象,宁浩这个人也就基本消失掉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一部拼了老命编排的力作,却也是一部并没有被那么严格监管的幸运儿;这部电影依然有着青年导演特有的生涩而新奇的爆发力,而感谢上帝,万恶的广电总局还没想到要花心思大力阻止这个CULT青年的黑色幽默。看访谈说冯小刚这样地位的,想拍个无贼都已经困难重重,每个动作都备受瞩目饱受压迫,空有一身调侃功夫只能歌盛世显太平;而宁浩,至少现在,还是我们的人。一遍遍的回想他的这部电影还有上一部,我感到那么的亲切,能感到这背后的就是一个和中国千千万万电影青年一样一起成长起来的兄弟,由各种盗版电影喂大,看到大师杰作像是打了鸡血浑身颤抖,常常做梦都想也拍部来一试,从来不屌国片里政治宣讲那一套,只想要电影有趣,荒诞,而真实。

      他做到了,当所有人为他站立鼓掌为他看完最后一刻时,宁浩他做到了。

      伟大的新一代大陆电影青年!彭浩翔、昆汀、彼得杰克逊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一个人代表了千千万电影青年的光荣奋斗,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但是宁浩的未来又会怎样呢?疯狂系列未必可以一直拍下去,这一点并不是我担心的问题。我担心的是,很明显,宁浩在黑色幽默上太有才华。黑帮,血浆,枪战,却可以制造出荒诞的喜感,这样的天赋可以让影迷激动不已,也足以让大肆进行白色恐怖的广电总局开始围剿。即使是昆汀,凭他的才华,可以在大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吗?而如果阉掉所有这些所谓不和谐因素,电影的生命力又如何延续?夕爷写过,你的精神生活没有问题,你的精神生活又在哪里?

      扯远了扯远了。另外那泰国小伙子真不错。黄渤铁定是腕儿。注意最后字幕里藏了三段戏。黑帮死胖子有点萌。他手下那个好帅好帅好帅啊。

      其实,我只是想对貓在家里熬过年的同志们说一句:

      出来看吧,兄弟们,这是自己人!

     6 ) 宁浩的心血与冯小刚的口水

    岁末年初,中国陷入经济大萧条,在职工资不长,失业人数激增,一片衰败之中,国内电影票房却毫不客气地一路狂飙。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居然卖了三亿五千万,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票房之王,宁浩的《疯狂的赛车》也势头极猛,直逼一亿而去。中国搞笑电影的新旧两代大腕同台较技,谁更精彩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冯小刚终于登上了自己的事业巅峰,但平心而论,《非诚勿扰》实在是一部非常普通、非常口水的电影,单讲质量,在冯小刚自己的作品当中连前五名都排不上。而宁浩,在《疯狂的石头》大热后不骄不躁,耗费三年心血拍出了《疯狂的赛车》,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非常宏观地看见宁浩的用力用心,他努力使自己的每一个镜头都精彩。“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就是不一样。
    传说中,褐雨燕筑窝,先是吐唾沫,但是唾沫是不够的,于是呕心沥血,最后把血丝都吐出来了,所以燕窝上会有血色。我们的导演们却恰恰相反,冯小刚当年拍“贺岁三部曲”,也像宁浩现在拍“疯狂系列”这般呕心沥血,一旦功成名就之后,便开始用口水拍戏了。所以,许多导演拍了一辈子戏,最后发现能传世的作品其实是自己的处女作。
      
    很多导演抱怨国内的电影审查制度像命题作文一样,完全限制了自己的创作。但是宁浩的《疯狂的赛车》让我开始深信,电影拍得烂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完全是因为你们没有用心,用屁股是拍不出精彩的电影的。宁浩也让我相信,能在体制之内拍出优秀作品的导演才真正是杰出的导演。
    但是,我还是觉得《疯狂的赛车》还缺点什么,还不是我心目中的五星电影。过于离奇巧合可能会使整个故事显得轻浮,而且我不太喜欢黄渤,很多人说黄渤是葛优之后最搞笑的国内演员,我却并不觉得他有多少喜感。可能因为我是山东人,听他说山东话十分亲切,但喜感是需要距离的,所以亲切之余,搞笑的力度也减弱了许多。
      
    每一部搞笑电影都会评选最佳台词。当然,《疯狂的赛车》的笑点极多,密度极大,质量也上乘,但我觉得最搞笑的台词不是在几个主演的嘴巴里,而是从那个五星酒店的前台小姐的大嘴巴里蹦出来的。大家一定还记得。
    “Sorry sir。我已经说过了,他真的不在room。”
    “抱歉,我们的酒店非常international,我们要保护客人的secret。”
    这两句话说得太惊艳了。小姐拼写“international”的时候你能清晰地听出这个单词起转承合的过程,而且她的眉毛会随单词的节奏满脸乱跑,太有天赋了。她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相信一定会蜕变成风华绝代的内地版石榴姐。

     7 ) 青岛方言的搞笑价值

    在《疯狂的赛车》里,黄渤说的依然是正宗的青岛话,据说还是西镇那边的腔调。从前西镇是青岛的贫民窟,拉洋车的、妓女之类的底层人物都住在那里,现在也不是有钱人的去处。在其他区域的青岛人耳朵里,西镇口音就很不高贵。虽然我觉得昔日的湛山村、今日的CBD的居民讲话调调儿也一样充满了蛤蜊味儿。单论高贵程度,也就是三分钱和五分钱的差别。

    可惜黄渤这一回虽然做了主角,但没有了《疯狂的石头》里那么多琅琅上口的台词儿。“牌子,班尼路!”“我都不稀说你,你这纯属道德问题!”“嫩娘!”

    我不是青岛人。刚来青岛时,领教青岛话的魅力,是从两位大妈那里,她们如同超女一样,竞赛嗓门,在台东的夜市上进行热情奔放的PK。看样子她们不似同性恋,但向对方的母亲都表达了殷切的爱慕和占有之意。说实在的,话里的含义虽然不甚雅驯,但语音铿锵,富于节奏感,听起来十分有趣。我欣赏了一会儿,因为有事情,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去。

    我想起了王小波是这么形容京片子的:“我曾在美国华文报纸上读到一篇华裔教授的大陆游记,说到他遭服务小姐数落的情形:只听得一串京片子,又急又快,字字清楚,就想起了《老残游记》里大明湖上黑妞说书,不禁目瞪口呆,连人家说什么都没有去想——我们北京人的语音就有如此的魅力。当然,教授愣完了,开始想那些话,就臊得老脸通红。过去,我们北京的某些小姐在粗话的词汇量方面,确实不亚于门头沟的老矿工——这不要紧,语音还是我们高贵。”

    青岛话的语音比较京片子,更有搞笑效果。可惜我不是导演,没办法用到电影里去。看到《疯狂的石头》之后,真是倍感欣慰。无数外地人以为,春晚小品里出现的胶东腔儿,才是最正宗的。典型代表就是魏积安的那口烟台腔,大着嗓门喊:“伙计——”说实在的,听到这个,我就脸红,为自己是个山东人。我恨不能上台踢他两脚。估计一个上海男人,看到巩汉林在舞台上用一口上海普通话哼哼唧唧,也会有同样的感想。

    我的一个女同事普通话是一级甲等,青岛话因为从娘胎里就听,想必也是非常地道。她的神奇在于能够在两种语言之间实行神速的转换。工作时用标准的普通话:“亲爱的听众朋友,你好。”骂人时用青岛话:“你说些劈柴?你待死?”未曾观摩过她的恋爱表演,她到底用何种语言谈恋爱委实是个难解之谜。我便采访了她一下。她犹豫了半天,小心地透露:“心情好时,和他说普通话,不好时,便讲青岛话了。”我很赞赏这种审时度势的态度。

    身在青岛,我自然也学会了几句方言,通常在光顾地摊上买东西时运用,以防被宰。另外,在与别人对骂时也运用过几次,的确是比较有力量,一点都不吃亏。用普通话骂人呢,感觉非常孤立、缥缈、微弱,说不响嘴。用方言骂人时,我会感觉和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好像希腊神话里的那个泰坦巨人,从地母的怀抱里获得了充沛的能量,当一大把的闪亮的、尖锐的、火爆的动词与名词以及形容词,从我的嘴里呼啸而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不是!




     8 ) 《疯狂的赛车》:“宁式喜剧”正式雄起

    文/狐狸梦见乌鸦

     

        这是一次绝妙的体验,以至于在看完电影后意犹未尽;这是一次超值的享受,能在春节之前在电影院里欣赏如此精彩的电影而激动。《疯狂的赛车》,带给了我们属于电影中精彩。



                         超越疯狂
        片名虽为《疯狂的赛车》,可是再用“疯狂”来形容本片实在有些过时了。自从05年那块“石头”以疯狂的姿态撞击地球之后,一夜之间,国内喜剧电影似乎都被注入了一支《低俗小说》中那样的大号强心针。随后几年里激活了国产喜剧片市场,但可惜这支强心针没有深入到心脏中,只是打到了皮肤上。所以,一系列表面“疯狂”内心“平静”的效颦之作纷纷的摆上台面,其中既有《即日起程》这样诚意与心意并存的小成本搞笑精品,也不乏《十全九美》此等挂羊头卖狗肉的烂俗劣作。如今事隔多年,在国产大制作影片延续“高票房’底口碑”的定律,国产小成本喜剧依旧续写不温不火局面的环境下,曾经把“疯狂”元素引入到国产喜剧片中的那帮不务“正”业的家伙们回来了,带来了一部更为专业、更为精致的武林秘笈——《疯狂的赛车》。或许,用再用“疯狂”这帮祖师爷级的人物有点无聊或者多余,因为这部电影中不仅继承了“石头正版厂家”一如既往的疯狂,而且做到了令观众疯狂的地步,绝对达到了“疯魔”的境界。有点“葵花在手,江山我有”的感觉。霎时间,一批劣质疯狂产品纷纷落马,吐血而亡。


                        没有规矩,不成疯魔
        本片的导演宁浩很喜欢英国导演盖·里奇,这是其自己承认的。在“石头”之后,国内一夜之间似乎多了不少盖·里奇的fans。俺对盖·里奇的认识还是从《两杆大烟枪》和《掠夺》开始的,黑色另类的幽默、五花八门的人物、阴差阳错的巧局人印象深刻。由于文化的差异,我们在注重电影故事本身的时候,可能对片中那种英式方言幽默体会不深,但宁浩几年前的《疯狂的石头》,就让观众全方位的认识了一下国产黑色幽默,而其中巧妙的故事结构更让我们大开眼界。而这部《疯狂的赛车》站在了前作这样“小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故事不再花哨一点,结构不再缜密一点,难免会满足不了观众日益挑剔的欣赏口味。一个好的剧本是电影陈功的关键,于是在片头我们看到了多达7、8人的编剧组。与《石头》的翡翠相比,本片关键物品多达骨灰盒、美元、白粉三种之多,这无疑加大了编剧的难度。然而最终事实证明,编辑们日以继夜打造出来的智慧含量极高的故事,配以宁浩夸张而凌厉的导演手法,把本片推向了国产喜剧的一个高峰。


        《疯狂的赛车》,故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以理解,虽然线索极多,但结构巧妙,后来交错重叠,合在一处。宁浩虽然是学电影出身,可是对电影中的结构掌握犹如一个建筑师一般,扎实而又复杂的地基,在此之上建立了一座摩天大楼。如果有机会绘制一张电影人物结构图就不难发现,电影就像一个九连环,层层相扣,只要解开疙瘩之后便豁然开朗。电影的的主要线索有三条,分别是倒霉赛车手、外强中干的台湾黑社会和一对乌龙杀手。每一条主要线索都可以作为一个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延伸出各自的支线线索,包括假药夫妇、泰国倒霉蛋、菜鸟警察和殡仪馆老板。而三条主干线索又两两相交电影的前20分钟,三条主干线索独立成章,两两之间关联不大,直到乌龙杀手一扳手搞定那个泰国倒霉蛋之后,电影随即进入到一连串的高潮之中。线索之间的关系开始“乱”了起来,但这个“乱”并不是混乱,而是一种有规矩的“乱”,几条线索相互交错,人物之间阴差阳错的联系,但我们身处其中还能理清故事之中的连环局,并无混乱和费解之处,这就是电影的高明之处,如此小制作的电影,其中竟然蕴含着如此绝妙的故事体系和情节设置,本片足以让某些打着大制作的旗号招摇撞骗的“大片”卷铺盖滚蛋!


                      宁式幽默终结冯氏时代
        除了片中令人瞠目结舌的复杂故事,本片另一大特色就是无处不再的幽默,一种真正属于电影中的幽默。说道国产喜剧,不得不提一下冯小刚大师,首先,自从《甲方乙方》之后,冯氏幽默风靡大江南北十多年,俨然成为国产喜剧的代言人。虽然另类的《疯狂的石头》赚了个满堂彩,但这种独木难支的电影难以撼动冯小刚的霸主地位。不过在此之后,诸多效仿之作如雨后春笋般开花结果,直到这部正牌的《疯狂的赛车》出炉。另一方面,也不知小刚同学江郎才尽还是本着玩票的性质,近几年的喜剧质量不算很高,尤其是近期的《非诚勿扰》,就是一个假电影,真广告的吃老本之作,诚意和新意都值得怀疑,非诚勿拍!而《疯狂的赛车》虽然无明星、无宣传、无case,基本上属于“三无”产品,但电影主创人物从上到下极具诚意的打造出来的新意十足的喜剧让人称赞。国产喜剧以后如果多生产出这样的精致电影,无疑会造福观众,也会对国产电影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好的电影我们要对其竖起大指,而对那些基本上算骗钱的电影,对不起,中指伺候!


        另外,宁式幽默与冯氏幽默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基本上靠着王朔似的台词和日常生活的琐事博得大家一乐,这样幽默,也可以称其为“笑话段子”,可以出现在电影中,也可在直接照搬的春晚小品里。而宁式幽默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电影幽默,运用片中的故事发展和情节设计,幽默水到渠成,一个动作,一句台词都可以引发笑果。比如黄渤在师父遗像前哭诉:“我现在一分钱都没了”,随后一个镜头便抓起前方的一打美元开始点火;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切换就让人捧腹,这就是蒙太奇所创造的专属幽默。也许老百姓对冯氏幽默的热情不减,但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宁浩电影这种独特的喜剧也许能唤起人们心底里那种“喜新厌旧”的习惯,或许,宁浩的喜剧时代不久将功成名就。


                           多彩人物,百家争鸣
        电影如此众多的线索,当然少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可以说片中的出场人物,五花八门,形态各异,让人印象深刻。片中可谓星光暗淡,除了黄渤和客串的徐峥外,能叫的上名来的真不多,但也就是这样没有大牌明星压阵的形势,也造就了众多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片子虽说在厦门拍摄,可片中人物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各地方言大荟萃,有黄渤的青岛话,乌龙双贼的陕西话,闽南话、台湾普通话,就连客串司机的宁浩同学,也不忘秀一下山西话(只有两句,俺就是山西人,听得比较真)。其实俺对电影里出现方言是没有异议的,但关键看你怎么运用方言,有的是为了搞笑才用方言,这样做意义不大,比如《十全九美》,抛去方言的外衣,还是白纸一张;而有的运用方言作为搞笑的催化剂,比如本片,去掉这些方言,电影依然搞笑,加上方言后,则更加搞笑了。


        “黑皮”黄渤这次升职男一号饰演耿浩,这是一典型的“U-turn”类型的人物,倒霉+走同无路,长得不怎么样的黄渤对于这种角色手到擒来,按理说其算是一个悲剧角色,可是片中看不到这位哪点难过之处,反而挺有意思,就连其哭诉的场面都是笑料不断,典型的幸灾乐祸。在这样的喜剧片中主人公这种悲剧般的设定是利大于弊,耿浩的“苦中作乐”可以加强电影的整体之感,不至于与片中主题脱离,但是一点弊端就是不能博得大家的同情,体会不到片中人物那种走头无路的感觉。当然话又说话来,这样的做法在喜剧片中也是可有可无。


        除了黄渤,其他的几位主演也是精彩异常,首先是台湾黑社会那帮菜鸟,一出场就是一段火并,看上去很厉害,可是随后问明火并缘由才直到乃是乌龙事件一出,也让观众认识到了这帮黑社会都是表面文章,绝对外强中干,随后一系列搞笑的事件也让这帮黑道上混的兄弟颜面扫地。饰演大哥的大胖子是台湾比较著名的娱乐主持人戎祥,黑社会的笑料基本此人身上的最多,当他说出:“本地帮会太没礼貌了”让人笑掉大牙。台湾老牌明星高捷饰演的“打火机杀手”话语不多,但很压得住阵脚。


        由王双宝和巴多饰演的乌龙双贼绝对是本片最大的亮点。首先是姐夫,一脸凶相,做事讲求“原则”,实际水货一个,口口声声“干一行爱一行”,结果90分钟改了3次行;小贼妹夫长相绝对极品,一脸“囧”相,胆小怕事,嘴里整天叨念着“多行不义必自毙”,吸引了大量笑声。最后二人手持电饭锅,在慢镜头和陕西民乐的烘托下走向前方,绝对是《绝地战警》片尾的山寨版,笑果不是一般的强!


        剩下的几位配角轻重不等,由台湾娱乐主持人九孔饰演的李法拉虽说戏份不多,但在片中地位极重,几条线索中都有他的身影,而片中一系列事件基本上间接直接的由他而起,算是片中的一个重要的枢纽,承上启下,瞻前顾后。《石头》中的三宝和王经理饰演的菜鸟警察戏份不多,亮点有限,算是起到了推动剧情的作用。不过真正推动剧情的是那个泰国倒霉蛋,片中出镜率极高,不过大部分时间是作为雕像(实际上就是道具)出现,也引发了一连串的剧情。另外,徐峥和石头中喊“流氓”的大妈的客串也是挺有意思。



                          意犹未尽,应接不暇

        电影视觉风格独特而又凌厉,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昏黄的色调,有点像《两杆大烟枪》中的色彩处理,而且比起《石头》那种数字转胶片的拍摄方式,本片看起来很有胶片质感,镜头的远角和特写切换很成比例,视觉效果要比前者强很多,尤其是在大银幕前欣赏。本片的剪辑非常凌厉,影片共有2400个镜头,是国产影片镜头新高。由于本片篇幅只有95分钟,要叙述如此庞大复杂的故事实属不易,所以本片的节奏不是一般得快,场景变化接连不断,没有观众想象的空间,台词也没有一句废话,90分钟里毫无冷场。在看本片时,用坐云霄飞车来形容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看本片就像是在乘坐炮弹飞车。如果非要给本片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那就是片子太短,意犹未尽;节奏太快,应接不暇。


        《疯狂的赛车》是一出令人惊喜的电影,称其为年前最后一道电影大餐实不为过。更重要的是,本片比起爆米花的《赤壁下》,有点骗钱的《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才更像是一部真正的贺岁片,宁式喜剧”品牌正式成立。

     短评

    这节奏 真漂亮

    6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比起石头,手法更纯熟,人物更可爱。中国终于有了个会讲故事的类型片导演。愿不义的都自毙,我们的明天会耿浩。

    8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宁浩会讲故事。

    1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Sorry Sir, 我已经说过了他真的不在loom. 抱歉, 我们的酒店非常international, 我们要保护客人的xicret.

    11分钟前
    • 账号已注销
    • 力荐

    满嘴顺口溜 你想考研啊!

    1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支持青岛话。看了觉得作为青岛人真快乐。

    16分钟前
    • 凯罗
    • 推荐

    不如《石头》。可是尝骨灰的那段还是让我笑翻了~~~

    21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比疯狂的石头更上一个台阶..除了黑色幽默外,还看到了一些更带内涵的东西..宁浩的风格已经日趋成熟了.期待下一部作品. 银牌车手最终成为金牌,竟然是通过这样复杂的途径,虽然最后线收得有些散,但能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这就像是中国电影在一直以来的疲软中,突然出现世界级的佳作一般,不错。

    2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黄渤其实很帅的呀

    25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还行

    当时真的是笑抽了,骨灰当白粉那段实在太搞笑了。国产经典的黑色幽默。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机心繁构,交足功课,80分以上

    31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多线叙事的黑色幽默在《疯狂的赛车》中再一次为人见证了宁浩对电影出色的驾驭功底,这部作品所带给人的不仅是那依旧“疯狂”笑料的捧腹,更是一种缜密逻辑下扣人心弦的酣畅,动作、悬疑、幽默三者间的绝佳契合,锻造了这场难能可贵能胜于剧情的喜剧经典。

    35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推荐

    致敬《两杆大烟枪》。2013.11.7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黄渤和徐峥的电影好搞笑,他俩的电影我一般都看了,这才是喜剧

    39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推荐

    导演说自己创作失败了……但是它在市场上成功了。

    4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真没想到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47分钟前
    • 斯童
    • 力荐

    我要做宁浩的死粉丝!!!

    49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原来是徐峥,我一直以为是汪涵......

    53分钟前
    • 米亚嘟嘟
    • 推荐

    最后,电影院里响起了掌声……

    55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我就知道豆瓣上的人喜欢这种型,我就知道,就知道,知道,道…

    5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